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的模型

1: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检测。保证软件质量。

  • 证明:验证软件能够正常运行
  • 检测:发现尽可能多的bug

       原则:以客户为中心,遵循软件测试的规范、流程、标准和要求。

2:软件测试的需求

     需求:满足用户期望或文档规定的条件和全能

3:缺陷:有需求规格说明且正确,与之不匹配。需求中未提到的以用户的合理期望为标准

4:测试用例:向被测试程序输入集合,要素:环境、操作步骤、输入数据、预期结果

5: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需求稳定,串行
      螺旋模型:复杂、规模庞大、风险大,强调风险
      增量、迭代:适合需求频繁变更的项目,用户可以一直参与,降低风险
      敏捷(价值观):个体与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可用的软件重于完备的文档(轻文档)
                 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客户参与)
                 响应变化重于遵循计划(拥抱变更)        颠覆了传统模式,瀑布模型要求需求尽量不要变更
               (在每对比对中,后者并非全无价值,但我们更看重前者。) 

      敏捷开发有很多方式,其中scrum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scrum由product owner(产品经理) 、 scrom master(敏捷教练) 、 team(研发团队)组成
      product owner 负责整理user story(用户故事)
      scrum master 负责召开各种会议,协调项目,为研发团队服务
      敏捷流程:
         1)产品负责人负责整理user story,形成左侧的product backlog。
         2)发布计划会议:product owner负责讲解user story,对其进行估算和排序,发布计划会议的产出就是制定出 这一期迭代要完成的story列表,print backlog。 
         3)迭代计划会议:项目团队对每一个story进行任务分解,分解的标准是完成该story的所有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负责人,并完成工时的初估计 
         4)每日例会:每天scrum master召集站立会议,团队成员回答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计划做什么,有什么问题 
         5)演示会议:迭代结束之后,召开演示会议,相关人员都受邀参加,团队负责向大家展示本次迭代取得的成果。期间大家的反馈记录下来,由po整理形成新的story。 
         6)回顾会议:项目团队对本期迭代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制定改进计划,下一次迭代继续改进,已达到持续改 进的效果。 

迭代开发:

与瀑布不同,scrum将产品的开发分解为若干个小sprint(迭代),其周期从1周到4周不等,但不会超过4周。参与的团队成员一般是5到9人。每期迭代要完成的user story是固定的。每次迭代会产生一定的交付。

6:敏捷中的测试:

挑战1:轻文档

挑战2:快速迭代

1)测试工作的核心内客是没有变的,就是不断地找Bug,只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切以敏捷的原则为主。

2)测试人员不能依赖文档,测试用例作用减弱,更多的采用思维导图、探索性测试(强调自由度,设计和执行同时进行,根据测试结果不断调整测试计划)、自动化测试

3)敏捷讲求合作,在敏捷项目组中,测试人员应该更主动点,多向开发人员了解需求、讨论设计、一起研究Bug出现的原因。 

7: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

      需求分析-测试计划-测试执行、测试开发-测试执行-测试评估

8:软件测试的模型(V模型、W模型)

V模型:

V模型早是由Paul Rook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目的是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是瀑布模型的变种
1)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2)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3)局限性: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未在需求阶段就进入测试             

V模型:
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 是由研发人员或白盒测试工程师完成
系统测试阶段由测试人员完成 环境搭建 数据准备 测试执行 缺陷管理 测试 告的编写
验收测试:协助用户完成验收测试

                                                                                

  W模型:

1)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 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2)W模型特点:测试的对象不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    

3)W模型优缺点: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 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 定应对措施,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局限性: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无法支持敏捷开发模式。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着困惑。

W模型(双V模型):
第一个V为研发线
第二个V为测试线
测试线研发线并行,解决了V模型中的局限性(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未在需求阶段就进入测试)

9:Bug状态转换图

测试人员应该跟踪一个Bug的整个生命周期,从Open到Closed的所有状态。

bug的级别:崩溃(Blocker)、严重(Critical)、一般(Major)、次要(Minor)

无效的bug:open->closed   open-rejected-closed 

一个合格的bug描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发现问题的版本

开发人员需要知道出现问题的版本,才能够获取对应版本的代码来重现故障。并且版本的标识也有利于统计和分析每个版本的质量。

2)问题出现的环境

环境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如果是web项目,需要描述浏览器版本,客户机操作系统等,如果是app项目,需要描述机型、分辨率、操作系统版本等。详细的环境描述有利于故障的定位。

3)错误重现的步骤

描述问题重现的最短步骤。

4)预期行为的描述

5)错误的描述

描述错误的现象。crash等可以上传log,UI问题可以有截图。 

6)其它

某些公司会有一些其他的要求,例如故障的分类:功能故障,界面故障,兼容性故障等。有些有优先级的分类,严 重影响测试需要开发人员优先修改的,可以设置优先级为高。
不要把多个bug放到一起,在无法确认是同一段代码造成的故障时,不要将bug放在一起提交。
 

10:配置管理

1)什么是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 Con?guration Management)是通过对在软件生命周期不同的时间点上的软件配置进行标识,并对这些 被标识的软件配置项的更改进行系统控制,从而达到保证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可溯性的过程。 

2)配置管理的应用

软件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软件产品(包括文档、源代码和数据等),且这些产品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同一软件产 品也会发生变更,从而产生许多版本。软件开发小组必须清晰地知道会有哪些产品、这些产品会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和版本。开发小组必须清晰地知道如何将产品的变更通知给受影响的小组。如果不能有效地了解软件产品及其变 更,开发小组将很难组装这些软件产品,很难得到所需的软件产品。

3)实施配置管理的好处

实施软件配置管理(SCM),至少能给项目团队带来如下好处。 (1)能够对项目中的文档、代码等的变化进行有效管 理。 (2)能够方便地重现某个文件的历史版本。 (3)能够重新编译某个历史版本,使维护工作变得容易。 (4)能够使 异地多团队开发、并行开发成为现实。 (5)从公司级看,实行统一的配置管理流程可提高项目组间人员流动时的工 作效率。 

4)配置管理与软件测试

测试人员是SCM中的参与者,有些公司也会把测试人员和配置管理员合二为一。如果配置管理流程不规范,或者没 有遵循一定的配置管理流程进行软件测试活动,也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假设开发人员修正了一个Bug,然后找测试人员过去讨论,测试人员在开发人员的机器上重新测试了一下,发现 Bug没再出现了,修复了,这时候,如果测试人员把缺陷关闭了,则可能导致缺陷莫名其妙地在用户那边又出现 了。其实,原因可能仅仅是开发人员把这个Bug修改的代码没有提交的到配置管理数据库中。但是作为测试人员有 没有责任呢有,因为测试人员也没有按照规范的配置管理流程执行测试,测试人员应该从配置库取源代码编 译后再测试,只有看到新的构建版本不再出现那个Bug,才能把缺陷库中的Bug关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3月6日
下一篇 2019年3月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