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互联 的目标之一在于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互联互通。
站在行业落地的视角来看,由于实施主体都是工业制造企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达到价值链重塑。
01
数字化生产是工业互联 的基础。
工业制造企业在拥抱工业互联 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人-机-料-法-环-测”全工业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连接。
通过实现数据沉淀,为数据建模、数据分析、工业APP开发等提供“养料”,最终实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商品附加值、 创新商业服务等价值。
02
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展开的数字化管理是工业互联 的核心。
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凸显,使得制造企业不仅需要快速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还需要根据变化灵活制定生产计划,协同供应链快速响应,同时满足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产,并协同仓储物流的智能化升级,进一步缩短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提升整体效率。
03
企业在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工业互联 部署的进程中,过往按步骤进行的流程将被技术重塑,构建新的价值链。包含但不限于:
从供应商到市场投放的价值链重构
构建全链路的数字化产品追溯体系
企业管理到售后服务的价值链重构
全渠道、全客户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
研发到消费者的价值链重构
构建D2C模式,提供直接面向需求的研发设计体系
海岸君自创业以来一直深耕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协作领域,远景目标打造大消费电子行业服务智造操作系统,搭建大消费电子行业服务智造生态体系,那么今天就来聊聊围绕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协同探索与落地步骤。
协 同 探 索
传统的商业模式和供应链运营模式无法满足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未来供应链模式的探索应趋势而层出不穷。
区别于传统供应链以品牌商为中心,供应链只是“供应”,供应链整体库存高,浪费大,供应链与消费者的交互有限。

未来供应链将真正以“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得价值”为使命,以消费者为中心,直接连接和服务消费者,提高服务消费者的能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获得消费者认知的认可,占领消费者心智。

协 同 挑 战
在产品-品牌商-消费者之间搭建按需服务模式,是趋势,却也是极大的挑战。
以3C类电子为例,供应链节点多且能力层次不齐,搭建体系化的数字管理通道,需要信息化补课、自动化改造、 络化布局,更需要产业参与人员全员的理念升级和技能补课。
缺乏体系化规划的数字化管理构建就像盲人摸象,实施结果与期望之间的落差会让决策者自我否定,管理者唏嘘,执行者抱怨。
我们服务的大客户近年来在积极推动围绕供应链采购部门为核心的“供应商制造数据,供应商质量数据”的互联互通,以推动自身工厂的联合排产,做到服务制造,精益库存,质量零缺陷等目标,愿景都是朝着供应链协同制造方向,围绕供应链协同也是一个体系规划的课题,行业都在摸索,开始了就会到达。

从供应链协同的服务场景可以规划“研发设计,过程制造,售后服务,仓储物流”四大场景,从软件形态可以规划工具类SaaS和管理类SaaS选型;从硬件升级可以规划基于价值链重构、基于资源优化配置、基于软件应用的技术选型。
企业组织架构中必须规划数字化转型组织,汇聚业务专家,IT专家,流程专家共同诊断企业现状,结合数字化升级愿景,构建数字化转型框架,分步落地,有目标进行服务商的选型。
传统供应链下游大B具有绝对优势对大多数供应商施压,甚至“剥削”,当下如果继续这样的态度就是多败俱伤。
近期多省市拉闸限电,可见国家能耗双控的决心,供给侧改革推进这么多年依然很多制造企业躺在舒适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或许就在这电闸一合之间,不得已不去思考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的价值与落地,供应链的共赢关系是必然,供应链协同协作价值会凸显。
大B具有相对优势的组织优势,能够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前提下相对处理好数字化转型升级,锣鼓喧天的各种美光灯下炫耀数字化引领的肌肉;
殊不知供应链的厂商却层次不齐,叫苦连天,因为本身就人才结构基础弱,又有大B的施压,更加是盲人摸象,看着都要,看着都像,执行起来更是虎头蛇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然后抱怨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商都是骗子,搞得行业畸形,还没进入红海,已经是价格战。
休战吧,停下来,做些真正为国为民的长期主义事业吧!
落 地 步 骤
供应链协同领域,大B需要更多的担当和引领,行业需要健康的状态去探讨更可行的落地规划,帮助供应链集体成长,淘汰认知固步自封的部分企业,供给侧改革和碳中和计划都可以在这个过程实现,强者恒强。
说到这里,供应链协同的探索已经有了方向,大B如果要继续成为大B,需要更多的整体产业意识,更多竞合心态,利用下游优势,引领协同趋势,对于供应链协同落地。
从以上四个场景来看,规划先行,落地分步,做到DQE-SQE-MQE的闭环,围绕质量这一结果指标,切入到过程的生产制造及前端研发设计,结合围绕设备智能的一系列技术应用,思路是清晰的。
整个市场还在净化,对于我们服务商来说就是聚焦专注,做好自己的产品,将协同理念扎根在产品里,不断迭代,竞争力会日渐凸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