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更追求工作的自主性,对工资待遇、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也有了更多期待,于是相比父辈更加频繁跳槽。专家认为,过于频繁地更换工作受就业选择更多元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并不利于职业发展,应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
7月14日,刘晨光顶着烈日值守在小区门口。今年4月,31岁的刘晨光刚换了这份新的工作。从北京市海淀区来到朝阳区,个头颇高的他还是做小区保安。眼下的这份工作能干多久,他心里还没有盘算过。
在频繁更换工作中,有的年轻人通过不断摸索与调整,锚定了自己的职业道路;有的则盲目地换着、“漂”着,未积攒下经验与实力。专家认为,过于频繁地更换工作不利于职业发展,在尊重年轻人职业选择的同时,应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
“稳定的工作不好找”
在他看来,工作不算难找,但稳定的不好找。他曾在河南老家做过3个月的餐馆服务员,因工资每两个月才结算一次等原因辞职,此后从事过沥青路面施工等工作,“一直没有找到太理想的”。
对于这份工作,刘晨光也不太满意。7时至19时,他与搭班的同事轮流值守,每隔1个小时可以在小区旁的休息室歇一歇,“但是感觉时间被切碎了,休息得不太好”。让他挂心的还有工资发放问题,“约定的是每月到手近4000元,每月20日发工资,但上个月就推迟了好几天”。
相比于刘晨光,28岁的陈鑫磊换过的工作更多。高中毕业后,他辗转深圳、合肥等多个城市,上过流水线、坐过办公室,从事过礼宾员、实体店销售、电商销售等多份工作。目前,他在短视频平台经营着一家美甲装饰品店铺。
“有些工作不适合长期干,上手简单,成长很难。”陈鑫磊说。虽然在频繁地更换工作,但他觉得自己并非盲从、盲选——“我希望能找到与自己能力、性格、兴趣更匹配,能让生活真正稳定下来的工作”。
在求职路上“用脚投票”
与之相反,为了“更稳定”,不少年轻人也尝试做出过改变。在职场“漂”了多年后,陈鑫磊曾自费到培训学校学习软件工程等技术。结业后,他从事的还是相关的销售岗位,并未从事技术类工作,“可能学得还不够深入,对市场的需要也不够了解”。
鲍春雷认为,部分企业用工条件较差,与年轻人的期望不匹配;有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倾向于雇佣短期工。这些都是年轻人频繁换工作的重要原因。
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其中服务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对职业稳定性的需求也相对较弱,这些都会对从业队伍的流动性产生影响。”范围分析称。
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通过换工作,年轻人可以有新的尝试。”鲍春雷认为,年轻人不再将工作单纯地当成谋生手段,他们不仅关注经济利益,还更关注工作与个人价值及发展的匹配程度。
“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他们。他们在不同的工作中摸索、调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人生道路。”王仕华经常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一技之长,“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也希望年轻人的工作越来越好。”
“有些普工离职后,找的还是与之前差不多的工作,并没有明显提升。对我们来说,人员更替频繁对制造业流程风险较大。”李奇说。
为了留住员工,不少企业将“环境较好”“有自助餐”“有班车”等信息标注在了招聘启事的明显位置。还有企业为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调高了薪资待遇。
“对年轻人来说,由灵活向稳定就业的转移是长期的规律。”范围认为,应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对于很多像刘晨光一样,学历不高、缺少技能的年轻人来说,需要适应和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下一站在哪儿,刘晨光暂时还没有考虑,但他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自己会逐渐稳定下来。
“企业应创造更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就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劳动权益保障,鼓励用工单位积极履行企业责任。”鲍春雷认为,还应加强对青年技能成才观念的引导,构建适合新发展阶段特点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工人日 微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