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变革正在中国大地上以飓风呼啸之势席卷,没有人会怀疑,5G+AI+云将会在未来数十年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 会系统。
这为ICT(信息技术与通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大爆发,但与此同时,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产业态势、技术演进也极其复杂多样,如果只是把各种算法、数据、软硬件抛洒到中华大地任其滋长,显然就想得太简单了。
ICT产业怎样才能成为智能化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产业进化方程式究竟需要怎样的解题思路p>
最近,华为与绵阳市政府、长虹控股公司,就携手在这座中国科技史和工业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的西部小城,搭建了一个微缩版的ICT产业进阶模型——鲲鹏生态长虹天宫系统应用示范工程。
通过历史与未来的激荡,工业与智能的交织,或将成为一个能够帮我们推测出ICT产业终极揭秘的绝佳试验场。
韶光虽换,雄风未减:
中国科技城与智能时代的风云际会
提到绵阳,这座位于川蜀大地的三线小城,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三国要隘,或者“李白出生地”这样充满了文化色彩的关键词。
这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华为与长虹,能在绵阳锻造出一个产业生态的微缩模型。
但如果我们将时间倒到半个世纪以前,从锻铸“两弹一星”等国之利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蜚声中外的电子信息产业巨头长虹、九洲等,到如今的自动驾驶、5G、OLED、芯片光刻等各种前沿科技汇聚于此。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唯一一座钦定的中国科技城,绵阳一直站在中国科研创新和工业制造的桥头堡, 在中国ICT产业从零起步到位居“世界第二”的成就中,作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生态输出力量,构筑着研发和生产的基石。
更关键的是,5G+AI+云的到来,对企业突破芯、屏等关键件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形成完整产业链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绵阳电子产业的支柱长虹,早在数年前就投资建设了“长虹数字电视开发中心”等,开启了从传统家电提供商向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转型。
未来征战于方兴未艾的计算市场,长虹乃至绵阳ICT产业的竞争优势打造,显然还需要从芯到端的一系列技术加持。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在绵阳,长虹在ICT领域的产业积累,与华为鲲鹏的技术生态,就化身成了一个ICT产业进化模型的微缩版“大地”和“穹顶”,等待着一场枝繁叶茂的万物生长。
鲲鹏展翅:天宫如何插上“隐形的翅膀”p>
绵阳的产业基底,与华为的技术能量,究竟如何才能汇聚成席卷产业的飓风,开启繁荣的生态循环,想必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而长虹天宫系统,就成了最佳的观察窗口。
作为新型ICT综合服务商,长虹已经在企业信息化服务中,积累了多年的软硬件技术、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等基础能力,服务着五粮液、长安汽车、中海油、青岛软控、峨眉山旅游等企业。
在这场千行万业的智能化变革中,长虹想要进一步把握住计算产业市场的时代机遇,加速自身转型和市场占位,目前看来,有几点核心产品优势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强大算力的“芯脏”。
智慧政务、智能生产、海量物联……AI+5G+IoT等的进一步融合,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时大数据分析、分布式数据库等场景需要与内存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意味着传统计算硬件和内存都将到达临界点,数字经济需要更强算力的产品,而以鲲鹏处理器作为核心发动机的天宫系列,自然也要能支撑起城市对算力的迫切渴求。
在现场,我们就看到了天宫系统解决方案支撑下的绵阳智慧政务,即使是面对高峰期事务办理、交通实时预测等访存密集的高压数据场景,依然保持着相比友商明显更加流畅的处理速度和交互体验。
(长虹天宫服务器生产线)
第三,充分延展的“四肢”。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想要成为产业智能化的基础硬件,意味着天宫系列PC服务器等还必须拥有足够强的扩展性,去兼容和适配外部设备、中间件等,将更多的软硬件合作伙伴纳入到自家的生态体系之中,共同满足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产业端的多元需求。
如何在一体化、集成化的基础上,如何让合作伙伴快速融入自身在鲲鹏“硬件开放、软件开源”基础上的天宫,就成功实现了行业应用聚合,吸引了统信、中标麒麟、人大金仓等100余个数据库、中间件、安全、打印扫描、 络设备等软硬件品牌的加入。
今时今日,一个名为“天宫”的、步履矫健、优质可靠的计算生命体正在鲲鹏生态中被孕育出来。一方面,得益于绵阳和长虹长期深钻ICT产业制造、品质管控的创新土壤;同时,华为鲲鹏也为其插上了“一飞冲天”的动力之翼。
迎击计算长空:
鲲鹏生态下的“万物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形容鲲鹏——鲲之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还能“扶摇而上九万里”。乍一听,正如华为高级副总裁、Cloud & AI产品与服务总裁侯金龙言称华为要“把鲲鹏打造成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一样,都壮大恢宏。
如果将其拆解成数字世界里的腾飞动能,或许就不难从微观层面读懂鲲鹏生态的使能之道。
正所谓“有芯才有力”,鲲鹏的首要任务自然是解决产业端的算力诉求,这就要提到以“鲲鹏处理器”为基础的芯片族多核、高并发能力。作为业界首颗兼容ARM架构的64核数据中心处理器,鲲鹏920处理器(Huawei Kunpeng 920)一出世就技惊四座。
通过优化分支预测算法、提升运算单元数量、改进内存子系统架构等一系列微架构设计,华为大幅度提高了ARM架构的处理器性能,鲲鹏920处理器的主频可达2.6GHz,内存带宽则超出业界主流46%,在大数据场景,任务处理耗时则降低35%,已经成为高性能、高吞吐、高能效的处理器新选择,也是鲲鹏生态得以立足的底气所在。
伴随着产业协同优势的持续放大,绵阳的数字经济也将注入新的活力和转型动能,进而在计算、物联 、智能家居、能源等领域,有机会向全国乃至全球输出智能化计算的解决方案,探寻城市产业的新机遇。
在这样“研发-产业-应用”的反复熔炼中,整个中国ICT产业也有可能更早实现双重突围——最渴望突破的或许是两件事:向上,突破芯片、基础软件等产业链上游尖端技术的“次元壁”压制,向第一席位发起冲击;向下,推动传统 信基础设施的高效率全面改造,挖掘 会智能升级的时代富矿。
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漫长的酝酿时间,华为在绵阳埋下了一颗名叫“鲲鹏”的种子,同样的事情还在中华大地的其他城市里发生着。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它们将生发出璀璨的光辉,照耀出属于中国ICT产业的历史性时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