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理论day01
软件测试
测试人员 :找bug
软件调试
开发人员 :找bug ,解决bug
预期结果 :客户要求的结果
实际结果 :产品实际实现的结果
软件测试≠软件调试
软件调试:开发时发现错误后消除错误的过程
软件测试:主要目的是寻找缺陷(不包括修复) 调试必须由开发人员自己完成,测试则不一定
软件测试的原则
满足客户需求
设计测试用例时,包括合理的输入条件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不要穷举测试
缺陷发现的越早,代价越小
测试的杀虫剂怪事
不能证明软件中没有错误,但是可以证明软件中有错误
注意测试中缺陷(bug)群集现象
要有预期结果
避免测试自己的软件
保留测试设计和说明文档
三大模型
瀑布模型
优点:1)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划分的检查点。 2)当前一阶段完成后,你只需要去关注后续阶段。 3)它提供了一个模板,这个模板使得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支持的方法可以在该模板下有一个共同的 指导。 缺点: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风险。 3)通过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阶段。 4)瀑布模型的突出缺点是不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
V模型
W模型
优点: 测试的活动与软件开发同步进行 、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还包括需求和设计 、尽早发现软件缺陷可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
测试阶段划分: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集成测试(组装测试,联合测试)、系统测试
UI、IT、ST测试的比较: 测试方法不同 – 单元测试属于白盒测试范畴 – 集成测试属于灰盒测试范畴 – 系统测试属于黑盒测试范畴 考察范围不同 – 单元测试主要测试模块之内的数据结构、逻辑控制、异常处理等 – 集成测试主要测试模块之间的接口和接口间数据传递关系,以及模块组合后的整体功能 – 系统测试主要测试整个系统相对于需求的符合程度 评估基准不同 – 单元测试的评估基准主要是逻辑覆盖率 – 集成测试的评估基准主要是接口覆盖率,路径覆盖率 – 系统测试的评估基准主要是测试用例对需求规格的覆盖率 ? ?
验收测试
α测试:内测、开发环境
β测试:公测、实际使用环境
UAT测试(用户验收测试)
软件测试的流程图
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区别:组织方式不同、目的不同
测试环境种类大致分为:
-
硬件环境
-
软件环境
-
服务器环境
环境按照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生产环境
测试实施:
1. 冒烟测试(不在轮次中)
2. 第一轮(筛选用例):
测试范围:所有正向业务流程
3.第二轮(包含第一轮Bug的回归):
测试范围:所有业务流程(正向+逆向(重点))
4.第三轮(包含前二轮Bug的回归): 测试范围:再执行正向业务流程
对老功能测试(迭代项目)
5.封包测试:
封包之后,再测试出来Bug,如果不是严重级别的,不做修改
验证已修复的Bug
验证老的功能是否受影响
6. 线上验证
不产生交易数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