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制造!赣州又一个全国第一

8月31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铁四院勘察设计、中铁十六局集团承建的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位于赣江支流章江、贡江两江汇合口下游1.9公里处,全长2.156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

该桥主跨长300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是昌赣高铁全线3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为满足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通行要求,赣州赣江特大桥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创新,全面采用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首次提出并推行桥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成为了现代智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结构创新

四创国内首次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创造4项国内首次,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型钢-混结合段构造连接技术应用于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综合应用混凝土桥面板与槽形钢梁组成的钢混结合梁及桥面混凝土板提前分块预制等技术,解决了结构体系的刚度问题,降低混凝土后期变形,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国内首次应用箱形钢-混组合梁

桥轨一体

全周期智能监测

面对建设方提出的桥轨一体化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铁四院从设计源头出发,在跨学科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该桥首次建立了集荷载监测、结构监测、数据分析处理、评估与预警为一体的桥梁与轨道的智能化健康监测系统,因地制宜地应用传感技术、物联 、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后期行车安全管理及精准维养提供技术保障。

智能监测系统

精准控制

主桥完美成型

赣州赣江特大桥主桥为半漂浮体系柔性桥,主塔采用曲线人字型桥塔,施工过程中,温度、水流、风速及结构荷载状态的不断变化,将对塔柱和桥体线型控制精度产生较大影响。中铁十六局集团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迈达斯”)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结构进行模拟计算和参数分析,详细分析了风荷载、日照温差、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效控制了主塔垂直度和桥体线型精度。

大桥主塔和桥体线型精准

智慧建造

打造行业示范

为了让赣江特大桥“站”得更稳,施工中还在标准化、工厂化、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桥面板采用分块预制,钢梁在工厂标准化制造,所有施工构件标识二维码,构建斜拉桥三维坐标动态修正模型,采用BIM技术进行流程管控等举措,切实解决了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大桥先后获“全国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全国建筑业绿色建造暨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

昌赣高铁北起南昌,南至赣州,线路长416公里,全线设13个车站,是规划京九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与昌九城际铁路、昌福铁路、赣瑞龙铁路、沪昆高铁及在建的赣深客专等多条线路相连接,形成我国又一条南北高速铁路大动脉,并构建以南昌为中心,覆盖江西全省的“1.5-2小时交通圈”,和辐射周边省市的“4小时生活圈”,对带动赣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8月3日
下一篇 2018年8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