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通信原理
OSI模型
OSI模型的由来
OSI模型是一种 络标准,所有软件和硬件开发都遵循统一的标准(OSI模型)。
OSI七层模型(物 数 传 会 表 应)
层名称 |
功能 |
应用层 |
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比如各种应用程序(系统内部实现) |
表示层 |
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加密等(系统内部实现) |
会话层 |
建立、维护、终止会话(系统内部实现) |
传输层 |
定义设备之问传输数据的方式,以及进行流量控制和差错校验(设备之间) |
络层 |
对设备进行编址以及寻址,夹现不同 段的互通(设备之间) |
数据链路层 |
建立资道连接,让数据成锁、以及对数据进行差错校验等功能,实现同 段的互通(设备之间) |
物理层 |
建立、维护及断开物理连接(设备之间) |
OSI七层的功能讲解
- 物理层
- 定义设备的物理特性,比如形状。
- 定义设备的电气特性,比如电压高低。
- 确保设备之间连接正常,表示数据是通过电信 中的高电压和低电压。
- 数据链路层
- 负责设备之间的逻辑链路的建立、维护和拆除。
- 设备之问真正用来传输数据,依靠的是“逻辑连接”。
- 该层为设备定义了设备拥有的一个全球唯一的地址,MAC地址(十二位十六进制字符串)。
- 络层
- 负责定义设备上 需要的逻辑地址,比如IP地址。
- 在不同 段的设备之间寻找最优的转发路径。
- 传输层
- 负责确定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方式
- 可以实现数据的稳定传输,但是速度慢一点。
- 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 ,但是质量差一点。
- 可以通过不同的端口的来区分不同的应用程序产生的数据。
- 会话层
- 负责设备之间的会话的建立、维护和拆除。
- 最终用来传输数据的话,是通过“会话” 来实现的。
- 表示层
- 定义传递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统一语法之后,不同的编程语言才可以互通。
- 编码和解码、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
- 应用层
- 包含的是在设备上安装的各种软件和程序,比如QQ、微信、抖音等。
- 络设备之果的通信,最终指的就是“应用层的软件〞之间的数据转发。
- 不同的软件产生的数据 ,在传输层使用的端口 是不同的。
TCP/IP模型简介
OSI 模型,仅仅是ISO 提出的一个 “参考”标准。实际的 络中更多使用TCP/IP 5层模型 ,但是实现的功能是相同的。
TCP/IP协议族的组成
TCP/IP是一系列协议的集合,所以严格称呼应是TCP/IP协议族。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TCP/IP并未定义任何特定协议。
TCP/IP 5层模型 |
常见协议 |
应用层 |
HTTP/FTP/TFTP/SMTP/SNMP/DNS |
传输层 |
TCP/UDP |
络层 |
ICMP/IGMP/IP/ARP/RARP |
数据链路层 |
以太 /PPP/HDLC/FR等 |
物理层 |
由底层 络定义的协议 |
- 络层
- IP协议:互联 协议,定义了 络层地址。
- ICMP协议 : 络控制消息协议,提供 错信息,便于 络故障排查。
-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把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实现数据转发。
- OSPF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路由协议),学习其他路由 段实现不同 段之间的互通。
- 传输层
-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 ,但传输速度慢。
- UDP:用户数据 协议,面向非连接的不可靠的协议,但传输速度快。
- 应用层
-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端口 TCP 80。
- VETP:文件传输协议,端口 TCP 20、21。
-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端口 UDP 69
-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端口 UDP 67、68
数据通信
所谓的设备之间的通信,指的是设备之间能够互相传输数据。
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一定是双向的。每个方向都分为了3个阶段:
- 产生数据,也称之为 “数据封装”。
- 传输数据,也称之为“ 络传输”。
- 接收数据,也称之为 “数据解封装”。
数据通信过程
数据通信过程是双向的。
产生数据——————数据封装
传输数据—————— 络传输
接收数据——————数据解封装
封装和解封装的过程类似于快递打包和拆快递。
每一层数据单元:PDU(协议数据单元,即协议的数据包。)
应用层———数据———计算机
传输层———数据段———防火墙
络层———数据包———路由器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交换机
物理层———比特流——— 卡
数据封装过程
数据解封装过程
各层PDU
各层间通信
设备与层的对应关系
数据通信流程总结
- 产生数据
即数据封装,指的是数据通过应用层产生以后,发送到第一层,每经过一层都添加一个协议头部的过程。
- 传输数据
即数据在由不同的 络设备组成的互联 中传输的过程。主要是依靠交换机和路由器实现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的转发。
- 接收数据
即数据解封装,指的是数据被设备通过 线接收以后,形成数据帧,然后一层一层分析头部,然后传递给上一层处理,一直到应用层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不断的分析并删除每层的协议头部的过程。
物理层
物理层概述
物理层是TCP/IP模型的最底层。
物理层为数据传输提供稳定的物理连接。
物理层功能
- 定义设备的物理特性 ,比如形状、大小
- 定义设备的电气特性,比如电压高低
- 定义数据在物理层的表示,即通过高低电压表示 1和0。
物理层介质与设备
有线介质:双绞线、光纤。
无线介质:无线电、微波、激光、红外线。
超5类线缆:局域 环境最常见线缆,线缆外表有清晰 “米标”,传输速1000Mbps。
6类线缆:增加十字骨架,抗干扰,传输速率1000Mbps。
超6类线缆:增加双层屏薇,强抗干扰,传输速率 10Gbps。
7类和8类线缆:7类速率 10Gbps,8类速率 40Gbps。
光纤(单模)
- OS1,黄色,支持1Gb/10Gb的传输,最大距离10KM。
- OS2,OS1的升级版,可支持40Gb/100Gb,距离200KM,适合用于长距离传输。
光纤(多模)
- OM1,橙色,千兆,300米,适用于 LAN 等短程 络。
- OM2,橙色,干兆,600米,适用于 LAN 等短程 络。
- OM3,浅绿色,万兆,300米,适用于 更大的专用 络。
- OM4,浅绿色,万兆,550米,适用于高通 络/数据中心/金融中心。
- OM5,石灰绿,OM4的升级版,主要支持 40Gb/100Gb高速 络,适合用于短距离传输。
布线套装:测线仪、寻线仪、 线钳
剥线刀、光纤切割刀、炫接机、光功率计、红光笔。
络机柜:1U=4.45CM,指的是高度。
理线架、配线架。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概述
位于物理层与物理层之间。
功能: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护与拆除,帧形成、帧传输、帧同步、帧的差错恢复和流量控制。
协议:Ethernet(以太 )、PPP、HDLC. Frame-relay、ATM
以太 概述
我们平常使用的 络设备,数据链路层都是 Ethernet。所以通常使用的 络,都是称之为“以太 ”。以太 中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设备,所以又称之为广播型 络。
主机A与主机B之间的通信,可能遇见的问题
- 如何标识和区分不同设备发送的数据。(使用Mac地址)
- 多设备传输数据,是否会产生信 冲突。(统一格式:数据帧格式)
以太 地址(Mac地址)
Mac地址:数据链路层的身份标识,全球唯一。
Mac地址特性
- Mac地址由48比特组成。
- 前24标识是厂商标识,后24厂商自己的编 。
- 前24位中的第八比特,为0—-单播地址,为1—-组播地址。
Ethernet II帧格式
数据转发时,要统一通信语言—–在数据链路层里称为数据帧格式
目的MAC 6字节 源MAC 6字节类型2字节数据46-1500尾部校验4字节
头部(14字节):目的地址(6字节)+源地址(6字节)+类型(2字节)
尾部(4字节):帧检验序列
数据:大小范围46~1500字节
数据帧大小范围:64~1518字节
类型:当数据帧头部和尾部解封装之后,数据要交给上层( 络层)协议处理,具体交给上层的哪个协议处理,用类型字段来区分。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络技能树跨区域 络的通信学习 络层的作用22641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