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沈女士有些担忧: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抱着手机对短视频刷个不停,还沉迷于某款热门移动端 游,家长拿他没办法。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 民规模达1.75亿。根据《2020中国 络视听发展研究 告》,截至今年6月,我国 络视听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10分钟。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 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
针对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平台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那么,“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
限制时长和充值功能
今年18岁的浩迪(化名),高中时一度沉迷某款热门手机游戏。“尽管高中学习紧张,只要一有时间,我还是忍不住打开手机玩两把游戏。”
后来,游戏界面弹出窗口提示强制下线,浩迪才得知,该游戏发布了“限时令”新规,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
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络游戏的工作事项和具体安排。同月,根据国家 信办要求,国内53家主要 络直播和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
目前,除了游戏类APP,多数常见的影音视听类APP都会在打开时弹出提醒,提示可在未登录情况下选择设置“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不仅对每天的使用时长、使用时间段等有明确限制,内容上也做出更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调整,例如有短视频平台针对青少年开设专属内容池,主要推送教育类益智性内容。
需要家长主动参与介入
此前,已有部分游戏平台推出“成长守护平台”,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申请未成年人账 ,同时将自己的账 与之关联。
沈女士表示,夫妻俩工作很忙,孩子大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隔代长辈的管教有限。经不住孩子央求,自己还是把身份证借给孩子注册了账 。
一项1990名未成年人家长参与的调查显示,七成受访家长担心孩子可以用其他账 登录,绕过“青少年模式”。七成家长希望优化“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现在确实存在通过输入解锁密码、跳转账 等方式绕过“青少年模式”的情况,对此家长需要承担起监护职责。“一般来说,家长如果没有给孩子注册账 ,可以在把手机给孩子之前选择‘青少年模式’,如果注册用户就是未成年人,应当直接进入该模式。”
多方协作形成监管
今年4月,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 告称,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包括输入密码可轻易延长使用时限、未推出强制实名认证等问题。
告提出,各直播平台应当积极履行 会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 会环境,加快推进“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
朱巍认为,平台应尽到责任,在设置“青少年模式”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方式来判断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
北京锦钟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阮国忠博士认为,防范未成年人沉迷 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才能更有效地达到防范 络沉迷、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