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日,QQ旋风项目组在官 发布《QQ旋风下线公告》,宣布项目将于2017年9月6日停止运营……之后官 不再提供软件下载,增值功能(如离线下载)也将停止服务。
虽然QQ旋风早已不是腾讯的重点业务,软件本身也已经三年多没更新了,但它遽然离去的消息还是在互联 上引发了一阵讨论和感怀的热潮。要知道,“下载工具”本身的历史,可以说正是互联 逐渐普及、发展的写照……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记忆中那些那些“下载工具”们。它们有的曾是业内鼻祖,有的曾经是国人骄傲,有的争议不断,有的目前仍然在艰难前行……
下载工具的鼻祖: 络蚂蚁
1998年,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洪以容发现,从 上下载东西的程序“用着不大顺手”。因为当时国内的 速特别慢,用户通过 络下载资料,只有几个字节、几个字节的下载速率。于是洪以容想出了办法——“多点续传”。他认为,从 上下载文件,就好比卡车到仓库提货。如果把要下载的文件分成五段,同时和 站建立五个链接,不就等于五部卡车同时去提货,速度不就大大加快了吗?
基于“断点续传”、“文件分块”的基本思路,洪开发出了“ 络蚂蚁”软件——1998年6月,“ 络蚂蚁”第一个测试版本挂到了电脑之家的下载区,从此开启了互联 下载工具的新时代。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 络蚂蚁的界面无疑是过时、丑陋的,但它的内部“技术核心”和一些细节功能至今依然十分先进。比如说, 络蚂蚁支持剪贴板监视下载,链接地址拖动下载,自动取代浏览器下载等便捷操作;它甚至还有定时开启下载、批量下载功能——至今有些下载工具都不具备这样的特性。
有趣的是,“ 络蚂蚁”早期版本是全英文界面,所以很多人批评 络蚂蚁的开发者是“假洋鬼子”。洪以容当时接受采访时倒是很冷静,他说:“英文界面和爱不爱国完全没有关系,要是说我懒,这点我倒是承认的。我写程序的时候采用的是单字节的处理方式,要改成双字节的,需要对程序作很大的修改。我还有很多新的功能没有做,所以一直懒得去做中文版。”
中国第一款世界级软件:快车
在下载技术方面,快车比 络蚂蚁更加成熟先进,快车最多可把一个软件分成10个部分同时下载,而且最多可以设定8个下载任务。通过多线程、断点续传、镜像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下载速度。此外,快车还支持镜像功能,用户可手动也可自动通过Ftp Search自动查找镜像站点,并且可通过最快的站点下载。
得益于友好的界面、在当时来说已经很不错的下载速度,可靠的断点续传能力,快车不仅在国内市场迅速站稳脚跟,甚至还发展到了世界市场: 际快车(FlashGet)是第一款为世界219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服务的中国软件。
2004年,趋势媒体集团收购快车(FlashGet)客户端软件, 际快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随之创建。但也许是创业成功来得太快——在之后的7年里,快车几乎没有进行大版本的更新,更有传言称开发者沉迷《魔兽世界》……
2006年7月19日, 际快车被北京智通无限科技(ZCOM)收购,之后的两三年里快车一度重回高速发展轨道,在2008年、2009年先后放出了大版本2.0、3.0的更新。然而,也就是这个时候,快车母公司ZCOM运营出现问题,连带快车本身接二连三卷入绑定非法下载 站、侵犯版权等多起诉讼。雪上加霜的是,此时以电驴、迅雷为代表的P2P下载新技术开始兴起——快车陷入长期的沉寂。在2011年至2015年的长达五年时间里,快车的版本 一直停留在3.7……
最终,在最终2016年4月18日快车被再次转让,这次的“接盘侠”叫做厦门星云创盟投资。但迄今为止,我们仍未看到快车复苏的迹象。
电驴和电骡,你分得清么?
要解释VeryCD、eD2k、eMule、easyMule和“电驴”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技术概念,那就是P2P。
P2P,学名“点对点 络”——通俗地来说就是由用户和用户直接互联组成的 络结构,在它们之间无需中心服务器的存在。
前面我们讲到的 络蚂蚁、快车两款下载工具,它们虽然拥有“多线程下载”特性,但其实是通过模拟出多个用户,同时从源头服务器(或多个服务器)下载分块的文件,本质上来说就不是P2P软件。这种“模拟多用户下载”的坏处非常明显——一旦源头服务器上的文件不存在或者禁止访问,那么即使动用再多的下载线程,结果也是无法下载的。
而P2P下载软件就不一样了:它可以完全不依赖原始服务器,而是从其他下载了相同内容的用户电脑上进行“分布式传输”——所以,即使是原始地址失效的内容也能下载成功。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P2P软件要想保证用户体验,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用户基数——只有用的人多,“P2P 络”里的资源才能丰富,下载才能足够快。
2000年9月6日,老外Jed McCaleb写出了一款早期P2P下载(分享)软件eDonkey2000——它具有P2P下载、自动校验文件完整性等(相比于 络蚂蚁等非P2P软件)革命性的好处,因此用户群体迅速扩张。
到了2005年,eDonkey2000的用户群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资源分布式存储和P2P下载的“ 络”,这个 络没有领导人、没有中央服务器,而它的名字则来自于eDonkey2000软件的缩写——ed2k。
同年,eDonkey2000的母公司因为受到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的诉讼,不得不停止研发这款软件,但它们发展起来的ed2k协议和 络已经遍布全球——当时,没了eDonkey2000,用户还有大量的替代软件可以连接ed2k 络,比如eMule、aMule、Shareaza、MLDonkey……
其中,发布于2002年5月的eMule软件因为其开源、免费、界面友好等多种优势,在eDonkey2000停止服务之前就已经逐步取代了它的位置。在eMule的官方 站主页上写道:“eMule是完全免费的,它也决不包含广告软件、间谍和流氓软件。我们之所以创造eMule是为了快乐和知识,而不是为了金钱。”由于eMule的开发者完全没有从中渔利,它得以免受各种法律起诉,一直生存至今。
“血统存疑”,争议不断的VeryCD
由于eMule是一款开源软件,它允许任何人编译、发布它的Mod(修改)版本——前提是不得用于商业性质,且Mod版本也必须开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VeryCD和它们的easyMule……
VeryCD 站于2003年由黄一孟、戴云杰等人创立。最初的时候只是一个以音乐、影视分享为主的论坛,论坛内包括电影、音乐、游戏、软件在内的各类资源大多为用户自行提供,然后通过ed2k链接进行分享——用户可以使用eDonkey2000、eMule等 络客户端下载这些文件。
2005年6月,VeryCD在上海徐家汇交大慧谷创业园成立上海维西 络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上海隐志 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进行商业运营。
怎么商业运营呢?这就很搞笑了——首先,VeryCD开发了一款叫做easyMule的软件,该软件一开始承认是eMule的Mod版,是一款开源软件,但从第二个更新版本开始,easyMule宣称已经不再基于eMule,而是“自主研发的”,因此拒绝开源代码了。
于此同时,easyMule删减了从eD2k服务器和Kad 络搜索的功能,仅能搜索VeryCD 站上索引的资源的链接——也就是说,VeryCD靠着之前经营eMule论坛积攒的资源和人气,自建了一个不开放的p2p 络!
同时,VeryCD还注册了emule.org.cn的域名——其标题、文字内容等都有自称eMule官方 站的嫌疑。而在曾经的VeryCD 站上也有多处将带“电驴”、“eMule”、“eMule官方 站”、“电驴(eMule)软件”字眼的链接指向easyMule官方 站(easymule.com)的行为,资源下载页标题也直接称其为“VeryCD电驴下载”。从2011年开始,VeryCD更是直接将 站服务更名为“电驴大全”——说得不好听一点,VeryCD是做出了一个其实和“电驴”并不兼容的盗版软件和盗版 络,然后依靠其中的盗版内容传播盈利……
当然,这种盗版了他人的技术、用于专门传播盗版还从中盈利的行为,招致了大量的版权诉讼:在2009年、2010连续两年的国际知识产权联盟撰写的”特别301 告”中关于中国大陆的部分就特别点名批评了VeryCD等 站的侵权行为。
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自2010年开始,VeryCD转行做起了 页游戏,而且还收入颇丰。2011年底公司月收入过亿元,月利润四五千万元,其90%以上收入来自 页游戏,公司对自己的估价高达30亿元……
迅雷:它依然存在,但却已然不同
最后——自然要谈到目前仍然在坚持的“迅雷”了。迅雷于2002年底由邹胜龙及程浩创建于美国硅谷。2003年1月底,创办者在中国成立深圳市三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于2005年5月更名为深圳市迅雷 络技术有限公司。
在技术层面上,迅雷和一般的P2P软件又有不同,它可以视为目前所有下载技术的集大成者:迅雷既“兼容”BT、ed2k等P2P专用 络,又能像快车、蚂蚁那样直接从源服务器进行多线程下载,还有自己的迅雷P2P用户 络。
当然——不可否认,在下载速度、下载成功率、资源丰富程度上,迅雷都远远领先于之前所有的下载工具。但它同样也面临着比其他几家都要更严重的版权纠纷、监管风险……因此,为了拓宽商业化道路,迅雷先后推出过迅雷影音、迅雷路由器、迅雷页游……甚至还有涉足互联 金融、小视频直播、宽带提速服务…………在最新版本的迅雷9上,甚至直接集成了一个无法关闭的浏览器页面。
总结:下载工具的消亡未必是坏事
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 民们常用的下载工具软件就只剩下迅雷一根“独苗”了。不过,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悲伤——仔细想想,下载工具原本是为了解决早期互联 速太低、频繁断线而诞生的。之后,它又成为了互联 资源分享的最大平台。
然而,随着固 宽带的“提速降费”,家用固定 络的带宽已然步入千兆时代,下载一部影片或大型软件通常只要数秒到数分钟,早已不存在低速、断线之虞。而国际 会对于盗版、侵权行为日益严重的应对措施也使得靠盗版内容繁荣昌盛的P2P、P2SP 络如今日渐凋敝……
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我们拿着手机、平板、享受着高速、低价的移动流量带来的在线直播、手游、乃至于AR、VR体验触手可及的时候——谁还会想要回到“先下载,后看片”的时代呢?
下载工具确实曾经给我们的互联 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但是现在也到了该它们“退场”的时候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