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

编者按:

以下这篇文章,其实是笔者2018年初发表在《业界良新》上的三篇转型文章的合集。这次重新汇总呈现给大家,一方面是给传统汽车产业需要转型的朋友做个转型参考,另一方面,也是给接下来的两篇转型文章做个预热。

这篇3年半前的文章,现在看来有些低估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下降、续航里程的提升)的发展速度,也一些对行业的思考和观点不太经得起推敲,不过为了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相关数字也没有再做更新,大家在参考转型经历的时候可自行甄别。 

原文章题目为:《作为汽车工程师,我为什么要去菜鸟做无人驾驶《作为汽车从业者,我转型的心路历程》《作为汽车从业者,我转型的心路历程之自动驾驶篇》

正文: 

我是一个汽车工程师。

先简单介绍下我的背景,我201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泛亚,也就是上汽通用汽车技术中心,2016年加入一家新能源车企(上海蓥石,蓥念ying,音同萤),这个蓥石的蓥字,难写难认,很多人不认识,其实我在去之前,我也不认识。

我在泛亚和蓥石从事都的是底盘系统的开发工作,算是比较传统的汽车人。

转机发生在2017年12月25日,我加入阿里菜鸟ET试验室,成了一名菜鸟人,负责无人驾驶落地项目的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

最近这几年,汽车行业风起云涌,总结下来,无非有两个大的方向,也是两大风口,一个是新能源,还有一个是自动驾驶。

可以说,作为一名汽车行业从业者,我非常幸运(or不幸地经历了这两个风口。

接下来就详细说一下我的转型经历。

完美的职业生涯起点

我大学毕业后,没有读研,直接参加工作了。

主要是家里比较困难,当时就想着能“早点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毕业的时候进入了泛亚技术中心做底盘研发,也就是上汽通用汽车的技术中心。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当时泛亚在汽车行业里还是非常知名的,不夸张地说,在当时汽车圈的地位,有点像是大学里的清华北大,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之地。

我们那一年招的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本科生很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我表面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挺得意的:学历低怎么了,不也照样能做研发岗/p>

当时感觉自己挺牛逼的,职业生涯的起点还是很完美的。

还有一点就是心里的焦虑,越来越抑制不住了。

我工作这么多年了,一直负责机械系统的设计,但是随着汽车电气化发展,这个零件已经开始逐渐被电子结构取代了。而我的全部工作经验全部都在这个零件里了,到时候怎么办/p>

对于电气化的东西,我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学校里教的,早就“还给老师了”。即使现在去学,也不如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学的快,以后职场的竞争力在哪里么能避免当公司效益不好,裁员时不会首先被裁掉/p>

记得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提问,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的,很多回答里描述下岗失业后的情况非常悲惨。

我心里也止不住的焦虑,我怎么才能避免失业,这个问题经常在睡前想,想了一会就睡着了。

有人说,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找到合适的人很关键,创始人需要花30%的时间去找人。对于新能源初创公司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剩下的70%的时间,需要用来找钱。

这个行业里流传一句话:不要管盈利模式宣传的是to B,还是to C,最终都是to VC。

因为造汽车这个事,本身就是重资产,长周期,高门槛的,虽然市场前景巨大,但是近几年内盈利还是看不到希望的,所以烧起钱来也是大大的快。

招人要钱,建厂要钱,开发项目要钱,开模要钱,找供应商谈合作,要钱。

这么写,不是为了装逼。

是因为当时确实很迷茫。

你问我上这门课能不能找到工作并不知道。

我只是觉得课程还算有趣,确实是个不错的方向。

Term1上完,收获很多,打算继续学习Term2,10月第二周开课。

但是Term2需要使用C++进行编程,当时我对C++的理解仅限于“一门很不高级的高级编程语言”。

于是,没怎么纠结就决定了:利用国庆假期恶补C++。

整个假期,一天灌2杯咖啡,上午一杯,下午一杯,全靠咖啡吊着,终于C++语言的课程学完了。

最后几天,我一个平时不长痘的人,脸上长了好多痘。

哦,对了,整个2017年,除了五一假期的时候参加了好朋友婚礼外,几乎没有一天休息过。

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对自动驾驶领域的持续关注,也算对这个圈子有了一些认识。

虽然学习过程挺枯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结识了一帮圈里的小伙伴,平时交流一下圈子里的咨询,相互支持。

有一次跟一个上汽的朋友聊天,对方告诉我,如果应聘上汽自动驾驶的岗位,好好准备一下,还是不难争取的。大喜。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没过多久,知乎上有人发私信问我:菜鸟在招自动驾驶工程师,有没有兴趣/p>

啊鸟是什么鬼/p>

赶紧百度了一下。原来菜鸟是做物流的,属于阿里集团的。

菜鸟的无人驾驶也就是做物流场景的无人驾驶。

一想到物流车,又丑又Low的形象就蹦了出来,内心充满了鄙视。

后来仔细想了一下。

物流场景应该是无人驾驶落地最容易的场景。

自动驾驶格局分析

让我们先对自动驾驶的玩家分类分析。

现在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玩家有很多,车企就不用说了,还有IT巨头如百度/Waymo,零部件如英伟达、Mobileye等,还有一众以算法为核心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如地平线、智行者等。

现在各家都在推自己自动驾驶的产品,局面非常混乱,让人看不清楚未来到底会怎么发展,究竟会有那几家会存活下来。

自动驾驶一定是会实现的,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还剩余哪些玩家,就看谁壁垒更高,护城河挖的更深了。

根据我的思考判断,以下这三种类型企业肯定会活下来的,而且必定会在未来的自动驾驶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第一类是运营商,乘用车租赁运营为滴滴,物流运营为菜鸟和京东。

运营商掌控了流量的入口和大量的数据,也是无人驾驶技术落地的驱动方和需求方,所以必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第二类是车企,尤其是销量大的车企,国外如GM/福特/特斯拉之类,国内如上汽、长安、吉利之类。

一方面,虽然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造车技术门槛明显下降,但是因为产业链过长、前期投资过大,开发周期长等特点,行业壁垒还是非常高的。

另一方面,由于车企可以通过加装廉价传感器来大量收集数据,以此来快速积累数据、优化模型,就像特斯拉宣传的那样。

最后,未来当L4自动驾驶可以完全实现时,在量产化和降低成本方面,没有人比车企在这方面更有经验和优势。

第三类是底层Tier 1供应商,如博世、大陆、ZF、电装等。

这些供应商在自动驾驶的执行层(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方面耕耘多年,行业壁垒非常高,而且其在传感器方面,如毫米波雷达方面也有成熟的产品线。所以无论上层的算法和控制逻辑采用哪家的,到头来,都需要用他们的线控底盘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新兴车企去找博世谈合作时,必须要先掏一个亿作为保证金出来,否则博世拒绝合作的原因。

至于百度/waymo搭生态的方式是否可行,运算芯片是采用GPU,还是FPGA或者ASIC等,目前看来还没有定论。

物流场景—自动驾驶率先落地

对于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来说,这个技术在乘用车上落地非常困难。

首先,用户对成本很敏感,用户很难承受高达几十万或者几万的传感器和运算单元的价格,其次,用户对风险非常敏感,一旦出现风险,将引起严重的 会舆论关注,从而对汽车品牌的口碑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决定了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必然会在一些封闭场景或者特殊行业率先落地。

毫无疑问,物流行业将是率先落地的场景。

第一对单车成本没有那么敏感,现在由于人工成本原来越高,只要校核下来无人驾驶的成本在几年内分摊成本可以低于人工成本,这个事情就是值得去做的。

第二由于是物流场景以低速场景(最后一公里的派送)或者在高速工况(干线上的重卡货运)为主,场景相对简单,风险相对可控。

2《九章智驾》有个“汽车人转型交流群”,里面大家可以交流转型遇到的困难、分享转型过程中的心得,有想加入的朋友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加陈康成的微信,并提供一下名片和个人简历,然后拉您入群。加微信时务必备注您的真实姓名、公司、现岗位以及意向岗位等信息,谢谢。

  “知识积累”类稿件质量要求:A,信息密度高于绝大多数券商的绝大多数 告,不低于《九章智驾》的平均水平;B,信息要高度稀缺,需要80%以上的信息是在其他媒体上看不到的,如果基于公开信息,需要有特别牛逼的独家观点才行。多谢理解与支持。

推荐阅读(超连接):

“好工作”的最关键指标:场景足够复杂、数据量足够大、杠杆率足够高

想转岗自动驾驶,一文告诉你该如何开始

我们的个人命运,三分靠打拼,七分靠产业红利——《九章智驾》创刊词

传统汽车人,在未来还有机会吗— 一名汽车人的职业转型经历

转型经验分享|一名传统汽车人向自动驾驶转型的“战略与战术”

转型经验分享|DRE转码农,风口之下的30岁+转型人

转型经验分享|年过30的传统汽车人,如何转型做自动驾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8月13日
下一篇 2021年8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