近期债市波动持续,导致了底层资产有债券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出现了回撤。对此,多家理财公司发布消息称,净值型产品净值跟随市场出现小幅波动属正常。
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净值化的本意是让银行理财的收益更能反映市场的变化,如果银行理财的收益“ 喜不 忧”,可能存在误导投资者的情况。理财公司不如主动应对收益波动,加强投研能力及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投资。
产品收益“ 喜不 忧” 信披规范引争议
由于近期理财产品收益出现回撤,让的银行理财投资者更加关注收益变化。不过,有投资者表示,其购买的银行理财却不再显示“昨日收益、持仓收益”。
另有投资者表示,其购买的农银理财产品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该投资者提供的截图显示,其购买了两款农银理财产品,投资金额均为5万元。截至11月23日,从持仓金额上看这两只产品已共计浮亏400多元,但其“昨日收益”和“持仓收益”均显示为“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 交平台上,近期亦有不少投资者晒出了购买农银理财后的“收益单”,但在出现亏损时,“昨日收益”和“持仓收益”均不显示负值。
有业内人士表示,若银行理财收益“只 喜不 忧”,这有违监管要求理财产品收益净值化的初衷,同时也不利于投资者了解自身资产情况,不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而若最终到期日造成实质亏损,也将有损银行客户财富管理的体验感。
收益波动或成未来常态 理财公司需主动应对
另据Wind数据显示,部分理财公司PR2产品收益整体低于0.96%,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回撤幅度较大。部分短债理财产品亦出现了赎回现象。
业内人士普遍将该原因归结为近期债市波动。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公开表示,最近由于市场看好经济恢复前景,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引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这是市场自身调整表现,总体风险完全可控。
根据Wind数据显示,近两周,债券市场大幅调整,各品种国债收益率、同业存单利率曾一度普遍上行10bp以上。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本周虽已略有回调,但相较于11月中旬涨幅依然近10bp。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对于投资者和理财公司都是一项考验。当前理财产品净值化比例超过九成,但投资者对于近期债券市场波动、“打破刚兑”的心理预期还需时间。
银行理财产品在完成净值化之后,市场波动将直接反映在银行理财收益中。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银行理财投资收益出现波动的情况亦将越来越成为常态化,理财公司应主动应对。
北京道誉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利明认为,面对因波动所致的客户大规模赎回,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不能仅仅从应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角度采取行动,还要做好相应的声誉风险应对处置,打破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的交互作用,快速化解声誉风险,进而消除客户的恐慌性行动。
“理财公司以及银行可以主动、及时对外发声,如及时发出《致投资者的一封信》,让客户了解自己的资金是否安全、是否会发生更大的进一步亏损、能否因此而决定自己不去赎回产品。”李利明指出,理财子公司以及银行对外发声的目的是要充分安抚客户,呼吁客户理性行动,核心是告诉客户什么样的行动是对客户长期利益有利的,不是要求客户“顾全大局”,而是告诉投资者“无需恐慌”。
实际上,在债市出现波动之后,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已发布相关情况说明或《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力劝投资者“浮云终散,静待花开”。
此外,另有理财分析人士指出,大部分客户对于净值波动持厌恶态度,所以在理财公司及代销机构未来的产品营销和开发中,要注意估值方法的引导及底层资产的布局。
“在销售引导中,摊余成本估值产品波动相对较小,市值法估值产品则可以推荐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客户。”金融监管专家周毅钦表示,对于确实风险厌恶的客户,可以考虑引导到风险等级更低、波动更小,流动性更强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同时,加大对于封闭式长期限产品的供应,适当增加非标以替代波动较大的资产,以此优化熨平净值曲线的变化。这给众多理财公司提出较高要求。而进一步加强投研能力亦是银行理财作为资管机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