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 吞噬世界,“大数据”吞噬互联 !(水木然)

美国政府甚至将大数据称为“未来的新石油”,谁掌控了数据流谁就将主宰未来世界。

早在工业3.0时,我们就用“信息大爆炸”来形容世界上数据的增长速度,如今到了工业4.0时期,产品和服务都由“标准化、量产化”步入“定制化、个性化”,这个世界的每丝每毫、每分每刻都在产生数据。数据又开始几何级增长。

1989年到2010年这20年时间,全球的数据的数量增长了100倍,从2010年到2015年的这5年,大约又增长了200倍!这种增长速度已经不是“爆炸”二字可以形容的!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宇宙》 告显示:2008年全球数据量为0.5ZB,2010年为1.2ZB,人类正式进入ZB时代。更为惊人的是,2020年以前全球数据量仍将保持每年40%多的高速增长,大约每两年就翻一倍,预计2020年将突破35ZB。

什么是ZB呢?我们先来看几组关于数据衡量单位的公式:

1B=8bit

1KB=1024Bytes≈byte=1000byte

1MB=1024KB≈byte=1000000byte

1GB=1024MB≈byte=1000000000byte

1TB=1024GB≈byte=1000000000000byte

1PB=1024TB≈byte=1000000000000000byte

1EB=1024PB≈byte=1000000000000000000byte

1ZB=1024EB≈byte=1000000000000000000000byte

1YB=1024ZB≈byte=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byte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1EB约等于4462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据存储量!《红楼梦》共有87万字(含标点),每个汉字占两个字节,即1个汉字=2B,由此计算1EB约等于6626亿部红楼梦!

任何事物,当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发生质变,量的积累引起起质的飞跃。我们知道,当速度抵达光速时,时间就可以倒流。而大数据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只是巨大的 会和商业价值那么简单。在工业3.0时代之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工业4.0时代,大数据才是第一生产力!

水木然认为,互联 的本质是横线的“连接”,大数据的本质是“纵向”的统一。互联 用连接改变一切。它的结构是“ ”状的,可以“ 罗天下”,因为那时万物的形态都是有形并可以被描述的。而在大数据时代,所有的物体形态都将变成无形的“点”,一个物体就是一个数据,万物都被“纵向”统一了起来,这时再用这张“ ”去归拢天下就行不通了。“ 罗天下”也就不复存在,未来应该是“以点带面”。互联 的本质是手段、是过程,大数据的本质是结果、是决策。我们甚至可以有了结果再去寻找过程。

大数据时代,人们思维方式最大转变在于:在以前,我们遇到问题总是在问:“为什么?”。通过知晓事物的来龙去脉去发明和创造。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最想做的是:“是什么?”,直接探知结果,根据已知的推断未知的,过程被忽略。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因,即24种不同的染色体,其中最大的染色体约含有2亿5千万个碱基对,最小的则约有3800万个碱基对。这种基因就决定了你今后的生长和发育。在工业4.0时代,不仅人有基因,万物皆有基因,每一个产品在生产之前都被各种数据“描绘”好的,这同人的基因一样,也是与生俱来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与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息,基因的本质就是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就是研究世界的基因,掌握世间万象的规律。

关于大数据,目前还有一个很大的误读:很多人以为收集起了海量的数据就是大数据。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某些机构发布的盘点、排名、信息公示等等。真正的大数据并不只是搜集起了这些信息,而是能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内在逻辑,并给出结论性意见。

比如,谷歌地图的价值并不是告诉你前面这条路上一共有多少车,而是根据路面的车辆情况,计算出前面哪个路口可以更快的到达目的地。比如,某医院搜集了很多孩子的哭声,然后根据某个小孩的哭声数据库来判断这个孩子的病状。他们还可以通过积累了很多病人的脉搏、血压、心电等数据,来判断或预警某病人可能产生的病情等。

大数据,未来的第一生产力!

通用电气CEO杰夫?伊梅尔特曾说:如果昨晚你睡觉时,GE还是一家工业公司,那么今天醒来就会变成一家软件和数据分析公司。

这个时代发展太快,当很多企业还在考虑该如何“互联 化”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就压过来了,今后商业的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数据。

工厂对大数据存在渴求:我只知道谁帮我卖,但不知道谁在买,我的产品该如何改进?我下次该生产多少才没有库存?

零售业对大数据存在渴求:我只知道谁在买,但不知道他因何而买?我该在什么环节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购买率?

电子商务也需要大数据:比如开一家淘宝店,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广告去引流量,或者用“赠送”和“服务”拼命提高转化率,却不知道每一个消费IP背后的动向:消费者有跟其他商家比过价吗?是评价还是价格打动了他?

香港有家海鲜店,老板会安排专人通过摄像头查看食客点餐的顺序、夹菜的顺序、剩菜的种类和分量,通过这些信息分析进而用于第二天的采购决策,循环反复,以此降低生意成本,这就实现采购的信息化管理。

大数据可以预知未来?

任何行为,皆有前兆。但在现实世界中,缺少实时记录的工具,许多行为看起来是“人似秋鸿有来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在互联 世界则完全不同,是“处处行迹处处痕”。要买商品,必先浏览、对比、询价;要搞活动,必先征集、讨论、策划。互联 的“请求”加“响应”机制恰恰在服务器上保留了人们大量的前兆性的行为数据,把这些数据搜集起来,进一步分析挖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大量细节背后的规律,依据规律,预测未来。

这就让人们看到了解决未来预测问题的一丝曙光。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预测自然、天气的变化,预测个体未来的行为,甚至预测某些 会事件的发生。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从容,让决策不再盲目,让 会更加高效的运转。这就是大数据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全球复杂 络权威巴拉巴西认为,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我的确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怎么计算出来93%这个数字的,但大数据可以预测未来是显而易见的,这是首个使人类具备了预测短期未来的技术。

听起来似乎很玄妙,大数据不就是算命先生么?

其实,或多或少,人们都具备预测的能力。譬如,儿子跟小伙伴们疯玩,我知道他肯定在7点之前会回家,因为他饿了。再如,家乡流传的很多谚语,其中一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说明大自然就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估计现在的科学也没有办法解释几乎半年跨度内气象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几千年的观察和积累,却发现了它。自然、 会、商业无不服从某些规律,大国兴衰、王朝更替亦有规律可循。只是过去囿于技术条件人们无法记录下造成某件事情发生的先兆数据,无法去计算其中的因果关系。这些规律要么被神秘化,要么被庸俗化。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表露出来。如果我们不去关注一支股票的行情走势,就不会去买卖这支股票;如果我们从不去询问某件商品的价格,也很难产生购买行为;如果事先没有联络沟通,人们就很难聚在一起;如果没有闷热的天气,似乎就没有透心凉的大雨。关于地震前种种异象,更是被许多书籍、文章大肆渲染。

假定有一种技术可以记录下所有这些先兆,人们就获得了未卜先知的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广泛采集各种各样的数据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预测未来。大数据影响之深远,波及之广泛,远非一般的信息技术可比。以上摘抄自赵国栋大数据书籍《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

那么问题来了:

假如,我收集了100万个人的面相特征(或者手纹、生辰八字),再结合这些人在不同人生节点遇到的事情,是不是就可以找出面相(或者手纹、生辰八字)和命运的规律?

假如,我收集了100万个住宅周边环境,再结合主人的不同人生节点遇到的事情,总结出来一套规律,是不是就是风水?

好了,我们不怪力乱神。接下来就谈谈我们的中医吧!

中医和大数据

关于中医,为什么会有争论呢?就是因为中医在很多人眼里找不到根据。它不像西医,有很多临床实验和量化的指标。实际上中医的本质就是在“反复实践”摸索出来的规律,是一种古老和朴实的“大数据”。

2000多年前,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实他就是把大家和前任积累的经验给总结了,然后再总结提炼了一套防治伤寒病的方法。《伤寒论》至今我们还在应用,说明是有作用的,所以马克思也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医之所以能够发展2000多年长盛不衰,是因为有确实的疗效。但是,中医无法被量化,这就不符合现代科学精神。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医的药材、诊断、过程、和结果都数据化,那么“中医”肯定能成为一门非常伟大又令人信服的学科。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是因果关系更重要?还是必然关系更重要?比如《伤寒论》中的“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古代经典名方,常常可以救治危重大病,而且不带有副作用。但是知道现在,药物个病症的“因果关系”还是没能被彻底搞清。这这并不妨碍我们现在还在用这些疗法治疗相关病症。

水木然点评:大数据给人类思想的第一个冲击,很可能使人们从渴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当中解脱出来,开始寻找复杂数据中的“必然”关系。

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中医完全可以给自己正名。但是一定要做到数据化,也就是量化。大部分老中医都习惯了凭感觉和经验从医,如果一直是这样的话,中医就很难有本质上的提升。而且我更相信,只有当我们把变化用数据表示出来时,才能更进一步发现更新的规律,因为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经验可以是朴素的,但是学科必须是严谨的。

中国大数据的现状

中国互联 的三大巨头BAT。腾讯依靠的 交,阿里巴巴依靠的是电子商务,而百度依靠的就是大数据。

百度的做法是把开放云、数据工厂、百度大脑组成“大数据引擎”,把大数据存储、分析和智能化处理等一整套核心能力通过平台化、接口化的方式对外开放,这将是各个企业向拥抱大数据的一座桥梁。

然而,中国真正的大数据,还需时日。寻找大数据的价值,但是就去沙滩中淘金一样,首先沙滩要足够大。但是隔行如隔山。大数据需要跨行业、跨领域去融合数据资源。而中国不同平台的数据往往是孤立的,之间没有共享的接口。是一座座“数据孤岛”,这就给大数据的实现带来很大阻碍。

另外,从技术方面来说,中国企业在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挖掘以及智能化能力也都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

以上两点,都迫切需要外力来整合。

“情感”永远都会比“大数据”更胜一筹吗?

未来战争形态——数据战争

未来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一切的竞争归结到最后都是数据的竞争。在生活方面,想想看,你的存款、你的通讯录、你的 交、你的一切都是由一堆数字组成的,如果有人篡改了它们呢?

在军事方面,大数据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军事侦察手段,成为军队高层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不仅侦查搜集,作战兵器、战场动态、指挥命令等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这些瞬息万变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在未来战争中,大数据是信息库,也是撒手锏。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发布的研究 告,建议美国国家安全局引入大数据技术,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电子邮件中,搜索相关国家发展核武器的证据,作为采取进一步措施的依据。

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 或离 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即便是与互联 完全物理隔离的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和数据系统,都将成为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攻击的对象。

未来,谁拥有了对海量数据占有、控制、分析、处理的“数据主导权”,就拥有“战争主动权”,这也将是赢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而今后军队的发力点在于:缩短从“传感器到射手”的时间差,实现“发现即打击”“发现即摧毁”的作战目标。

美国国防部每年投资2.5亿美元用于大数据建设。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美国“记录未来”公司,专门研究如何通过分析互联 信息,特别是“脸谱”、“推特”等 交 站,预先察知恐怖袭击、突发疾病等重大事件。正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海量的数据与农业时代的粮食土地、工业时代的石油钢铁一样,成为关键战略资源。所以,这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那句话了:美国政府已将大数据称为“未来的新石油”!

《工业4.0时代,你准备好了吗》一书有电子工业出版 出版,今年3月份上市发行。本书探讨的问题包括:生活方式的变迁;职业和分工的变化;企业如何转型;未来世界格局;以及对于前景的畅想等,涉及的领域有移动互联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 、可穿戴设备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1月4日
下一篇 2015年1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