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账 注销为何这样难

对于当下五花八门的手机应用来说,注册一个App账 往往只是分分钟的事,但当你不再使用,希望对其注销时,却会发现要困难许多。一些应用的注销操作入口相当隐蔽,并且附加多项前置条件,要求提供多项证明,甚至直接告知用户不支持注销。由此带来的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让不少人倍感担忧。

困扰

二手手机 登上别人账

自己的账 注销遇关卡

小徐最近刚换了个手机 ,原本想要拿来注册某微博账 的他却意外发现,输入验证码后,居然登录上了别人的账 。此后,他又尝试了多个常见应用,类似的情况屡屡再现。这让他着实有些郁闷,同时也为自己险些打算弃用的手机 感到后怕,“万一这个 过段时间也成了别人的,那我之前用它注册过的账 信息岂不是也都可能被别人看到?”思来想去,小徐觉得有必要对账 进行一番清理。

打开手机上的微博客户端,小徐用原有手机 登录账 ,在“设置”中,找到“账 与安全”,点击列表最后一项“微博安全中心”,页面显示多条有关账 的问题,却并没有看见“注销”的字样。无奈之下,他选择“其他账 类问题”,总算发现了“如何注销微博账 ”的提示。

不过,多达七项的注销须知让他颇感头疼,“除了要求在常用手机上提交注销申请、账 未发生过被盗、被封等风险,且在最近三个月内没有进行修改密码、换绑手机等操作、微博支付财产已结清、微博推广资源已结束或结清、开发者权限解除外,还必须已解除与第三方账 的绑定关系、已清空对所有第三方App、 站的授权。”小徐努力回想,也没能记起自己曾经有过哪些绑定和授权,“点击‘下一步’,果然因此被告知‘注销无法完成’。”

初试注销受阻,小徐转向某邮箱,“过去陆续注册过好多个,有些 很少再用到,里面堆满了广告,不如彻底注销掉。”可找来找去,小徐也没能找到“注销”的操作办法,最后还是在帮助中心里辗转查出一条答复,“上面规定说如果连续180天没登录过平台任何产品的账 ,系统将不定期自动清空所有信息和资料,并删除账 。这就意味着,压根儿不支持主动注销,只能被动等着销 。”

再次失败后,小徐又打开某短视频平台,在“设置”中,并没有发现“注销”操作入口。点开“反馈与帮助”,小徐在“账 与账 安全”中选择“其他问题”,终于看到了有关注销方法的答复。

“没办法在应用里自主操作,只能拨打客服电话。”小徐得知,注销账 需要给指定邮箱发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对方让先去营业厅开手机 码归属证明,用来证明手机 是我本人的,再对身份证正反面拍照,同时本人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发过去以后等结果,对方也不知道需要多久,只能自己看账 还能不能登录。”

小徐感到很诧异,“当初注册时,只要手机 和验证码就行,注销却让提供这么多材料,不光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更多的信息泄露。”

调查

操作入口隐蔽

个别仍无注销功能

事实上,针对部分手机App账户无法注销的问题,工信部曾于今年1月5日在中国政府 回复称,“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 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用户终止使用服务后,为用户提供注销账 的服务。”此后,又在1月11日,针对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约谈多家互联 公司,表示将组织技术部门对相关手机应用软件是否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并加强对互联 服务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告知、账 注销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观点

注销难主要是利益问题

应重视“被遗忘权”和“可携带权”

“注销账户层层设卡现象之所以普遍,并不仅仅是技术原因,更主要还是利益问题。”上海 科院互联 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表示,“在融资过程中,用户数往往是互联 公司的重要筹码。换句话说,每个用户在资本市场上都是有价值的。除此之外,这些应用在安装使用时,会要求用户开放多项权限,即使用户已经不再活跃,也可以继续从后台监测数据,采集用户的位置、扫描通讯录等,这对于互联 公司来说同样有利可图。”

相比起注销操作来说,李易强调,如何保护用户数据和信息安全更值得关注。“很多应用背后是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手机 、姓名、身份证 、住址,甚至绑定银行卡,一旦遭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有的用户以为只要把应用从手机上卸载就可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信息仍然在平台的掌握中。一些应用看似提供注销服务,也很难保证在后台真正删除。”

在李易看来,尽管《电信和互联 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4 )第九款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 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用户终止使用电信服务或者互联 信息服务后,应当停止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为用户提供注销 码或账 的服务。”但效果相当有限,“按规定,违反者由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向 会公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比起巨大的获利前景来说,惩罚力度显然远远不够。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听说哪个公司因此受到处罚,那就很难起到威慑作用。”

相比之下,李易认为,欧盟于今年5月25日正式生效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GDPR明确规定了数据的‘被遗忘权’和‘可携带权’,也就是说,用户可以要求公司清除其个人数据,并禁止第三方获取这些数据;用户也可以带着他们的数据转移去不同的服务提供商。而违反处理个人数据的基本原则或不保护数据主体权利的,将被罚款2000万欧元或全球营业额的4%(以较高者为准),惩罚力度要大很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5月10日
下一篇 2018年5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