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间成都高新区发生了什么?一个来自天空视角的答案

5年前跟我一起高中毕业的方轩华,今年结束留学,回到了成都,回到他在成都高新区的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往窗外看,望着天府大道两旁崭新的建筑,连连感叹:“我才出国五年,成都都变成这样了啊!

我说,“你毕竟在国外待得久了,很难了解中国的变化,更别说成都的变化。”

“确实,修了很多高楼大厦。”他应和着说。

“才不止呢!”我说,“你看到的只是表面”。

1.

这么说好像不那么直观,我想告诉他的是,成都这5年,尤其是高新区这5年,真不是只多了高楼。

“你把地图打开,我们给你讲讲。”我让他掏出手机。

“来来来,你先把那个夜间光亮图打开,你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地球上夜里最明亮的地方,往往是开发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对比下5年前和现在的成都,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夜间亮度,一目了然。

我指了指两张图,让方轩华看。

(左为2015年,右为2020年)

我说,你走的那年,市中心的亮度是最高的,这毋庸置疑,但你看,你家所在的地方——高新区,它的亮度,已经跟市中心不相上下,这里也是成都的新中心之一了

你走的这5年,成都高新区可是一天一个样。

2.

我问方轩华,2015年,你还在高新区,晚上下了班想去逛逛,会去哪?

“那个时候,基本还是选择去市中心、去春熙路,要不就九眼桥,高新区的晚上还是很冷清。”他说。

方轩华说的没错,那个时候的高新区,尤其是三街到五街一带,虽说有不少新建高楼,但大多是工地,最重要的是生活氛围还没起来,整体感觉是“半生不熟”的状态,最成熟的天府二街,不过就有一个孤零零的伊藤。

而在2015年之后,in99、悠方、仁和新城、世豪广场、复城国际、天府四街的银泰城……这些超大型商业体在高新区一一绽放、爆发。

商业的大量入驻,从侧面反映了高新区的区域经济增速。只有区域发展迅猛,才能吸引人来居住,有人居住,琳琅满目的商业,才会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如今金融城&大源区域的商业布局,让高新区成为了成都商业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方轩华没有在乎我的煽情,只是说:“人气聚集、经济的增长,肯定是需要产业来带动、来支撑的。”

“没错,高新区在2015年以来的产业聚集态势,比你想象中的还要猛。

3.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经济产业,是高新区的三大名片,不仅附加值高,同时能带动大量上下游产业。

你看,这片区域,是高新区集中发展生物医药的地方,叫天府国际生物城,2015年还处于“刚在挖地基、平整土地”的阶段。

旁边除了原有的农村宅基地,没有任何新建筑,主要道路也只能看到一条剑南大道南段,以及仍在施工的立交桥。

(2015年,地处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内的天府国际生物城)

但是2020年,也就是今年,一切都变了,放大一点来看,这座以生物医药为驱动的产业城已经基本成型,其间的生物城中路早已贯通,为后续建设打好了基础。

(在2020年,天府国际生物城及周边,最直观的变化是整体绿化的巨大提升,工地变成了建筑,目前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对比一下更为直观:

(左为2015年,右为2020年)

在这其中,大量生物医药企业被孵化、引进。今年鸣锣上市,登陆科创板的明星医药企业——成都先导,就入驻在这里。

(如今的天府国际生物城中景,远端在继续建设之中)

而不管是电子信息产业还是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类型新经济产业,在高新区,都是以“人产城”的模式在生长。

在这些“人产城”模式的产业园中,则能看到一家科创企业的全周期生长历程。

(如今的天府国际生物城近景)

比如在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有科技城、生物城内的校企合作实验室支撑……

成果转化阶段,有高新区的保驾护航,提供孵化场所,政策扶持……

最终,创新企业得以落地,并进一步成长。

那在这里工作,离市区这么远,生活上方便吗?这曾是不少人的疑问。

确实,曾经常能听到关于城南没有生活烟火气的抱怨,高新区“高科技,低生活,很赛博”“有产业,没烟火”等说法甚嚣尘上。

但如今的状况是,在人、产、城中,被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人”。科技产业园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了成都的科学家,再也没搬家”。

就说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新川吧,它跟瞪羚谷一样,位于高新区打造的新经济活力区。

2015年,新川的一大片区域,还只能说是比较荒芜,建筑主体、路 、城市绿化等一系列基础建设都未成形。

(2015年,新川紧邻天府大道南段这一区域的面貌,以天府大道为界,东西两侧都还几乎没有建筑)

仅仅5年而已,这里就出现了一座惊人的 “新城”,它完全是以“人的步行尺度”在进行规划建设,没有大马路、大天桥、大下穿,那些规整的小方格,都是“小街区”规划的成果,除了产业,医院、商业、学校也尽在其中,难怪新川也被人们称为“像素之城”。

(今年新川的此区域,包括紧邻天府大道的沿线区域,已经相当成熟,新川之心公园全然呈现,向东的土地也已整备,即将开始下一轮建设)

新经济产业与宜人居住的无界限,让这里充满了“烟火气”、科技感。

(现在的新川创新科技园)

这或许也是近年来,滴滴、 易、字节跳动、百度、快手、亚马逊……争相入驻新川,扎堆高新区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还因为成都高新区,散发着一股迷人的气质,叫“创新气质”。

4.

2015年的天府五街,除了天府软件园——这个从天空俯瞰形状如同英文大写“love”的地标之外,在天府大道的西侧,其他建筑都还没有长出来,这里,还常被人称为“城外”。

(2015年的五街,一片斑驳,除了因为在此工作,人们一般不会前往这里)

如今,你可能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上图的工地,全部变成高楼、产业园、商场,体现了这里魔术般的变化,其中几栋新增的地标性建筑,更成了高新区官方口径中的“创新创业名片”,其中就包括软件园G区、菁蓉汇等建筑。

(2020年的五街,被各种外观优美的建筑占据,干道与支道交织,出入、行走着来自各地的青年才俊)

2018年,位于天府五街的菁蓉汇,被选作为全国双创周主会场。大量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平台、科创型企业聚集于此。

从2015年刚有建设雏形,到如今,没人敢再说高新区的创新园区、科技园区不够时髦。

你看,菁蓉汇极具几何美感的块状写字楼之下,是梦想家、创客们正在点燃灵感、写下点子,或者说享受这里的生活。

(左为2015年在建的菁蓉汇,右为2020年的菁蓉汇。可以看到,现在的菁蓉汇不仅成形,绿地、球场也已点缀其间)

而五街尽头的欧洲中心,是高新区的 红建筑,经常出现在各类航拍之中,它从2015年的在建,到成形,是高新区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标志。

据说,在这里边上班的人,随便叫一个人出来,都会说好几国语言。

(左为2015年在建的欧洲中心,右为2020年的欧洲中心)

在欧洲中心背后,是高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态势。

要知道,除了今年挂牌成立的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新川、中韩等合作园区,都在高新区建设。

这么说吧,国际合作在欧洲中心谈商务,回头就是蓉欧班列发往欧洲的大货箱。

如果提到高新区的进出口商务、贸易,高新西区的5年成长功不可没。

(2015年高新西区,基本只有大量工厂房,中间还有不少农田,绿化也并不显著)

(2020年的高新西区,农田变成了齐整的工业园,绿化全面提升)

位于高新西区的企业,以英特尔、京东方为代表,每年贡献了大量进出口额。

高新综合保税区的5年发展,便见证了这一点,它是成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建筑之下,是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连续31个月全国排名第一的成绩。

(2015年高新综合保税区已经拥有了整齐密集的园区建筑外貌,但绿化、配套设施都有限)

(2020年高新综合保税区干道、支道两侧以及园区其间,都有了更多绿化)

可以说,“全球每10部Ipad,有7部是成都高新(西)区出口的”。

5.

五年来的高新区,从蓄势待发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不止于经济发展、产业聚集,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这些官方视角的东西,更在于每一个生活感受,最真切的生活体验。

天府一街到五街的城市生活界面,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里有序的规划,近乎强迫症的道路间距,完备的基础设施,新增的学校、商业综合体等教育、生活配套,让人真切触摸到了世界级园区的魅力。

整个大源,如今更可以说是大城南乃至全成都向往的居住地之一。

(从2015年天府一到五街的“全是工地”,到如今“全是高楼”,最能看出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建设速度。而仅在一街,就有蒙彼利埃中小学,丹麦霍森斯小学,石室天府锦城湖校区这些名校在这五年相继呈现)

把卫星的视角往北挪,更有一个堪称“城市奇观”的现象,在高新区呈现。

(沿着成都绕城高速,是一片由多个公园组成的超大面积城市绿化带)

我说的不是环球中心,而是出现在成都环城带上,由块成面的锦城湖公园、桂溪生态公园、江滩公园、体育公园。

它们所形成的城市公园,是成都最大规模的公园集群,面积比纽约中央公园还要大上5倍,这可还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CBD内。这样的景观,堪称城市建设一大奇迹。

并且,这样的城市公园、绿道铺排,基本上只用了5年时间。

5年前,所有绿色,还只是泥土的褐色。

(5年前的此处,能看见湖泊,但少有绿色)

现在的桂溪生态公园,是不少软件中“成都 红亲子游必去地榜单”的第一名,骑行、野餐、有氧跑、放风筝……是在公园中、绿道上时刻能看到的活动。

(大众点评的“亲子必去榜”上,桂溪生态公园排在第一位)

除了连片公园集群,还有各区域的公园呈现。

比如在2015年6月底,12万平方米的大源中央公园正式开园。如今,这座公园的绿地与湖泊,被周边林立的高楼包围,红色的如意桥,将公园连接到更多的区域,供市民所用。

(2020年的大源中央公园)

密集的人群、崛起的时尚,掩映在绿树、鲜花、车流之中,成都高新区的城市形态越来越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靠近。

6.

卫星图,可以说是一个区域变化最客观的证据,或许看上去并不足够清晰,细节不够丰满,但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并记录下了成都在这5年发展中,每一个细微之处的真实改变。

我们看到了成都高新区,因为它是成都高速率发展的一个观察样本,是成都发展改变的一个缩影。

在天空视角之下,地图上每增加一寸绿地,都是公园城市的一个印记;每增加一点夜间的亮光,都是这里经济活动的反映;每增加一栋写字楼、一座产业园,都是产业聚集的象征;每增加一所学校、医院、体育场,都是人们生活品质上升的证明;每增加一条道路,都是公共服务进步的体现;每增加一个地标建筑,都是城市名片焕然一新的信 。

或许从某一个发展角度,所看到的只言片语都已经足够震撼,而在成都的5年发展全貌之下,那些生活在此地的人,心中唯有数不清的感动与自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1月24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