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App,神器还是陷阱

各类学习App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已然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无论是庞大的用户人数,还是对日常学习过程的超高渗透率,种种数据都在表明,学习类App对学生人群业已构成了某种强大的吸引力与支配力。而相较于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一些此类App的内容品质,却在很多时候显得不相匹配。而这,在无形间已成为了风险的源头。

在一段时间狂飙突进的发展之后,现阶段鱼龙混杂的学习类App正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App所主张的学习方法论,也许本身就是存疑的。以其中主流的“拍照搜题”功能为例,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发现,学生们“大多用它来直接抄答案”。如此做法,对于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可说是有害无益;而除此以外,诚如最近媒体所一再披露的,某些学习App藏污纳垢,令人不得不忧心忡忡。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如今一些所谓的学习类App,尽管打着“学习工具”之名,其骨子里却有一颗跨界做 交的心。于是乎,成年人的微信中有朋友圈,孩子的学习App里则有同学圈。这样,App黏住了用户、积攒了人气,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

一些学习App极力将自身塑造成辅导课业的神器,可现实或许远没有那些营销说辞所允诺的那般美好。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此类App中的某些内容确实显得太多、太杂、太乱了。是真正用心做教育,还是投机打擦边球?开发者的初心,决定了产品的秉性。

(燕赵都市 然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10月9日
下一篇 2017年10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