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的修图发展史

一直在写教程,很少想写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修图很冷静,有步骤,而人则不同,前几天在研究一个功能时,突然发现,它已经不是我2015年写它时的用法了,深有感触,物是人非啊,有时候这确实是个好事。于是我开始思索,一个专业的软件,如何能造成这么大影响,如何构建了这么庞大的功能 络呢。

写个所长随笔,咱们换换口味。

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做“底片扫描”的神奇感觉,2006年我去西藏,拍了30多个胶卷,我看着它们从塑料袋里的小方块变成电子文件,在电脑上一张一张重命名。而现在,按下快门连上Wi-Fi再加个滤镜,照片就直接发到朋友圈了。

Photoshop 1.0.7启动界面

从1990年发布至今,Photoshop已经28岁,他(我觉得Ps拟人化之后应该是个男的)经历了影像科技爆发和普及的黄金时代,所以就算有款更牛的软件,也再也无法造成覆盖全球的话题级影响力,影像,是一种直击心底的个性化传播载体。

Photoshop CC2019启动界面

Word一定比他普及,但是你不会说:W个文档,可是你会把“P个图”作为修图的代名词,也不会说S图(Snapseed)或者L图(Lightroom)。可谓是金庸之后,再无江湖的感觉(还珠楼主、梁羽生和古龙的粉丝请跳过这句)。

美国摄影师Walter Arrufat在《Shanghai in 1945》中的作品“Eating Crab”现在变成了“1945年的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

和故事一样,软件的作用,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亦有差别。

1994年之前,中国的互联 环境还没形成,那时候很多家庭出游才会拿出胶片傻瓜相机。修图完全是专业人士专享,广告、平面等专业人士处理数字文件,完全是打印输出和平面设计之用。类似大家都在听收音机,1%的人则在看黑白小彩电(别在意这些个细节)了——并非高低,而是维度不同。

色影无忌论坛今日的界面,还是如此……复古。

2000年,蜂鸟和色影无忌相继成立,“摄影论坛”开始给影友隔空交流的可能。此时“修图”依然小众,当我带着虔诚的心态打开 页,看着后期界的斑竹和大虾们讨论“色彩平衡”、“通道混合器”,充满了玄学气质,这些功能是电脑和打印机的纽带,甚至和胶片原理一脉相承,人们并没有把修图看做“数码后期”,而是延续“胶片和打印输出”思维,软件开发者也致力于对扫描采集影像的处理,毕竟数码相机还是稀罕物。

我的新浪博客,2011年11月30日停止更新,居然还能搜到,但是里面的文章貌似都没了。

2005年左右,这个时代太关键了,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首先,博客大巴、搜狐博客等个人门户兴起,个人发文章从未如此简单。其次,数码单反的价格开始跳水,你是否还记得拿着尼康D70s和佳能 EOS 350D的潮男潮女hold全场的气质?再次,90年代末小学开始普及英语课,那波人正好开始上 了,貌似中英混合“4A腔”也是那时候萌发的吧。“Photoshop”这个词汇(仅仅是名字)无压力传遍大江南北,类似现在一些明星,我知道他很火,但是并不知道他演了什么。当然,“RAW格式”这种东西还是凉凉,大多数人还觉得Ps是一个魔术工具,而非日常工具。这算是大众对修图的“窥探期”。

2007年,正在上大二的我第一次打开Photoshop软件。打开各大摄影 站和论坛,“要不要后期”的论战如火如荼,很多先觉醒的人们开始深刻研究后期(抱歉我用了“觉醒”这个词,我认为从普遍摄影角度看后期是必须的,没有疑问),我就是受益者之一。软件普及和人们对数码相机的认识,相机校准、可选颜色这种功能大行其道,软硬件厂家和大众都接受了数码照片,而技术还不够好,大家都在摸索最佳方案,此时是“数码萌新”状态。这一年尼康 D3、佳能EOS -1D Mark III相机发布,但是有一个东西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家对图片的认识:iPhone

iPhone发布时的照片演示功能,双指操作放大照片时全场尖叫,在视频里截图后我把整个将近一小时的视频又看了一遍。不得不说,姓乔的口才都特么挺好的。

2008年,奥运,没啥可说的,过。

2010年的微博、2012年的微信,让人们的“分享精神”彻底爆发,数码影像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在肯德基里看人吵架,逼急了就说:再胡逼我就把你拍下来发微博上去!此时,“后期”从小众真正走向广大摄影爱好者,RAW格式已经成了很多人研究的对象,定义黑白点、景深合成等也进入人人们的视线。

后期被几乎所有人接受,手机功不可没,App让修图变得简单,其更大的意义是让“修图”成为大众思维。今天我们会讨论径向滤镜、亮度蒙版等,这些完全数码化的东西!在这个成熟的“数码时代”,修图是偷懒或者补救的想法已经落后。修图终于不是打印、拍照的延续,被单独作为一个门类研究,相机、手机、各种软件的进步令人目不暇接。我当时的iPhone 4里最多装了20个拍摄和修图软件,创意和技术大爆发,“修图普及期”来临。

超级喜欢的曲线功能,好用到没朋友,我说的朋友是指色阶、分离色调、渐变映射等几个弟兄。

从2015年开始我才真的做系统的修图理论和功能原理研究,并写了第一个系列。相机技术完善、软件功能跟进、大家对修图的认识增长,星轨堆栈等技巧都进入了初级影友甚至泛摄影爱好者的视线。我发现很多功能其实对于现在修图的朋友意义不大,因为时代变了,我们修图的目的变了,图片本身也变了。打印类功能对发微博有什么用呢?但我认为这些功能见证了Photoshop一路走来的历史,它们在特定行业中还有用,所以不会被抛弃。2017年,用了10年Photoshop的我还写了个文章,想看的可以点这里:使用Ps十周年

2018年,用这软件11年,看着目前Photoshop CC2019的界面,我突然发现,我了解一些工具设计的初衷,觉得普通爱好者用不上,但它们却成了绝佳的创意工具。比如校准功能,它的设计初衷是严谨还原颜色,而现在却变成了创意调色工具;HDR开始是为了让场景尽可能符合人眼实际看到效果,在手机App里却成为了“戏剧性”的代名词;10年前我们说胶片相机是过时,现在则说它是文艺玩物。东西没变,用它的人变了,那赋予功能的意义也不同了。

其一是智能对象,智能对象是无损处理的基础,Photoshop的分图层处理和智能对象处理,让我们能保留最多原始信息,同时利用可以重复调整的特性,最大限度简化修图流程,提升效率。

二是直方图,直方图本身并不重要,它只是反映照片的亮度或者色彩分布的图标,但是基于直方图的工具太多了,导致我们不得不要读懂它,类似学吉他起码知道要按那个品。比如色阶和曲线工具,都是以直方图为基础进行调整,渐变映射、分离色调等也要参考直方图。懂了直方图,学习这些工具会更加快捷,理解更加深刻。

三为RGB色彩空间,也就是色彩本身,在显示器上我们看到的所有颜色都是红、绿、蓝混合而成的,所以理解颜色原理非常有用,比如我们讲解的校准功能,就是基于RGB颜色的,还有色温调也是。

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把我转瞬即逝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咱们大家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近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1月3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