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即将开始,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年级、新的学习要求,其实孩子们也都有着不同的压力,那些别人眼中的学霸,其实也不例外,或者说,焦虑更甚。
今年刚刚从成都某名校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小林同学,是别人眼中的“学霸”,但她却在高二时被诊断有抑郁倾向,差点休学。
即将开学的小林,终于可以讲述当初的经历,用最真实的视角,展现大家眼中的“学霸”们也有的学业压力和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不是说所谓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什么都不担心,或者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自己以后要走什么道路。实际上,进入学校后,我就开始进入相对迷茫的状态。
进入高中,我觉得身边每个人似乎都比我优秀,但是外界却会觉得“你是名校的,怎么可能差”,这种心理压力其实非常大。
(小林的试卷)
而且,我们学校本身管理虽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严,氛围很活跃,但是你会发现,好像每个人都拓展了很多内容。虽然也有一些同学是提前学习了高中的课程,但是我一直按照学校进度走,这样可以多一点时间做些喜欢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说完全不慌、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我是住校生,每天的作息相对紧凑,也需要有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高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见缝插针来做。
比如,早读的时候,我会做几道生物题,或者1页默写,或者做2篇完形填空。中午吃完饭就在教室里做做数学或者物理题,13:00回寝室睡觉,下午上完课吃完晚饭,要么还是继续做数学或者物理直到上晚自习,或者就是去操场打打排球。晚上21:40晚自习结束,回到寝室再跟练50分钟左右的帕梅拉,快速洗漱,看看书,就准备熄灯睡觉了。
可能是还处在高一的亢奋期,所以自己的情绪还可以控制。没有明显的起因,但慢慢的,我开始越来越抑郁。
(小林拍摄于北京大学)
也许是厌倦了你来我往的交流,厌倦了怎么努力也不进步的成绩,厌倦了朝七晚九日复一日的生活,也或者是过分自傲,甚至觉得只需要自学,就可以考个过得去的大学;也许是我觉得可以断绝 交,封闭自己;又或者,是我觉得可以无视自己这个渺小而一无所成的生命。
总之,在高二的时候,我的情绪开始越发不受控制,进一步发展出了暴力倾向,随时崩溃,接着就是一周一周地请假,甚至提出了休学申请……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是生病了。挂了很久华西的 ,最终确诊了有抑郁倾向,我请求医生开一些镇静类药物,但服用抗抑郁药物却又让我变得嗜睡和情绪匮乏,平时上课精力无法集中,只愿意和特定的人说话……甚至直到我升高三的时候,我也觉得我可能最终会走不到高考那一步。
其实我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也并不只是出现在高中,也有人至今都无法走出给自己套上的这层枷锁。
现在想来,我想我可以完完整整走过高中,很大程度上是有身边人在。
到底是如何走出所谓的“至暗时刻”,自然是需要感谢天天逗我笑的同桌,始终支持我所有决定的家人,还有“撕掉”了我休学申请,随时关注我状态的班主任老师。
运动也是帮助我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方法。我们班主任非常喜欢吆喝我们去操场,即使到了高三,也是想办法让我们出去运动。我养成了在寝室锻炼的习惯。班主任和生活老师都很乐意看到我们多运动,动起来,状态才会好,学得进去也玩得开心。
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唯有自己内心强大。
作为已经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我们不仅仅是学习各科知识和解题能力,更是在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旁人相处。
与自己相处的第一步,是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只有不与别人过分比较,才能看到自己的优点。
我曾经发觉自己除了埋头学习,似乎什么也不会;为了升学放弃了一门拿得出手的才艺;为了节省一点时间,很少去打排球,体育方面也并不擅长;我也并不像别的同学一样可以大方自信地用英语流利对话….
可以说,我不停地在用别人的优势和自己做对比,逐渐掩盖了我自己的长处。其实,我有着很好的学习能力,可以快速接收知识,有着很好的自控力和时间规划的能力,这些也是别人所羡慕的。
但是当我尝试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情绪波动,接纳自己只是一个遇到困难也会不知所措的普通孩子,我也慢慢想通了。
(小林拍摄于北京大学)
我们这么长的人生,为什么非要在几年之间就成长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呢?这又是否可能?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游戏,我们其实还只不过是在新手村里跌跌撞撞的玩家。我们要去闯荡的广阔世界,在高考以后、进入 会以后、开始工作以后、找到伴侣以后甚至退休以后。
而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没有人是扶摇直上,不经过一点坎坷的。那些学长学姐(学霸)们看上去阳光美好的生活背后,同样也承受着压力,有到了晚上一个人躲起来哭,有失意无措在大雨里绕着操场一圈圈跑步,有在家里每天只会发呆从凌晨耗到深夜。
想要变得更好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万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脚踏实地付出行动,每天能有一点新的突破都是胜利。
很多叔叔阿姨向我咨询在学校的生活,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和调整心态,但我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分享下我们的诉求。
在很多家长眼中,我们似乎总在偷懒。比如一会儿又在看小说,一会儿又在听歌,一会儿又在和同学聊天,住校周末回到家,就总在睡懒觉……
(小林拍摄于北京大学)
但其实,只要没有影响学习安排的情况下,希望家长们不要轻易就开口指责说我们在“偷懒”。我们在学校的学习很累,为了提高一点点成绩,实际就已经精疲力尽了,家长眼中所谓的小小“偷懒”,只是我们在无尽的学习中的一点盼头,特别是住校的话,我们最大的期待,就是可以周末回到家可以好好休息,而不用再一直盯着试卷、笔记、练习册。
如果考试考砸了,也不要总是问“怎么回事”“什么原因”,也不要总说“为什么不仔细点”“咋个又是这个地方错了”“为啥子这门学科下滑这么严重”,更不要轻易归咎我们没有认真没有努力,也不要说XXX又比你高多少分多少名。
其实我们也很希望自己考试能够超常发挥,希望可以离梦想更近一点,实际上,如果成绩不理想,我们甚至比家长还要焦虑,只是偷偷躲在家长没看到的地方,深深自责和努力。
(小林拍摄于北京大学)
我们很可能早已经在学校和老师反复沟通过现阶段学习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如果没有办法给到更有实际操作的建设性建议,各种追问只会放大焦虑,从而让我们更加自责和难过,失去自信。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我们会变得非常敏感,再加上学习压力,很容易发脾气,变得叛逆,但请不要因为我们一时无法自控的情绪,指责我们不懂事。如果我们只是看起来心情不好,也不要勉强我们把烦心事说出来,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可以自己处理好情绪和遇到的问题。
相比家长自我感动般地追问和帮助,我们更感激默默无言的陪伴和坚定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如果发现孩子已经表现出抑郁的倾向,甚至孩子已经出现了无故嗜睡、头痛等生理不适,千万不要轻易说出“你要坚强要加油”“你这么小怎么可能抑郁”“不要胡思乱想”等等这类话,尽快和孩子一起到正规医院就诊,注意尽量避免争吵和大幅度情绪波动。
进入新学期,也有很多家长、学弟学妹会问我一些关于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我这里也总结了几条大家主要关心的问题,希望能有所帮助:
01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
最好的方法就是物理隔离。直接家长保管手机,上学不要带到学校,住校不带到寝室,周内晚上回家的话限时使用,周末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使用。
特别是手机里的一些软件,碎片化信息会害惨人。大数据推荐算法就是用来让人上瘾的,碎片化信息也会降低解析长文本的能力,说人话就是看不懂书。有些软件,能不用就不用,能卸载就卸载,省下来的时间看看书、写写题、打打球。
02 有没有必要给孩子配备电子设备?
我会建议不要给孩子用电子设备。不要高估孩子的控制力,迄今为止,我只见过一个同学可以控制手机使用,手机只用来查资料、看新闻。
(小林拍摄于北京大学)
我自己也是一个反面教材,我在高二买了iPad之后,晚上在寝室和放假就拿来看 络小说,高二上学期期末只考了年级近200名,在高三下学期二诊超常发挥,结果膨胀坏了,连哄带骗要了一个旧手机用,晚上回去就没再带过笔和书,全在刷自媒体平台。结果三诊一塌糊涂,市上排名三位数还是四位数。
03 要不要使用搜题软件?
搜题软件确实很方便,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会展示全部答案,让学生没有了思考的空间。所以尽量不要搜题,如果发现有问题,多问老师。老师可能会引导你自己慢慢想出来,可能会旁征博引一些其他的内容做补充,可能会针对学习情况提出一些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这都是搜题软件做不到的。当然,如果不想问老师,那么也可以问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和同学一起讨论。
04 上课总爱走神怎么办?
先把神走够。比如中午饭后、上课前、睡觉前,给自己留够时间想其他内容,回顾当天的生活,漫无边际地思考都可以。另外,上课只要手动起来,公式跟着老师推导,例题跟着老师做,整理好要注意的知识点,让自己忙碌起来,就没空走神啦。另外,走神频率不高的话是正常的,谁上课没跑过马呢?所以也不必太焦虑,错过了的部分问问同学就好啦。
05 马上进入升学阶段,但是之前没有认真学习,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
先问问自己有多想考好、可以付出多少、可以坚持多久,而不是问别人自己还有没有救,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想努力的话现在放下手机,拿起手边的书马上开始吧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