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App背后隐现技术开发灰色产业链 折射部分IT青年法律意识薄弱

去年下半年经历的一次与手机App有关的离奇遭遇,至今让北京市顺义区的郭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郭女士手机上的某财富管理App看起来和身边朋友们的毫无二致,起初投资收益颇丰,没想到投入200万余元巨款后,系统显示“账户异常”无法提现,随后这款App再也无法登录。

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款外观设计“高大上”、起初各类功能看似正常的App,实为“山寨版”,系在安徽一家 络科技公司旗下的“微导流”平台封装而成。

经查,“微导流”平台管理者的亲戚桂某利用其权限,没有在该平台实名注册即为他人封装多款名为该财富管理的虚假App,后被他人利用实施电信诈骗。

办理该案的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任巍巍介绍,所谓封装,是将 址、应用名、LOGO、启动图打包形成一个App应用包,使 站以App形式呈现。“一次违规封装,就可以让诈骗工具披上正版手机软件的外衣,令无数家庭倾家荡产。”

在湖南,一家由多名名校毕业的年轻人创办的“明星”企业,甚至“组团犯罪”,远赴海外开发诈骗App。2019年11月,客户张某找上门来提出,请该公司制作某证券App的“相似款”。该公司3名主要负责人明知这款软件可能被用以犯罪,仍接下业务,派遣4名员工先后两次前往泰国,帮助张某开发、维护两款虚假证券App。

团伙作案之外,一些涉诈App案中,有的技术开发人员私下“接单”、参与其中关键环节,从中非法渔利。

11月初,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起涉App裸聊敲诈勒索案。案件中,明知该App是不法分子用来实施犯罪的工具,计算机专业毕业的00后孙某某仍为其提供软件平台搭建、后台技术维护服务。不到3个月,孙某某非法获利22820元,近日被提起公诉。

“我真不应该为一点蝇头小利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面对检察官的讯问,孙某某悔不当初。

今年7月以来,国家反诈中心接连公布两批共计644个涉诈App。这些仿冒App,由公安机关对电信 络诈骗案件梳理后整理而出,内容涵盖 交、贷款、投资、博彩、购物、短视频、手机安全等多个领域。

任巍巍就此撰文指出,虚假App已成为黑灰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暴露出App市场法律规制不完善、监督管理薄弱等问题。

她建议,应完善法律法规,设立App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开发、封装、分发等各类主体实名登记备案制度,并制定行业规范、定期核查,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从制度层面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通信 络环境。 信部门应加强对App的监管力度,特别是确立对未在应用商城上架App的监管方式,堵住监管漏洞。

“有知识的人犯罪危害更大。”浙江大学 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王志波呼吁,加强对IT青年群体的法治教育。

他表示,涉诈App大都是懂编程的人编写的,有的高校毕业生只注重技能提升,比如致力于让软件实现某些功能,但不清楚自己写的代码最后会被拿去做什么,有的可能被拿去实现“二次开发”,有的可能通过接“私活”写代码,“都暴露出其背后法律之弦的缺失。”

根据王志波的观察,当前一些高校IT专业课堂上,关于新型犯罪途径的普法教育相对缺乏,比如“帮助信息 络犯罪活动罪”的释义与危害。他建议邀请法学院教师或司法机关公职人员为高校学子开展普法讲座,结合相关案例及时预警。

湖北一所高校计算机学院教授赵飞(化名)同样注意到不少惨痛案例,最近一两年,一些毕业于知名高校的IT青年或软件开发技术高超的年轻人沦为“黑客”,或者参与开发涉诈软件,“因为利益诱惑,选择铤而走险”。

在赵飞看来,高校专业课不能只着重技术层面的培养,一定要有思政及人文教育,“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运用同样关键。拥有高超技术可以制作锋利‘宝刀’,但刀用来做什么,必须规范起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3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