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软件atlas.ti及Nvivo实作培训工作坊”综述

质性研究软件atlas.tiNvivo实作培训工作坊综述

2019年6月3日—6月6日,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 会学学院媒体人类学研究所举办的“质性研究软件atlas.ti及Nvivo实作培训工作坊”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文渊楼717室举行。本次工作坊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之一。共有来自云南大学民族学与 会学学院的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24人作为正式学员参加了此次工作坊的培训。此外,还有来自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其它学院或高校的20余名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旁听并参与了学习。

本次工作坊的主讲人是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章戈浩老师。章戈浩老师是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体与文化分析博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质性数据分析、媒体考古学、人体人类学等。曾于2004年参与英国ESRC Council研究项目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Media Content,评价多种质性数据分析软件。2008年为atlas.ti官方翻译了atlas.ti.ti 5.2快速导读,是atlas.ti的professional senior trainer。有近二十年的Nvivo和atlas.ti等质性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经验,也是国内相关软件操作培训领域的权威人士。

在6月3日上午举行的开班仪式上,首先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 会学学院党委书记赵春盛致辞。赵书记对章老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向章老师介绍了云南大学民族学与 会学学院,以及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接下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 会学学院媒体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郭建斌教授简要介绍了章戈浩老师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方向,并向参与本次工作坊培训的学员提出了学习要求,以及工作坊结束后学员应该提交的学习成果进行了交代与说明。

在为期四天的培训中,章戈浩老师主要从“什么是质性数据分析”、“Nvivo实作培训”、“atlas.ti实作培训”等三方面对两款代表性的质性数据软件Nvivo和atlas.ti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操作培训。此外,在工作坊的最后一天下午,章老师对本次工作坊的讲授内容进行了回溯,同时就学员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一、什么是质性数据分析

二、Nvivo实作培训

章老师首先对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介绍。从方法论逻辑的角度看,尽管质性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的分析逻辑有很多种,但Nvivo所使用的是五层质性数据分析法,包括:涵盖目标、分析规划、翻译、选择工具、建构工具等五个方面的内容。Nvivo遵循减少原则、分类原则、关联原则和模型化原则等基本原则,具备:编码与搜寻、产生规则、建立理论、建立索引、建立逻辑关系、建立概念 络等功能。此外,章老师还介绍了Nvivo中的一些常用概念,诸如“数据”、“文件”、“文件分类”、“代码”、“节点”、“案例”等。

接下来,章老师结合Nvivo的操作页面,对这款质性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实作培训。在培训中,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Nvivo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他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案例,向学员们详细展示了运用Nvivo进行辅助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从Nvivo的常用设置与多语言界面调整开始,接着是如何创建Nvivo项目并导入文件、如何利用词云分析以初步熟悉研究材料。然后,就是如何对文件材料进行编码,这也是整个Nvivo操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章老师对Nvivo中不同的编码方法:手工编码、检索编码、自动编码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编码的过程中,章老师也指出,可以借助备忘录对编码过程的思考或想法进行记录。并随着数据分析的展开,不断建立起节点与节点之间、节点与备忘录之间、节点与文件之间、文件与文件之间、节点与属性之间、文件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如何借助搜索、建模和可视化功能进一步发现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并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尝试从中去建构出理论模型,实现质性研究从数据到理论的研究目的。

章老师的演示结束后,学员们结合各自的研究材料对Nvivo进行了操作练习。

三、atlas.ti实作培训

除Nvivo外,本次工作坊此间,章老师还对目前另一款较为常用的质性数据分析软件atlas.ti进行了实作培训。由于学员们已经对Nvivo的概念、功能、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始atlas.ti的教学之前,章老师首先对两款软件Nvivo和atlas.ti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二者的区别主要包括:方法逻辑的区别,Nvivo是基于五层质性数据分析法,而atlas.ti是建立在NCT模式基础上,也就是关注材料,收集材料,并对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同时,在运用Nvivo时,一开始就需要对材料进行编码,建立起节点,而在atlas.ti中材料除了可以进行编码分析外,还可以仅仅展开描述性分析,这就是所谓的建立起引用。此外,章老师指出atlas.ti中完全取消了Nvivo中分类表和属性的理念,而代之以群组的方式建立起关系。

接下来,章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对atlas.ti的操作过程进行了演示。这些过程包括,如何创建自由引用,如何运用几种不同类型的编码:开放编码、列表编码、IN VIVO编码、自动编码、焦点小组编码,如何建立备忘录,如何对文件、引用、编码、备忘录进行群组管理——也就是实现Nvivo中的分类功能,如何建立起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 络、分析功能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等。

此外,章老师还向学员们适当介绍了如何利用atlas.ti进行以模板为核心的质性数据分析与研究,特别是如何结合atlas.ti开展话语分析和叙事分析。比如就话语分析而言,他认为可以利用atlas.ti首先建构出一套关于话语分析的编码表,并在软件中对不同语料展开编码;然后利用备忘录功能对不同语料的意义阐释、语言学层面的 会机制等展开批判话语分析与记录。章老师认为运用atlas.ti进行话语分析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发现不同语料之间的互文关系,并以此探寻其话语秩序。

实作展示结束后,学员们结合自身的研究材料对atlas.ti进行了操作练习。

四、回溯与答疑

在本次工作坊的最后半天,章戈浩老师对工作坊期间的讲授内容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同时,他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或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之处进行了回答。比如针对 会学系袁娥老师提出的Nvivo和atlas.ti两款软件是否能自动识别、发现并建构出各种质性数据之间的关系,章老师指出,无论是Nvivo还是atlas.ti,都不可能自动建构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之间的各种关系依赖于研究者自己的发现并借助于软件进行标识。两款软件本质上都是研究资料的管理工具,但又可能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单凭人工数据分析看不到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关系究竟是什么,仍然需要依靠研究者自己的解释。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张馨月请章戈浩老师帮忙看了她用Nvivo完成的学位论文,并向老师请教了她对于是否能够用质性分析软件做偏定量的内容分析的困惑。章老师认为确实有一些人在用这样的软件这么去做,但这样做出来的并不是质性研究,很少涉及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讨论。刚开始用这个软件的新手比较容易做出这样的东西,但这一步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章老师和学员们分享了自己近二十年来使用Nvivo和atlas.ti等质性数据分析软件的体会、感受和思考。首先,他指出任何质性数据分析软件都仅仅是研究的辅助工具,软件本身不会、也不可能主动替研究者分析与创造概念。因此,即使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的手段,研究仍然依赖于研究者本身。其次,他认为正是由于这些软件具有的工具理性,因此,一方面,研究者作研究分析时不一定要用到软件所有的功能,应该视研究者之需要,然后选用适当功能来协助分析。另一方面,研究者甚至可以跳出这些软件的编码逻辑来做研究,让软件服务于自身特定的研究目的。再次,他也指出了这两款软件存在的高度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Nvivo和atlas.ti产生于特定的西方语境之中,因此它们在处理中文材料时很多功能都是无法展开的。最后,章老师强调,质性数据分析软件的最大价值应该是作为研究者自我反身的工具,通过运用软件去发现单纯脑力研究无法发现的东西,从而克服研究的主观性和偏见。“质性研究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当你产生新的视觉后便又多活了一次。”

在工作坊结束之际,本次工作坊的组织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 会学学院媒体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郭建斌教授再次对章戈浩老师四天来认真、细致而又辛苦的培训工作表示了感谢。他颇为风趣地借用本次培训期间章老师提及最多的一个术语“链接”总结到,四天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章老师之间建立起了链接,我们彼此也建立起了不同的链接。相信在未来,这些链接将一直维系并发展下去。

(王丽娜撰稿)

主编: 何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5月10日
下一篇 2019年5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