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说: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译文】如下:
对别人的讥讽告诫要躬身自省,
要时时防止增加过度的荣宠,
得意忘形时往往就临近了耻辱,
幸好有林泉山野可以及时地归隐。
人啊,切记不可得意忘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时刻记得反省自己,对于别人的讥讽告诫一定要认真对待,时刻铭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思想上一旦出现这种想法的时候,人就容易得意忘形,那么离耻辱也就不远了。
千字文值得一看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身体生病了,懂得找医生看病开药,对于医生的忠告铭记于心,对于医生开的药再苦也会认真喝完,因为怕身体出状况,怕病毒侵入身体侵蚀身体里的细胞,导致生命危险的出现。因此,医生开的良药虽然苦口但是利于身体出现的病症。
人生在世,学识学历经历都不会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总是会有区别的,总有人比自己胜一筹,总有人比自己见识更广一些。那么对于见多识广的人提出我们的问题的时候,一般的人很难接纳并采纳他们的建议或者是谏言。然而,大家都知道这些建议或者谏言是可以帮助到我们的,只不过心里接受不了。
人人都怕身体出问题,大部分人却不怕身心灵出问题。为何会这样呢?先来看看这句话的出处。
松果儿是不是也是一味药?
史料记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 ·留侯世家》沛公刘邦十万义军攻破峣关,在蓝田大败秦朝关中守军,领先天下义军,顺利进入咸阳。进入秦朝的咸阳宫后,沛公刘邦被宫中的美色珍玩、豪华大殿、山珍美食吸引,一时间忘乎所以,于是准备留在秦宫里玩个尽兴不出来了。他的连襟兄弟樊哙劝他,他也听不进去。这个时候,张良入宫直谏,非常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顿,指出他这样做的错误,分析因果给他听,并且说了一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沛公听樊哙言。”沛公这才依依不舍撤离了秦宫,领着军队开出咸阳城,到咸阳郊外的霸上驻扎,不许扰民。
在《 孔子家语·六本》也提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好药绝大多数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人要勇于接受批评,一个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苦口的药虽然很难让人吞咽,但却有利于自己痊愈,逆耳的话虽然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更快进 步,起到激励作用。
道理大家都懂,实践起来却是难上加难,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认真体验,用心去做,定有结果。“三人行必有我师”要相信,人人都可以为师,既然人人都可以为师,那么人人也皆可以成为学生,认真接受教诲和谏言。
人生在世,能够得到智者的中肯谏言与批评是一件幸事。给人谏言和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大家都懂。
没事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做不到“忠言逆耳利于行”,就注定要接受 会的惩罚
纵观中国历史上,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淡然处之,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真正接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往往这样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极其容易摔跟头,事业上的失败也将会成为常事,更有甚者把自己作贱到最后反而把自己送进去了。
一家公司老板,如果能做到囊括智囊团的智慧为自己所用的话,就真正做到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阳光透过树枝缝儿照到
阿南打小就聪明,胆子也大,学校毕业之后,自己出来折腾了几年,卖软件、开发软件、修电脑等等,啥事都干过。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其实也不确定到底有没有赚到第一桶金),总之在创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建材商家因为打字问题,存在巨大的痛点,于是开发了一款软件方便这些商家使用。
后来,这款软件就作为阿南再次创业的项目开启了,经历几年的时间,这款软件最终没有推广成功,以失败告终。
项目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阿南是很聪明,思维逻辑能力也很强,按理说能力强,创业项目应该能成功才对,可是最终不仅仅是项目失败这么简单,合伙创业的伙伴也是被折腾得一塌糊涂,山穷水尽不说,妻离子散的也不在少数。阿南亲手把自己的创业项目搞死了,把合伙人骂跑了,把自己送进去了。
这种情况,我一点也不觉得他可怜,用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不作不会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阿南身边很多高人,可以说有80%的人都比他厉害, 会地位、经济条件、学识能力、管理能力、 会经验等都比他优秀很多很多。当然,公司里面还有一些伙伴的能力确实比较差,确实比不过阿南本人,阿南从来没把这些厉害的人放在眼里,更别说是能力比他差的伙伴了。
阿南对待合伙人还真有一套,要说他也很能装,平常都是客客气气的,看不出他内心在想什么。表面看,对待每一个人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时间久了,加之一些事情的发生,慢慢的大家都看懂了这个人的阴暗一面。
原来,阿南从一开始招募合伙人的时候,就打着小算盘了,之所以会招募合伙人,是因为公司账户没钱了,开公司哪能没钱呢?正常业务接不了,自然就没有造血功能,自然也就没钱入账。发不起工资,交不起房租,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这可怎么办?
阿南联合两个和他关系比较好的朋友,设计了一套众筹模式,用这套众筹方案吸纳了上百 的众筹合伙人,也吸纳了诸多优秀人才进来公司。
原以为阿南用这套众筹方案,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也解决了人才的问题,这样一来公司应该是快速发展才对,可是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剧本写好的样子走,反而是过了三年之后,这个项目彻底的没有声音了,连众筹合伙人都不招募了,更别提业务发展了,本来一开始业务就没怎么做。
阳光明媚
于是,陆陆续续就有一些合伙人提出不同的声音了,有关心公司业务发展的、有关心自己投资进去的钱的去向的、有关心公司项目真实性的、有关心公司什么时候可以分钱的、有关心公司什么时候能够上市的;等等。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于是乎,日常和阿南走得比较近一些的几个合伙人,就会把担忧和困惑摆在桌面上来说,也有私下和阿南说的。
厉声正气和阿南说公司发展的人,被阿南以妨碍公司发展为由,赶出公司,投资进去的钱拿不回来不说,人还要被赶走。
和颜悦色和阿南聊公司发展误区的人,被阿南当成是“老好人”“和稀泥”,从此被打入冷宫,永世不得再见天日。
平常心和阿南聊公司未来前景的人,被阿南怼得一无是处,与其在这里说半天,还不如去做事情,说什么废话等等,最终也是以各种理由赶出公司。
总结一下,阿南不会管理、不会规划、不会销售、情商特低、自以为是、顽固不化、不懂商量、我行我素、小心眼、品行不端正、素养低下。
哇,这么说阿南是不是一无是处了?其实真不是,把阿南说得一无是处,而是事实上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人一定要多读书
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阿南公司有一位合伙人大姐,经验丰富,见识面广,50后生人,对于互联 思维一点即通,堪比现在的年轻人。处理事情雷厉风行,并且情商极高,待人接物没有半点分别心,曾经也是做过大事的成功人士。按理说,这样的以为合伙人在公司,阿南应该高兴得合不拢嘴才对。
但,阿南并没有笑逐颜开,对于这位合伙人大姐提出来的,建议、谏言、命令,各种最严重的词都用上,都是无济于事,阿南就像那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顽固不化,久而久之,这位合伙人大姐也不想再说什么了。
这不,最后因为种种因素,合伙人集体起诉阿南,公安介入,阿南进去了。
不得不感叹,忠言逆耳利于行,人还是要谦卑一些,对待万事万物要有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千万要记得不要有分别心。
漫步人生路
人在得意忘形时往往就临近了耻辱,定会发生大事
其实,当我们听到别人的讥讽和警告时,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气急败坏,事实上我们千万不要生气,反而要反省自己;当我们荣宠极盛之时,就要时时提防,避免因为荣宠太过招来灾祸。
做人做事要时刻听取周围人的劝言和告诫,要善于躬身自省,如果不懂得规避、荣宠太过往往结局更加惨淡。阿南的创业经历就是很好的案例。
松果儿是不是也是一味药呢?
历史上因为认识不到这一点而落下悲惨结局的最典型人物莫过于清代将领年羹尧。
年羹尧,作为清代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军事将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他收获了世人难以企及的荣耀、权力和地位。
年大将军出身显赫,他的父亲年遐龄一生为官谨慎恭谨,而年羹尧本人也在而立之年就被康熙任命为四川巡抚、封疆大吏,曾经对皇家是感激涕零、克勤克俭、誓死效忠。
雍正即位后,越发的倚重年羹尧,让他总领西部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雍正将整个西部地区的实际统治权都交给了年羹尧。当然,对此年羹尧的确不负众望,他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震慑西陲,功在 稷,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遗憾的是,随着年羹尧获得的封赏越来越多,他的骄横之气也越来越盛,开始得意洋洋了。当这位年大将军回京述职时,居然让官员们跪地迎接(这原本只有皇上才能有如此待遇的呀),威风不可一世,甚至在见了雍正后也没有了往昔的恭敬谨慎仪态。雍正深感年羹尧日渐变化,势力逐渐强大,功高就有可能震主,于是便借着年羹尧误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的机会,严厉地斥责了他,并借此革去其抚远大将军的职位,降其为杭州将军。
对于雍正的制裁,年羹尧很显然没有反省,他不但不肯前往杭州就职,还让人帮其保留了川陕总督一职。这种违抗皇命的行为对朝廷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结局就是,雍正最后赐死了这位功勋卓著的年大将军。
内心阴暗的人阳光也无法照进去
历史上像年羹尧这样的人为数不少,这些人往往都是在荣宠极盛时忘乎所以,不可一世,受到警告、遇到有人提醒之时也不知悔改,不懂收敛,到最后只能跌下神坛,落得凄惨的下场。
生而为人需谨记,危险的道路往往都是我们自己选的,正因为不懂得自我反省,不懂得吸取教训,才会错失一次次更正的机会,机会是不等人的,当机会过了之后必将直落谷底,再无翻身的可能。
生活就该多姿多彩
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导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轻看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他人身上的好,摒弃自身的缺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如何开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一个人的德行,一个人的品德,不是一日就可以形成的,一定是日积月累下来的文化沉淀。
蓝天白云下的松果儿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郭永进老师是这么注解的:真正悟道明道之人,知道宇宙(道)实在太深奥、太玄妙了,会照见道自己不知道的其实还很多,所以会臣服,我慢会彻底消溶。这是最高的心灵品质。
不明宇宙真理实相,没有真正明白道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世俗人的最大毛病。
真正有道的圣人,不会患“狂傲自大”的毛病,因为以众人易患的毛病来警惕自己。
因为以众人易患的毛病来警惕自己,所以就不会患上“狂傲自大”的毛病。
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道德经》所说的去做,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悲剧,人也就会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就会真正做到“躬身自省”,那么也就会远离荣宠,远离耻辱。
修身养性从小做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