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至今,移动医疗创业市场走过了其狂热的快速增长期。有统计称,2014年移动医疗迎来拐点,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将增至45亿元。从院前导医到院外管理,从线上咨询到线下诊所,大量热钱的涌入使得移动医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战态势。而在诸多子战场中,慢病管理的市场份额争夺可谓最为激烈,其中,又以糖尿病移动医疗产品最为活跃。
据健康界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国内有近40款糖尿病APP产品上线。是什么原因导致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致看好糖尿病APP市场,该领域又存在怎样的利益与风险?健康界通过走访数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一线医生,剖析当下糖尿病APP市场现状及发展中的隐忧。
上亿用户的蓝海市场?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为1.14亿人,如果再加上潜在人群,仅糖尿病一个病种的辐射人群就达到了2亿人。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将用户量基数作为选择是否进入糖尿病市场掘金的首要判断因素。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和市场需求,众多拥有互联 背景的创业者垂涎此中的无限商机。
除了用户量足够大,糖尿病病种本身更契合移动医疗院外患者自主管理的特性,则成为创业者选择此市场的更理性原因。北京糖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承志向健康界表示,该公司在创建糖护士产品之初,慢病管理领域里的心电、糖尿病、高血压都曾是其考量的创业范围,但最终选定糖尿病领域是看重了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进行健康管理的病种特性。
无独有偶,2013年创立的康之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起步时同样曾考虑过尝试慢病管理领域中的其他病种,经过一番权衡,最终也锁定在糖尿病移动管理领域。
真正投身糖尿病APP产品之后,研发者被用户需求、市场需求不断教育,发现真实的市场并不是预想中的那回事。
上海优伊 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推出了U糖——一款专注于糖尿病领域慢病管理的APP产品。在经过一年多的产品升级迭代后,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陈潇枫开始将U糖的涉及范围扩展至慢病管理领域,又开始瞄准家庭轻体检的新战场。陈潇枫对健康界表示,“从1.0到4.0版本的产品迭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也是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快速调整产品。单纯的糖尿病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希望U糖的轻体检功能能够在众多糖尿病APP产品中具有鲜明特色。”陈潇枫还坦言,实际上,看似蓝海的慢病管理领域早已是一片红海。
以糖尿病管理为代表的移动医疗公司能在慢病管理市场分得多大一块蛋糕,亦或未知。
不管是像U糖那样从糖尿病领域延伸至大概念的健康管理平台,还是继续聚焦在糖尿病领域深度垂直做下去,这两种路径代表了目前糖尿病APP公司发展的主要方向。
2014年至今发布的糖尿病管理APP(统计、制表:严丽萍)
医生VS患者
大多数糖尿病APP都会在产品问世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推出医生端。然而糖尿病这一垂直领域真的需要医生吗?对此,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陶红向健康界表示,“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在工作一天之后,再让他去在某款APP上去管理病人,这并不现实。医生的作用是下诊断、开处方。那些进行远程健康管理的APP的确可以在线上解决一些患者关于能不能吃水果、能不能喝粥的问题。但即使这样的问题,让医生来回答也是没必要的。糖尿病的院后健康管理应该是由护士和专门的疾病管理师来负责,并不需要医生在此中牵扯过多精力。”
北京迈世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红告诉健康界,在美国,有专门的注册糖尿病护士专业,医生并不需要负责患者院外的健康管理工作。在国外的糖尿病诊疗中心,医生、护士、营养师分别负责病人诊断、身体管理、行为干预等不同方向,三者相互之间的工作无重叠也不可代替。这种模式在国内市场上仍比较少见。
创业者也看到了这一医生隐形的糖尿病APP领域的特质。糖护士在面世两年后,于今年刚刚引入医生端。李承志对健康界说,不会把医生端作为主业,更不会去医院围着医生转。“影响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分别是遵医嘱、饮食、运动、心理和监测。这五项中,只有第一项与医生相关,剩余四项均可以由糖尿病APP辅助完成。”他认为,糖尿病APP应是一个完全面对患者用户的产品,其目的是培养患者自主健康管理的习惯,从行为和心理各方面引导患者按时测血糖、管理身体,最终让患者彻底了解自己的身体,且不需要再进行血糖测量。
由于糖尿病可能会引起并发症,患者身体情况不会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这种最终不用测血糖的说法仍有待考量。针对糖尿病APP而言,糖护士已经看到,它的核心资源是患者。李承志想将糖护士打造成一款患者自我管理和辅助治疗的工具。
即使是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有医生端的U糖,在产品更新到4.0版本时,也开始引入了营养师为患者服务。显然医生群体无法满足或无法匹配糖尿病APP的用户需求。
同样,康之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渊向健康界介绍,因为医生实在太忙了,其团队选择和药店以及健康生活馆合作,希望通过这些渠道在推广产品的同时,让用户得到较为细致长效的健康管理指导。
在不断强调“移动医疗的核心资源是医生”的今天,糖尿病APP市场的核心资源反而并不是医生,而是国内人们很少重视的护士、疾病管理师或营养师。如何调动前述群体的积极性有效地为糖尿病APP产品服务,这是研发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用户依从性难以黏住
然而,即使跳过了医生咨询环节,就单纯的院外管理而言,APP生产者依然面临着如何培养用户依从性的难题。赵渊认为,慢病管理类APP对于生产者最大的考验不在于如何管理,而在于用户是否愿意让你管。很多软件功能的设置,都是违背人性的,此类设计就难以长存。
关于这一点,李承志的经验也许值得借鉴。李承志告诉健康界,他希望公司能够成为一个有着互动甚至是游戏性质的公司。因为没有一个患者喜欢天天测血糖,于是李承志团队想出了一个猜血糖的游戏,就是在测血糖之前让用户先预猜这次血糖有多少。如果一旦猜中,患者会获得免费试纸等奖励。这种尝试,至少从用户角度出发,让其情绪上不厌烦,游戏的代入感也增强了用户粘性。今年7月,糖护士团队还将举办猜血糖全国锦标大赛。这个听起来有点荒诞的大赛,无非是想通过比赛游戏的方式,鼓励患者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管理,培养患者自觉监测的习惯。
针对用户依从性,做硬件出身的林红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她认为,糖尿病管理软件是无法摆脱自身的医疗属性的。对迷茫的患者而言,他们最听医生的话。权威的医疗指导意见也许更能增强用户的依从性。维护好管理方的资源,对于增强被管理者的粘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雾里看花的盈利模式
一提到移动医疗,人们总能想到“烧钱”、“风口上的猪”等词汇。但是钱总有烧完的一天,等风停的时候,猪总要选择一种方式平稳落地,或者直接摔死。在糖尿病APP市场,用哪种方式落地更为平稳,目前仍无定论。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众多公司蜂拥入场,或多或少都有赌风口的心态,反正都是在摸索前行,万一成为飞起来的那只猪呢。
陶红向健康界表示,今天大家看到糖尿病APP市场如此火热,其实从2009年起,就已经有很多做远程医疗的公司找到医院,协助内分泌科医生进行糖尿病出院康复的辅助治疗。当时一款叫做生命在线的软件,至今让给陶红记忆犹新,她认为“那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软件,不论是统计数值还是配套的管理内容都非常好”。但让陶红困惑的是,这些公司似乎拿医院做实验,产品送到医院来只是想让医生使用测评,没有持续性。经常是医生刚刚把一个产品用习惯,这家公司就将产品撤出医院,甚至是公司直接倒闭了。
上述困惑最终促使陶红以 课题的形式自主研发了一款糖尿病管理APP。陶红希望这款APP可以在管理自己病人的同时,辐射到科室、医院甚至是政府层面,但她并没有想过自己创业。她认为,医疗行业是一个至少要十年才可能初见成果的行业。如果投资者想短时间内要求资金回流,这在医疗行业基本不可能。她并不觉得医生创业会彻底打败其他领域转入医疗界创业的人。她告诉健康界,“只要盈利模式清晰,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互联 化,能够实际解决患者的需求,这样的产品都是有生存空间的。”
对于糖尿病APP的医生激励,单次咨询收费的形式是陶红这样的三甲医院医生可以接受的。而对于 上随机解答之后打赏的模式,陶红认为那比较适用于空闲或碎片时间较多的医生,但是问询效果又不敢保证。
谈起盈利,林红倒是非常看好糖尿病软件市场。迈世通作为一家生产胰岛素泵的厂商,花了8年时间才拿下CFDA许可证,苦不堪言。她认为,糖尿病软件至少在门槛和成本上就比做硬件省去了一大半。至于走医生路线还是患者路线,林红更倾向于前者。“在医生端,我能看到医生的刚性需求,他们就是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远程管理患者。而在患者端,目前还只是纯烧钱的模式,国内医保制度为患者付费还不现实。”林红同时指出,只有找到一款产品为患者或者医生带来核心价值,这款产品才有意义。这一核心价值,也是硬件厂商与软件相结合的突破口。
演好辅助角色
糖尿病APP市场的热闹生态是代表当下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
移动医疗的狂热经常会让人产生一种马上就要称王称霸、颠覆传统医疗行业的错觉。但随着业态的逐渐演进,业内人士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移动医疗目前在国内只能以实体医疗的辅助和补充角色存在市场上。
赵渊向健康界表示,互联 起到的都是辅助作用,跟颠覆没有关系。“医疗不是单纯的信息流,把数据传到云端并不意味着什么。互联 手段只能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上发挥作用。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气候都不好,各方面都不满意。在医院、医生、患者三方关系没有调整顺畅的情况下,互联 在医疗行业能够发挥的作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弘晖资本管理及创始合伙人王晖同样认为移动医疗的冲击不会很大,“但它可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也是改善医患关系和医患互动的工具”。
“医疗的核心业务就是诊断和治疗,而移动医疗更多是在预约、支付等周边流程服务上具有优势。”艾力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庄一强说。
赵渊还对健康界说,具有互联 技术背景的人进入医疗行业,起初应抛掉原来的专业技术思维,更应该先去思考医疗行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