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浙江省政务服务APP“浙里办”的首页,新上线了一项功能——“浙江碳普惠”,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碳普惠应用。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积极推动碳普惠体系落地。多地纷纷通过线上低碳平台、个人碳账户等形式,激励居民和企业节能减碳,助力 会生活方式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变。
功能丰富,多地建成低碳平台
打开“浙江碳普惠”应用页面,一个虚拟的卡通街区出现在眼前。居民在开通不同的绿色低碳场景后,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线上办理等低碳行为就会被记录下来并兑换成碳积分。此外,该应用还提供了低碳排名、低碳资讯、碳计算器等功能。
近年来,多地积极探索、搭建线上低碳平台。2020年4月,四川省成都市上线“碳惠天府”微信小程序,鼓励市民的绿色低碳行为。2021年9月,在天津市交通运输委的倡导和推动下,天津市公路学会推出“津碳行”微信小程序,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在绿色金融领域,个人碳账户成为新风尚。浙江省衢州市自2018年以来,率先试点银行个人碳账户。今年1月,日照银行上线“碳普惠平台”,以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场景金融促进低碳生活、绿色发展。3月,中信银行上线碳账户内测版,可为用户进行线上生活缴费、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
各类线上低碳平台和个人碳账户大多有一项共同的功能:将低碳行为兑换成“碳积分”。这些碳积分可以兑换成各种实际权益,比如消费券、生活用品、出行服务或者低息贷款权限等。
据了解,在“浙江碳普惠”上获得的碳积分,首批可兑换权益包括环保商品、计量仪器校准服务、机场贵宾间休息服务、云闪付红包以及全省自然保护地、耀眼明珠景区景点门票等。
专家认为,个人碳账户等碳普惠机制的现阶段意义在于引导消费者在消费决策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绿色消费,让消费模式更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长远看,个人碳账户还起到了培育作用。通过将碳减排行为和碳账户余额价值量挂钩的模式,引导个人参与碳权价值积累,从而为未来个人进入碳权交易领域打下认知基础。
不断探索,新兴平台仍需完善
作为新兴事物,线上低碳平台、个人碳账户存在诸多亮点,同时也有尚待完善之处。
业内人士认为,线上低碳平台在采取市场化机制运作的同时,应坚持公益性。中信银行发布的《2022低碳生活绿皮书》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应积极拥抱低碳生活;86%的受访者会主动分享自己的低碳行动。但同时,受访者表示,最在意的是平台发展低碳的初心,而不是平台把低碳作为实现商业利益的手段。用户对低碳平台最期待的3项功能分别是助力公益、清晰记录低碳行为、与好友共同参与;而一些为追求平台每日活跃度开展的活动、通过消费券引导平台消费等内容,往往会引起用户反感。
另外,现有的线上居民低碳行为记录,主要集中在绿色出行、绿色金融、旧物回收等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个人碳账户体系,难以全面捕捉用户碳减排行为,各地的碳积分也没有统一的测算标准。
《 人民日 海外版 》( 2022年04月13日 第08 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