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阅读时的心里默读

教你五种克服“音读”固疾顽症的方法

克服“音读”是所有参加快速阅读训练的朋友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同时它也是一个相对复杂和比较顽固的过程,我们要想实现快速阅读必须想办法简化直至克服这个过程。即去掉音读这个中间环节,完全实现由形到义的直接过渡,即“眼脑直映”。

速读界一般认为,从“默读”转换成“视读”,实际上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中国人犹为如此。语言是由一个一个字的字音组成的,如果发音就必须顺次序发音,发每一个音都需要一定长度的时间,这在语言学上叫做音长。人的听觉对音长是有一个最低阈限的,短到一定程度时,就感觉不到了。可见,以听觉来认知远比以视觉来认知费时间,加上视觉认知和听觉认知速度不一样,两者相差悬殊,这就使视觉的信息收容过程受到听觉认知的干扰,本来可以一瞥而过的,也不得不反复认知,以致阻碍阅读的自然发展,徒耗不少时间,并干扰了正确的阅读,所以,要想读得快,就必须排除音声化。我们从朗读过渡到默读,就是排除音声化的外部发声现象,提高了一定的阅读速度,但是,默读并没有彻底排除头脑中的音声化,可见,最好能把头脑中的音声化完全排除掉。能彻底排除音声化,就可以消灭音声化所需要的时间,还可以彻底摆脱靠听觉来感知和确认的习惯,使视觉功能不再受一个一个音组成的音声化现象束缚和干扰,而获得彻底的解放。于是,人们的大脑视觉性语言功能就在彻底解放之后得到明显发展,使其卓越的潜在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目前,一般克服“音读”习惯的办法有几种:

1、音响干扰法。即在速读训练中增加音响效果来影响和干扰原本自身的读音习惯,最大限度的干扰来自自己的习惯读音,并逐步减弱“音读”对快速阅读的影响。现在快速阅读训练中使用的增加音响效果的做法一般有两类:

一是在训练过程中播放自己的喜欢的音乐,边播放音乐边进行提高阅读文章速度的训练,用音乐的声响来干扰自我读音的习惯,并减弱和淡化“音读”的影响。从广大速读爱好者的实践经验看,使用音乐的种类建议用“抒情、宁静和节奏明显的轻音乐为最佳。

二是在训练过程中使用节拍器的音响干扰自己的读音,通过不断的干扰来弱化自身的“音读”习惯。如精英特快速阅读训练中就在训练软件中加入清晰明快的“嗒、嗒、嗒、嗒”提示音效,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适应能力来增大或减少节拍器的声响来干扰自己在速读时会产生的读音现象,通过这种节拍响声来逐步地减弱自己的“音读”习惯。

2、生理器官控制法。我们人之所以会产生读音和听觉习惯,一般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动,如果能够在训练中通过自身意识来克服或控制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工作的话,我们就能有效地减少“音读”现象。所谓控制:即在训练中注意和反复提示训练学员要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感官功能来控制自己的发音器官,如减少或控制自己的嘴唇、舌头、喉结等发音器官,争取尽量使其不运动或少运动,增加发音障碍,通过训练逐步减少对发音的依赖。全国著名快速阅读的创始人程汉杰先生就运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克服“音读”习惯。

3、文字词汇“意读”法。此种克服“音读”的办法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知道,在世界上的任何语文文字它都有“形”和“意”两个方面,字形是文字或组成词汇的外在形式,而字意词意则是组成文章主干和内容意义的内核所在。事实上一般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阅读时多半注意文字、词、块、章的意义,基本或很少关注它的读音;而缺乏速读能力的人则刚好相反,即多半把注意力关注字、词的读音,然后才去想它的意义。要做到“意读”我们强调阅读点的“转移”即把阅读时“对字、词音的阅读开始”转移为“对字、词、行、块意义的理解开始”,无论你是否能够对其的真正理解,都从它开始,坚持新习惯,抑制旧习惯,逐步进步到根本转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十五个字的意义大家都知道,但用传统阅读习惯阅读时可能仍然会逐字去读它,但用“意读”去读它则根本不用读,就记“温家宝”一个词你就行了;又如面对“联想电脑”、“大众波洛”、“北京奥运”等这些词汇及这些词组构成的文章时,你可以在快速阅读中省略它的读、听过程,直接眼脑直映反应它的词汇意义,再加上联想、关键词意义你就可以理解和记住了。让我们在这个观念转变基础上成为读书的起点,从“意读”开始克服“音读”习惯,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没有音读现象的困扰了。

4、图象意会合成法。它是人在达到或接近快速阅读的高级阶段能力时的一种克服音读的方法,即学员在训练中不是按照文字的读音而是按照事件本身的影像记忆来理解和记忆。如对有形状词汇如“白菜”、“移动电话”、“手提电脑”就按照它的图象来理解它的词汇意义即可,而根本不需要再经历“读——听——意——理解”这样一个低效率的过程。在遇到非形像化的词汇时如“国家机关”、“法律机关”时,也可以在大脑中产生如自己熟知的“政府”“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这样一些有实际含义的确定或不确定大脑形像,也不需要逐字逐词来读出它的字音来。对于一些阅读文章如旅游类、叙事类或新闻类的文章,你也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产生整体事件形象来理解,如《父亲杭州西湖一日游》一篇文章,你只需要记忆父亲在女儿的陪同下畅游西湖的过程及“照相”、“划船”、“下棋”、“作诗”各个分镜头图象就行了,这样在图象化的记忆过程中,实际上就可以大大削弱自己原有的“音读”习惯直至完全克服它。

5、提高速度克服法。它是指当速读训练速度快到一定阶段时,训练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或克服“音读”现象。根据速读业界普遍认为:一般快速阅读速度训练达到每分钟2500字——3000字以上时,学员的“音读”现象就会大幅减少甚至消失。这也是说,在速读训练中要尽力提高阅读速度,在快速阅读中看清文字、词汇或文章;在看清看准中再提高阅读速度;在速度的提高中争取记忆与理解率的同步或后续提高。这种训练办法的核心就是一个“快”字,对一部分学员也有很好的作用,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或不足。

以上五种速读训练中克服“音读”的方法其实也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对各种类型的学员来说适应性和成效性上也有不同的差异,因此在选择和训练时不要把任何一种办法神化或绝对化,对你而言,套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用的。

学习速读不得不突破的关卡—消除潜在的发音现象

下面文字摘自速读 :

我们从小学习语言,必须准确地念出声音来,否则你讲出来的语言与人不同,人家就不能了解你的意思,而你也无法与人沟通思想了。所以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阶段。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误解了朗读的功用,以为一定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才能了解。其实朗读只是一个必需过程而不是最终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初方式而不是阅读的最好习惯。我们在阅读时,因为大多数文字等信息是静止的,所以,眼睛必须保持相对静止。但是,阅读时要连续看许多文字等信息,眼睛又不能不动,这显然是个尖锐的矛盾。只有按照动、静的顺序合理安排眼睛的动作,才能解决矛盾。海马记忆培训公司是国内记忆培训的权威机构,提高记忆力最专业最实惠,是英语单词记忆方法,背单词,快速阅读,速读,思维导图,右脑开发等学术领域专业大型的交流互动平台。 心理学家对阅读语音介入情况,提出了三种假设(Downing and Leong,1982)。第一种是语言转录假设,即形—音—义假设,认为词汇通过语音中介到达心理词典。第二种是直通假设,即形—义假设,认为读者能从字形直接领悟词义。第三种是双通道假设,认为以上两种途径在阅读中都被采用。事实上,人们阅读时,一般情况是见字形语音即被自动激活,而较熟的字词句或经过一定训练,不通过语言中介,也是见形知义。尤其是作为表义文字的汉字,语音在语义激活中的作用比拼音文字小得多。在汉语阅读中,字形到意义的映射比字形到语音再到意义的映射更容易、更有效。从以上的分析可知,阅读时,有无音读过程,是决定阅读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音读过程,突破音读习惯。那么,在阅读时怎样突破音读的障碍,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阅读流程是这样的——文字信息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大脑。要想突破音读的障碍,必须去除传统阅读流程中“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两个不必要的环节。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信息,以图像的形式直接传送到右脑,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这种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两个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而将文字信 直接映入大脑进行理解和记忆的阅读方式叫眼脑直映式。从阅读者主观上说,要做到“眼脑直映”,就必须首先革除音读、即消除默念。这种突破音读、变读为看、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法就像我们平常识别图像信息一样,信息经视觉中枢直接映入大脑。一眼所看到的文字信息同时“并行”地进入大脑中枢,以与大脑思维速度相匹配的速度供给信息,使信息供给和大脑思维的工作协调,趋于同步,这就是突破音读,变读为看,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法效率极高的主要原因。消除消除潜在的发音现象根据有关研究,界于朗读和默读之间还有一种“自我阅读法”,朗阅读者虽然嘴唇,舌头甚至声带都没有活动,但他的内心始终自言自语,清晰的发出每个字音,所以也被称为“心读”。如果默读的信心传递形式可以写成“文字符 ——意义”的话,心读却只能是“文字符 —发音符 —意义”。心读从原则上讲尽管比朗读快,效果好,但心读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默读。所以,在学生改掉了唇读,不在发声后,应该设法消除学生在阅读时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这是培养学生良好默读习惯和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前苏联任金教授提出了语言中枢障碍法,或者叫节奏敲打法。这个方法就是读者在默读文章时,手指头按着一定的节奏进行进行敲打;这种连续性的节奏声,能够破坏读书时形成的习惯性发音,也就是说,既能防止外发音,又能防止内发音。因为,当读者用手打着拍子时,大脑皮层就会出现诱导性抑制区,这种诱导性的抑制区会使发音的神经冲动渠道阻塞,从而使发音现象得到抑制。一般的说,只要这样训练20小时左右,就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信息传递程序。这时,读者不用节奏敲打,就能实现视读,既“文字符 ——意义”的信息传递形式。首先,学生反复练习节奏敲打动作。教师对照节拍(常用的是2/4拍,第一小节敲打四次,第二小节敲打二次即X X X XIX XI,每一小节第一拍打的较响)示范敲打动作,讲述动作要领用铅笔在桌沿的一点上敲打;要用整个手臂(不是用手腕)的动作拍打,打的有力,均匀正确;时时检查是否拍准,是否连续不断,做到每次练习用正确的动作不停的敲打准确的节拍,教师巡视检查,加强个别指导。当学生能自动拍打时,可以同时默读,这时学生默读与敲打可能会不协调,教师则应强调学主要把拍子敲打准,默读速度可以减慢。接着,练习边拍边打,边默读。有写学生可能不能理解读物内容,只会拍打。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练习,增强信心,同时,还可以设计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读物内容。坚持拍打,默读同时进行练习,逐步提高理解要求。当学生默读时能理解读物内容,过后却又忘记时,教师则应善于给学生打“强心针”,鼓励学生坚持训练。最后,学生能顺利地默读与拍打同时进行,不仅节拍不乱,而且能理解并记住读物内容。这时,应加大阅读量,巩固训练成果。任金教授建议,节奏敲打法必须经过15—20小时的训练,才能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实现视读,也叫眼脑直映。建议每天坚持训练10—15分钟。在学生还没形成“心读”习惯时进行这项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默读时能做到:眼到心到,边读边想边记,阅读姿势正确,默读速度加快,记忆效果提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