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协同创新”沦为“面子工程”

为鼓励协同攻关,应该尽快建立国家公共知识库的共享平台,将分散在各个企业和各个院校中,国家投资的基础科研数据开放共享

最近各地掀起“协同创新”的热浪。跨产业之间、跨区域之间、跨院校之间,以及校企之间各类“协同创新”联盟或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缺芯是心中之痛,缺设计软件是心中之刺”,中兴事件暴露出中国核心技术缺失而被“卡脖子”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辛国斌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杂志 承办的“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指出,工信部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的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都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因此,通过“协同创新”,打通创新链条各环节,已成为实现技术突围的捷径。所谓协同创新,即是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动而实现深度合作。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在“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表示,人类已经进入到大学科的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群体突破是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特征。为此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管理体制,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互补的融合关系 ,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整合技术、产业和资本的力量,组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是中国突破技术“卡脖子”的有效路径。

一直以来,跨机构、跨学科协同能力弱,资源共享不足是制约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顽疾。受制度约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之间脱节,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脱节,诸多主体在创新链条上彼此分离,资源“碎片化”,上下游的相关机构没有产生化学反应。加之科技管理政出多门,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这些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稀缺资源普遍存在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盲目炒作 “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联盟”。单纯讲求急功近利的商业利润和短期效益,最终将“协同创新”机制沦为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

因此,在宏观层面亟待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协同创新优化市场环境,解决科技力量多头分散,缺乏系统协调的问题。政府也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协作,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格局。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就在“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强调,亟待打造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科技、金融等的深度融合。

为鼓励协同攻关,应该尽快建立国家公共知识库共享平台,将分散在各个企业和各个院校中,国家投资的基础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对国家投入经费的数据接口、知识模板、数据中心进行整合,建立数据开放协同的共建共享机制。

阿里巴巴去年成立的负责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的“达摩院”,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1000亿元进行技术研发。“达摩院”就是一个为全球科技创新服务的协同开放平台,不仅实现全球高校互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而且实现数据共享。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期待有更多这样协同创新的“达摩院”,从而消除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6月21日
下一篇 2018年6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