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春芳//兰心蕙质,桃李芬芳一一记湖北省未管所全国劳模程淑文

[采访手记]今年4月,湖北省作家协会应省监狱管理局之邀,组织50名作家深入监狱系统釆访。我按约定釆访了省未管所劳动模范程淑文。五个月后,楚天书局编攥了作家们写的作品巜我们的骄傲》,我写的一篇程淑文的先进事迹文章收录其中。

浠水县位于大別山南麓,鄂东门户。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故里。

浠水县因浠河而名。浠河上接白莲湖水库下至兰溪入长江。

唐代,浠水县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而改为兰溪县。

程淑文从小就生活、并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兰花盛开的浠河岸边。兰花的高洁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一生。

兰花,人间的圣洁之花。兰花之香,清幽淡雅,是沁人的香,亲切的香,叫人怜爱的香。

程淑文就像兰花一样盛开在教育园地,她的生命之花,如兰花一样高尚朴实,圣洁无邪。她有一颗无私奉献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有一颗爱学生如子的仁慈之心。她踏踏实实,致力教书育人,以兰花般淡雅的情怀,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在程淑文家,悬挂着一幅巨幅照片,那是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一日,毛主席、刘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合影。时年还在浠水县担仼小学校长的程淑文参加了这一盛会,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毛主席还接见了每一位团中央委员,与程淑文亲切握手。

程淑文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全国劳模。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国家向她颁发了精美的纪念章,以表彰她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贡献。

众多的荣誉是国家与人民对她的的褒奖,是对她几十年教书育人生涯的充分肯定。也是她一辈子心血与汗水铸就的光荣。

她的履历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劳动模范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奉献教育的人生画卷。

一九五八年七月,毕业于浠水师范学校,开启教书育人的篇章。

同年,担任浠水县兰溪区天然小学老师、班主任,并担任学校教导主任。

一九五九年,调任红莲小学副校长,走向学校管理者岗位。

一年后、调任区重点小学兰溪中心小学校长。

一九六二年,浠水县中师进修一年后调任兰溪区方郭小学校长。

一九六四年,调任十月区鱼塘小学校长。

一九六五年,调任十月区望城小学校长。

一九六六年,调回鱼塘小学任校长。

一九六九年,响应教师回原籍工作的 召,回家乡六神港村小学任校长。

一九七0年,调任方郭中学校长。

一九七四年,调任里唐高中校长。

一九七五年,调入丈夫工作的单位湖北省新生玻璃厂,并担任子弟学校校长。从此结束了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的生活。

一九九一年,调离教育岗位。

一九九四年退休。

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程淑文连续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奋斗了34年,并长达32年担任中小学校长,先后在十所学校工作。 我们先沿着她的足迹从浠水县参加工作说起。

程淑文一九三O年出生于浠水一个潘姓人家的贫苦家庭,因在程姓家庭当童养媳而改姓程。

特殊的家庭经历使她深知农民沒有文化、沒有知识的痛楚。从上师范那天起,她就立志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当好乡村老师,为农民服务,当好农村孩子的园丁。师范毕业后,她终于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全心身投入了教育书人的事业中,书写了一位人民教师的感人篇章,彰显了担当与作为的精彩人生。

盛开兰花的兰溪区,既是她的岀生地,也是她的工作起点。她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兰溪区天然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教育十分落后,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几间泥瓦破旧平房、上百套歪歪倒倒的桌椅就围成了一所小学,学生大都是来自村里的贫困家庭,师资力量也十分贫乏。

初上讲台的程淑文便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学校教导主任,并且代语文、数学课。

怎样才能当好一个老师呢?已为人妻的程淑文深深懂得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视学生为己出,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从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关心爱护学生,让他们在爱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高尔基说过:"谁爱学生,学生就爱谁,只有爱学生的老师,他才可以教育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程淑文爱生如子,她把爱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在学生家庭中,倾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倾注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她接手的四年级一个班有64名学生,她一一走访学生家庭,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有一名叫董立奎的男生,家里穷的叮当响,一件衣服穿了又穿,甚至连换洗的都没有,浑身脏兮兮的,头上还长了疮。由于家里穷,买不起文具,有时顺手拿同学的铅笔、圆珠笔用而不归还,有的同学都对他近而远之,甚至不愿意跟他同桌挨坐。程淑文了解这位男生的情况后,主动给他买齐了文具,让他归还从同学那里拿来的文具,并且亲自到他家里,拿出一元钱给他做了一件衣服,还回老家觅到一种药草,煮成汁给他洗了几次头,治好了他头上的疮。程淑文用慈母般的爱心深深感动了这位同学,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使他与同学们都感受到老师的真爱真情与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在课堂上,程淑文在语文与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使成绩差的学生尽快赶上,使成绩好的学生更好的进步。

她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正好是全县开展扫文盲工作。她积极投身其中,主动申请承包了一个落后的生产队。当时,农民连饭都吃不饱,那有心思与精力去学文化呢?她了解这一症结后,首先从生产入手,自己带头参加生产,在生产活动中教农民识字。在每件生产农具上,用粉笔写上农具的名称,如在铁锹上写上"锹",在锄头上写上"锄",手把手教农民识字,既形象,又具体,加深了农民对字的理解与记忆。通过生产实践教学与夜校学习,这个队的农民很快脱盲,她的识字方法很快被全县推广。

由于她爱生如子,教学有方,工作卓有成效,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第二年后就被提拔为红莲小学副校长。从此,她一直都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只是她隔几年就从这所学校调任另外一所学校,从这个区调到另外一个区的学校工作,从一般学校调到重点学校,从小学调到初中、高中担任领导职务。在浠水工作的十七年,他先后在九所中小学工作,担任七所学校校长。

她每到一所学校担任校长,就显示出作为一个校长的亲和力、决策力与执行力。她虽是女性,却有着男人般刚强与闯劲。在困难面前决不放弃,不达目的誓不休。她认为,能否办好一所学校,起点在校长,重点在学生,关健在老师。她始终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建设。教师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只有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才能办好一所学校。

一九六一年,她调入兰溪中心小学任校长。虽说是区重点,但只有10个班,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也不够,满足不了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她经过认真全面的调查研究,决定扩大办学规模,当年扩大到20个班。她面呈县区领导,还争取黄冈地区教育局鼎力支持,争取 会力量,扩充建设教室,捐赠桌椅,配备师资力量,硬是把这所小学建成名符其实的重点学校,受到地县教育部门的肯定与表彰。

一九七五年,组织上调她到湖北新生玻璃厂子弟学校担任校长,她依依不舍地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她耕耘多年的农村教育,离开了与她并肩前行的同事们,离开了她倾注心血的同学们,奔赴武汉这座大城市,投入全新的生活与陌生的工作环境。

现在湖北新生玻璃厂早已完成的历史使命,不再生产玻璃,并入了湖北未成年犯教管所,可当年的新生玻璃厂是一家著名的生产平板玻璃与钢化玻璃企业,产品行销省内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厂里的管理者都是干警。新生玻璃厂子弟学校的学生都是干警们的孩子,而老师都享受干警待遇。子弟学校还是初中与小学的复合学校,而初中生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程淑文担任学校校长后,感觉到工作生活环境变了,工作压力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她根据多年浠水中小学管理与教学工作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子弟学校师生的特点,思考如何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与接受知识的能力。

她从管理入手,健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凡要求老师做到的,她首先自己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在教学管理上,她亲自制定教学计划,每周一召开一次老师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布置本周任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与教研组长的带头作用。她经常带领老师去汉阳区中小学听课,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新生玻璃厂虽地处汉阳,但那时的交通十分不便,早上四五点钟出发,爬山到长江边乘船才能到达汉阳城区,听完几节课晚上很晚才能到家,但大家都为了取得真经而没有怨言。

程淑文还经常扎进课堂听各科老师讲课,与教研组探讨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放教学,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大力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将师资培训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多次参加汉阳区组织的调考,语文与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子弟学校毕业走出去的学生,有的考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重点大学,现在已在各行各业成为业务骨干。如1988年从学校初中毕业的蒋思军,1991年考入清华大学,现在已在IT 行业卓有成就。学生刘凯考上华西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走上了医院领导岗位。

程淑文深知,小学与初中教育,是学生奠基人生、影响一生的成长教育。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进而后劲制胜的根基教育。通过初小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力、沟通力、合作力、创新力。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了学生的未来与 会的未来。

每周一早上,学校都要举行全体师生参加的升旗仪式,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剪纸、航模、磨花玻璃等技艺活动,举行舞蹈,嚣乐弹奏等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与能力。当张晋同学在汉阳区举办的中小学磨花玻璃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时,程淑文与她的老师们都无比高兴。

程淑文接手校长职务时,学校只有一套三合院,几间平房教室,板凳、课桌都是石头做的,七个年级,7个班,80多个孩子,有的班7、8个学生,最多的20多个学生。一九七八年,她找新生玻璃厂、少管所等单位领导汇 校园改造计划,阐明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求改善教学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新生玻璃厂两次共拨款七十多万元,并利用厂里的玻璃、水泥等建筑材料,派自己的建筑工程队先后支持学校新建了一栋两层、一栋三层教学楼,还建了礼堂,购买了课桌椅,基本具备了学校的功能设施,30多间教室,不仅解决了本厂子女上学的问题,而且还为附近的少管所、省劳改局中心医院、长航船厂以及附近村民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八个年级8个班,学生规模达到了500多人,师资40多人。

在采访过程中时,她的同事向我介绍了程淑文两个感人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每年开学时,程淑文带领老师去汉口新华书店为学生购买课本,都是肩挑手提行走几公里到达汉口四官殿码头乘船到大军山码头,下船后又步行数公里回到学校,都是起早床出门晚上才把书挑回。

炎热的夏天,为了解决学生的防暑降温问题,程淑文又是带领老师行走山路来去几公里到厂区挑来酸梅汤为学生解渇。

可见当年的交通不便与学校的偏辟,也体现了程淑文一班人的敬业与任劳任怨精神。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派个车去运输都是很容易的事儿,可在当初交通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人力,肩挑背负才能运回来。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程淑文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教育事业。她说,人民教师职业,如兰花般圣洁,我们的教育事业,如兰花般高贵。她一生选择了教育事业,为教育担当、尽责,倾情。她让所有的鸟儿都歌唱而不只是百灵鸟,让所有的花儿都绽放而不只是牡丹花,让本来不同的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美丽的不同,这就是她的乐趣,她的幸福。

程淑文已退休28年,她担任校长16年之久的新生玻璃厂子弟学校也早已在监狱剥离 会职能的改革浪潮中撤销。但她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如兰花般清香为人们所青睐,始终激励着后人,她用兰花般高洁情怀书写了奉献教育事业的光彩人生。

壹点 严春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8月24日
下一篇 2021年8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