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成品预制菜蹿红:简单加工即可食用,“货不对版”吐槽多

●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制菜从供应餐厅向供应家庭拓展,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在虎年春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有线上买菜平台7天就卖出了300万份预制菜,每笔单价同比增长1倍

● 预制菜方便了家庭生活,但图文不符、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口味不佳等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吐槽”不已。有消费者提出,商家为节约成本,放置的冰袋数量不够或冰袋太小,影响食材新鲜度

●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开通 ,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监管。长远来看,预制菜的问题属于 会共治问题,需要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以及媒体、互联 平台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监督治理

梅菜扣肉、黑椒牛柳、法式羊排、红烧黄花鱼、小鸡炖蘑菇……今年春节前,北京市民陈先生从App上下单了一批预制菜。除夕当天,只是简单加工,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便迅速“做”了出来。“今年年夜饭想在自己家里吃,又觉得做一大桌子菜太麻烦,预制菜成为一个很好很方便的选择。”陈先生说,真是省心又省力。

所谓预制菜,就是对食品原料预先进行半加工,然后包装以及冷冻保存,消费者购买后经过简单烹饪,就可以上桌食用的菜品。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宅经济”拉动了预制菜从供应餐厅向供应家庭拓展,并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在虎年春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预制菜方便了家庭生活,但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有和陈先生一样的好体验,图文不符、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口味不佳等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吐槽”不已。

简单加工即可食用

半成品预制菜火爆

公开数据显示,进入腊月以来,某生活消费类App搜索“预制菜”次数同比增长超10倍,带动“快手菜”“半成品菜”“加热即食”等相关概念搜索量整体较去年同期涨4倍;有线上买菜平台7天就卖出了300万份预制菜,每笔单价同比增长1倍。

据相关机构 告,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8300亿元。

在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看来,预制菜的流行一方面源自餐饮等行业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推进餐饮工业化;另一方面是回应消费者在家就餐、方便快捷等需求。年夜饭等节日预制菜的流行也契合我国家庭聚餐等饮食风俗。

据相关平台统计,消费者今年更喜欢“硬菜”,2022年货节期间,预制菜成交额增长148%,其中,花胶鸡、佛跳墙、猪肚鸡等地域特色半成品菜,尤其受年轻消费群体喜爱。

“像鲍鱼、佛跳墙这种硬菜,处理起来很麻烦,现在 上买好预制菜提前放冰箱冷冻就好。”3口之家留在北京过年,女主人唐莉今年第一次将预制菜列入年夜饭的范畴。

在北京工作的贾佳今年春节也没有回杭州老家。她 购了品牌连锁店的半成品年夜饭。“我丈夫是北方人,因此我们的年夜饭要兼顾南北方口味。”贾佳说,她选购的半成品菜肴全程冷链运输,品质有保证,而且免洗免切免调料,真的非常方便。

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看来,预制菜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可以省去洗、切、烹饪等一系列繁琐工序,只需按说明简单加工,就可以快速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硬核”年夜饭;同时,年夜饭在家吃,既可避免人员密集接触,又能满足家庭聚会,延续和家人吃团圆饭的传统习俗。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货不对版”吐槽多

在北京市民王女士看来,要论年夜饭的C位菜,自然是一条整头整尾的鱼,寓意年年有余。可今年除夕夜她将直播间热卖的预制菜大黄鱼加热后倒进盘子里发现,眼前这盘菜压根儿看不出是一条鱼。这让她非常生气,“当时直播间展示的可是一条完整的鱼”。

类似的遭遇,很多消费者都曾遇到过。

北京市民费妍从 上买了份预制菜大礼包,从 上的图片介绍看,这个大礼包非常实惠,但到手后,她的心都凉了半截,其中一份烤牛排只有半个拳头大小,和图片宣传严重不符。

爱尝鲜的天津市民程女士今年春节期间请朋友来家里聚餐,在某品牌 上店铺买了一份花胶鸡海鲜打边炉。她满怀期待地在朋友面前展示买到的新玩意,结果有种被骗的感觉,“分量少、口味差,还不如一份30元的自热小火锅”。

“95后”孙初买了被“种草”许久的某品牌佛跳墙,便在朋友圈吐槽:“工业味道很重,真的不敢吃,原来还不清楚什么是预制菜,现在拉黑了。”

由于预制菜采用速冻方式保鲜,食物在运输途中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温度达不到,极易造成预制菜的变质。不少消费者提出,商家为节约成本,放置的冰袋数量不够或冰袋太小,影响食材新鲜度。

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81万家,2021年新增4212家。

广东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预制菜品行业有一定门槛,包括品牌规模壁垒、食品质量及安全壁垒、渠道及客户壁垒、研发及创新壁垒等。预制菜品在国内尚处发展初期,经营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庞大但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区域性特征明显,竞争激烈但格局不明朗。

根据《2020-2026年半成品菜行业市场调查与前景预测 告》,目前半成品菜生产企业众多、竞争较为激烈,集中度低,规模化企业较少。虽然半成品菜行业市场空间大,但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下降。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能够区别于同类竞品,走出激烈的价格竞争,建立自身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预制菜是否卫生,安不安全,是消费者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朱毅看来,预制菜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资质问题,一些预制菜商家资质不全,甚至没有资质,在后厨加工预制菜,设备不达标,食品生熟不分离,安全隐患大;二是存储风险,消费者收到预制菜后,应当迅速分门别类处置,区分冷冻、冷藏等;三是一些预制菜信息不全,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都应该标注清楚。

有关预制菜面临的安全隐患,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认为,首先要考虑加工过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包括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剂量;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也至关重要,要控制温度,还要注意运输途中的破损问题。

相关部门也关注到了预制菜的安全问题。2020年8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 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调整食品经营项目的修订内容中,增加了简单制售分类、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等;针对简单制售类项目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项目类别,实施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办法》明确,在热食类、冷食类、生食类食品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简单制售分类,适当简化简单制售类项目审查要求。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明确半成品定义,规定半成品制售仅限中央厨房申请。

那么,具体如何监管,既保障预制菜质量和安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这种便捷的生活服务;又能够让相关企业良性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呢?

“目前来看,存在一定的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开通 ,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监管。食品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规章进行生产经营,要以自治为主,加大对自身管理的监控。”周清杰说,长远来看,预制菜的问题属于 会共治问题,需要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以及媒体、互联 平台等多方面多层次地监督治理。

“监管部门应当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如及时发布在监督管理中发现的合规和违规的 络销售情况,以便消费者选择有安全保障的预制菜供应商,提醒消费者保留相关的票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维权的凭证。”孙娟娟说。

她认为,相关部门监管的权衡在于,既要为新业态提供包容的监管环境,又要防控可能由此而来的风险。这就需要根据这一业态的风险差异制定回应性的监管措施,如涉及食品本身的风险等级、加工工艺的风险等。此外,预制菜的消费加大了家庭厨房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也需要提示或引导消费者在最后环节的安全操作,多措并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