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在学生微信群、qq空间中广泛传播,被冠名以“9.27事件”,登上27日的知乎晚 。事实上,这种类似病毒的“恶作剧”并非首次。去年10月31日的“目力”安装包,也是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在高校学生的手机上炸响。为什么事件会重演?
很多人归因于“技术作恶”。知乎晚 上这样说:“希望这起事件能成为技术作恶的‘疫苗’,让更多力量来推动世界的前行,而不是失明。”“疫苗”固然是个好比喻,但笔者认为,更应该警醒的不是“恶的源头”,而是 络上“恶趣味”的传播者。
该软件没有某些病毒主动群发的功能,传播全靠人为操作。笔者的同学就曾从一位不是太熟的朋友那儿收到过这个软件的分享,那位“损友”还鼓励他点开看看。传播者也许本着开玩笑的心态,想给同学朋友造成一点小麻烦,为日常生活增添乐趣。但是这种玩笑,未免太过了。
幸运的是,经解码分析,软件里并没有窃取个人信息和上传 络的代码。可倘若没有那么侥幸呢?
“9.27事件”给出了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 络病毒的传播机制与玩笑心理、猎奇心理相结合,让受害者甚至旁观者心甘情愿、兴高采烈地主动传播。狰狞的脸隐藏在滑稽喜剧背后,这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出了事,应该怪谁?这里涉及一个责任界定的问题。软件始作俑者,不嫌事大到处传播的人,还是被好奇心打败的自己?接收者缺乏 络安全意识、面对一道又一道的风险提示一意孤行,抑或不认真听课偷偷玩手机,这些固然都可以批判。但是更应该批判的是那些传播过程中的节点,它们本可以阻断病毒扩散,却因为玩笑或恶意,把传播面进一步扩大。
要“三思而后行”,甚至“悬崖勒马”的,不仅是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更是把这样的整蛊软件分享给别人的时候。看待 络上的玩笑,我们更应该透过保护意识的滤光片。保护意识,对自己,也对他人。
好在,微信群里,发了软件的人很多都选择了撤回消息。应好奇者要求而分享的他们怕不知情者点开,就以撤回的形式,完全避免了这一“灾难性”的可能。这是“9.27事件”中让人感到安慰的地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