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怪现象
— 交软件正在消灭 交
文/吕春野
每个使用智能手机的朋友,微信几乎是必备软件,而每天无数次刷圈,大到国事天下事,小到吃穿行用,无不审阅。花费在朋友圈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信息流从平缓清浅到一泻千里,每分每秒成百上千条朋友圈劈头盖脸刷下来,哪里来的功夫仔细阅读。但这些信息洪流毕竟是各位朋友分享,不能厚此薄彼,这就存在一个现实问题,一一留言评论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的空想,所以此时点赞功能就体现出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和实用性。然而,点赞虽好,但它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把真正的 交也顺手消灭了。
有人刚发一条朋友圈图文,马上就有朋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秒赞”,可任谁心里都明镜儿似的,这条朋友圈的内容绝不是短短几秒,一半分钟能通读一遍的,这赞点的不走心,敷衍罢了。甚至,很多时候点赞还能点出个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狗血大剧来,现场不忍直视。曾听一位圈友吐槽,在朋友圈里发布消息,今天车祸住院了,没成想换来的问候和安慰并不多,反而是一票点赞,其中不乏知交好友。无奈下,他火速删除了那条圈文。我想他当时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五味杂陈吧。这种类型的乌龙事件可谓是细思极恐,听完后,我感到后背直发凉,也许我们也曾干过类似的荒唐事而不自知罢了。
圈里有一种尴尬,叫善意的谎言,比如,你参加了某个投票活动,拜托朋友投票。朋友们纷纷点赞并留言,气氛活跃激烈,告诉你投票完成。可是你看着没有增长的票数陷入了沉思。这不怪你朋友,圈里每天有人拜托投票,已经泛滥成灾,而且有些投票流程实在繁复,更有些并不安全。当然也不怪你,参加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有收益的活动,无可厚非。任何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出现这样的尴尬的情景,实在正常不过,你假装感激涕零答谢一番,朋友们假装举手之劳客气一番,大家不失礼貌一笑了之便罢。
当然,以上现象是朋友圈中的个例,未必大家都是如此,未必圈友全部如此。当然,这些个例也仅仅是朋友圈怪像冰山一角。也许你碰到过很多类似的或者更加慌诞的情景,你也许会耿耿于怀,也许会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你也许也因为圈里各种转发,各种投票,各种点赞的现象苦恼不已。
权且认为存在即合理,以上所列举都不具有普遍性,都属正常,大可不必纠结,平常心对待就好。然而,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会否发现它不合理的本质:我们正在这样的交互中,丧失真正意义上的 交。
我们与其苦恼各种点赞,各种投票,各种不厌其烦的推广信息,更应该苦恼的是,每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并未收获与付出成正比的有效 交,甚至一整天沉浸于微信、朋友圈,用大量的时间去做了一件自认为是 交的事儿:点赞!可竟然没和相熟的朋友寒暄一两句,没和久不联系朋友通个电话,没和身边的家人聊聊天……这种现象着实很可怕也很可悲。
其实最早的时候,点赞功能的确能起到 交作用,随着信息繁多、种类驳杂,作为资深圈里人,点赞不过变成了例行公事,认识不认识的点个赞并不费劲,而且点赞这一行为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心里需求的,我深深佩服“点赞”功能的发明者,他确切应该是彻悟大道至简的道理和通透的心理学大师的人物。人们在朋友圈发布一条动态,无非是希望获得关注,吸引眼球,点赞功能可以最直接满足这一心里需求,所以能够俘虏广大圈友芳心,而且点赞实在简单至极,轻轻一点,便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行云流水的潇洒动作,这让“点赞”大行其道。
但,当我们静下来,略一思考,便恍然大悟,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我们在渴望被真正关注的同时,却同样做着飞速点赞,貌似关注实际略过的事情,同样我们也心知肚明,大家都是这般风卷残云的点去。尤其是你与某一团体成员都互为好友时,会更加深恶痛绝这一现象,“发现”按钮的旁边醒目红色数字显示了几十个,兴冲冲点开,立马傻眼,是某个来迟的朋友,把你点过赞的所有朋友的圈文他又全部点了一遍……
看过一则调查,三个问题,你通讯录里有多少人,经常联系的有多少人,这些人里真正关心你的人有几个。这三个问题,问醒了很多人,也问痛了很多人!在我们审阅天下大事时,不妨先问问这几个问题,不妨先按照这三个问题审阅一下自己。
吕春野,笔名冬末、里予。惠川文学 长、白银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中国学会会员、中国文化学会会员。热爱文学创作,新旧体诗词、小说、散文等均有涉猎,有大量作品发表于各大 刊,杂志,微刊。
惠川文学 推荐图书
惠川文学 面向海内外征稿,投稿邮箱:1104226228@qq.com或直接添加主编微信:lvdmzl
惠川文学 面向海内外招募理事、会员,有意者直接添加主编微信了解详情。
温馨提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