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软件(OSS)运动、基金会的由来及发展

OSS运动起源于自由软件运动。

在国外,早期开发软件的有识之士在1984年提出了一个自由软件运动的计划。这个计划对于当时或现在这种利益横行的 会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软件程序员要把他的产品--软件及其代码开放出来,让大家可以自由的使用、复制分发、研究学习。难道这就是共产主义在计算机上的实现吗?

当然自由软件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从某个方面说软件的代码就代表了软件的核心与根本,在当时的理念下这就是软件商赚钱的生命线,所以大家对于自己公司设计编写的代码都通过版权来严加保护,并且很多人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编写的代码添加软件版权来去维护并取得个人利益。虽然这种版权计划的初衷是好的(保护与鼓励创作人),但在现代 会中,很多微小的不平衡都会被人们抓住并放大。由于软件版权与个人利益密切挂钩,所以导致了当时太多的软件的开发人员都要对于自己的代码添加软件版权保护,而添加版权后的软件,其他人无法再自由取得软件源代码来学习研究,甚至对于取得该软件也要付出一定的经济利益。软件是一种特殊的实体,它是一种信息载体。在现代 会中信息的传播已经十分的迅速,人们通过获取信息来迅速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给自己进一步的带来各种利益。但是由于软件版权的过渡使用,造成了软件知识方面信息流通的倒退,从而因为几个人的个人金钱利益而影响了所有从事软件行业的人的知识利益。

因为不满当时大量的软件肆意的添加版权保护从而与金钱挂钩的现象,MIT(麻省理工学院)的Richard Matthew Stallman(理查德· 马修· 斯托曼,简称Stallman或RMS)首先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Stallman要向所有的商业软件开战,让人们可以自由的享有软件)。

自由软件运动的主要项目就是著名的GNU项目。由于每个计算机用户都必须使用操作系统,而当时没有免费的操作系统,Stallman在1984年开始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创造一套完全自由、免费、兼容于Unix的操作系统GNU(GNU’s Not Unix!,GNU不是UNIX,GNU指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牛羚)。

由于 EMACS 的成功,在1985年,Stallman成立了一个基金会: FSF(Free Software Foundation,自由软件基金会, 址:http://www.fsf.org),以用来筹集资金帮助开发GNU项目。

FSF创立以后,不断接到很多厂商的捐款与赞助,Stallman开始以较低的工资雇用有理想的软件工程师编写GNU项目中的自由软件,他自己是不支薪的。

在1985年9月,Stallman正式发表了著名的GNU宣言(GNU Manifesto, 址:
http://www.gnu.org/gnu/manifesto.html
),对于GNU计划作了更详细的阐述。

在1989年,Stallman与一群律师起草了广为使用的GNU GPL(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通用公共协议证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反版权”或“版权属左”,Copyleft的概念。

同时,GNU项目中的GCC(GNU C Compiler,GNU的C编译器)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自由的特点,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至1990年,所有GNU计划的重要组件均已基本找到或编写,就剩下了操作系统的内核(内核系统的编写一般极为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时Stallman的FSF并没有办法或能力来开发)。

1991年芬兰大学生Linus Benedict Torvalds(林纳斯·本纳第克特·托瓦兹,简称:Linus)在GNU GPL条例下发布了他自己创作的操作系统内核,该操作系统内核被命名为GNU/Linux或简称Linux。这个计划得到了全世界的众多开发者的参与与支持,这个计划做到了过去商业软件认为自由软件不可能做到的事–用分散的开发者、没有严格管理与计划的团队通过互联 ,开发象内核系统这么复杂的软件。

自由软件运动才真正的开始声明远扬,但同时,Linux的成功开发却成了自由软件运动的分水岭。

在商业软件方面,人们看到了自由软件运动中很多好的项目,一些人开始谋求自由软件的商业化,但是Stallman的自由软件运动强调商业不能凌驾于自由软件之上,以GNU GPL发布的软件在商业经营模式上也不太可能再是过去软件商的制造业模式,这种思想与限制对于当时的软件公司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一般公司不愿使用和加入自由软件(即使自由软件功能很强大,他们仍然有一定的顾虑)。而在自由软件方面,遍及世界的众多自由软件开发者却没有像Stallman那样那么讨厌商业化软件(这毕竟是很多开发者的谋生之道)。所以,有人就开始寻求一种更温和的概念。

1997年,美国电脑黑客Eric Steven Raymond(埃里克·斯蒂芬·雷蒙,简称:Raymond)在他的著作《大教堂与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开放源代码软件”(OSS)这个概念,并用了一系列论文加以描述和讨论。

Raymond强调的不是完全用自由软件来替代现存的商业软件,而是通过在自由软件、特别是Linux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巨大开发能力来强调这种新式的开发模式-开放源代码让所有人可以参与的开发模式,因为这样可以快速提升程序本身的质量。

Raymond的这些论文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回应:当Netscape公司的高层人员读过《大教堂与集市》后,很受启发,于1998年1月宣布将它的Netscape浏览器(就是Mozilla项目的前身,现在著名的Firefox浏览器就是Mozilla项目的一员)开放源代码。

在1998年2月,Raymond成立了开放源代码促进会( 址:http://www.opensource.org),提供Oss的定义与认证。

1998年8月微软意识到要应对Oss运动对自己的冲击,使其工程师编写了著名的万圣节文档。而后,这份文档被泄漏并公开。该文档描述了微软对付Linux和其他开放源码计划的卑鄙手段和险恶用心,整个世界一片哗然。

1999年,Sun、HP、IBM、SAP等公司宣布开始使用或销售Linux,大公司开始加入到Oss运动中。此时开放源代码软件运动才开始真正兴起。Oss运动可以说是自由软件运动的分支,但两者的差别并不明显。一般而言,自由软件运动更多的是基于政治及哲学思想(有时被称为所谓黑客文化)的理想主义运动。而Oss运动则是对自由软件运动的另一种解释,它让自由软件变的更为温和,更能为人们所接受。

实际上,Oss的提出可以说是向一些商业公司变相的解释了自由软件的优点,让他们可以消除顾虑,从新的观点来看待自由软件,也以新的方式来利用自由软件;Oss也确实给了很多商业公司以机会来利用自由软件的各种优点,从而向另一种商业模式去转变。很多的公司从开放源代码中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世界,他们开始将自己的产品或协议开放出来,因为这样做确实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商业公司的加入又壮大了Oss运动的声势,加快了Oss运动这个雪球的滚动速度,Oss运动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阻挡了。

在2004年,Netscape公司的浏览器终于又借助开源的动力卷土重来了。Firefox成功的发布了1.0版,并以其优越的安全性能,在浏览器市场上又开始重新抢夺微软IE的市场份额。

Stallman并不喜欢Oss这个词,他认为Oss的概念冲击了自由软件,并给了很多厂商以机会滥用自由软件,这违背了自由软件最初的精神。在他的哲学中,他认为这是不对的。为此自由软件的支持者与Oss的支持者曾经相互的争论,对于这些争论笔者认为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关心,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们应该像Linus那样,成为一个实干家,而不是无聊的理论家)。现在,毕竟Oss可以说是总结了自由软件的所有优点,所以现在,我们就只讨论Oss。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0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