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 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一、回顾面板行业发展史,2017 年涨价潮和当下有何不同?
在面板产业发展的早期,日本厂商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90 年代的日本面板产能一度占据全球的 90%以上。然而受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夏普、NEC、东芝(DTI)等龙头厂商经营状况不佳。同时与三星 LG 为代表的韩国厂商开启了逆周期 投资,1998 年三星及 LG 的面板市占率一举超越了传统龙头,分列全球第一第二。
大陆市场方面,伴随着中国 TV 品牌的崛起,国内市场对大尺寸面板的需求逐年增长,中国 TV 品牌的总出货量更是在近年内 超过韩国品牌,跃居全球第一。2019 年内国内 TOP7 电视厂商(TCL、海信、创维、康佳、长虹、海尔、小米)总出货量达 7400 万台,占全球份额 34.58%。国产 TV 厂商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大尺寸面板的旺盛需求。为实现供应链配套,国内面 板双雄京东方及华星光电率先开启了大尺寸面板产能建设,并于 2011 年先后达产了一条 8.6 代线,往后产能建设逐年加码。 CEC 熊猫、CEC 彩虹、惠科等公司也相继加入了大尺寸面板之争。
伴随着大陆厂商高世代面板产能逐渐开出,面板价格在 2015 年间有较为明显的降幅。以 32 寸面板为例,2015 年 9 月零售价 格降至 67 美元,击破现金成本。日韩厂商的利润被严重挤压,无心恋战。以三星及 LGD 为代表的厂商率先转变策略,不断 关停产线或转产 OLED。其中三星于 2016 年 Q4 关闭 L7-1 产线;LGD 8 代线 Paju 厂亦于 2017 年开始减产。2017 年内, 韩系厂商的总产出面积降幅相当于全球总产能的 2.28%。
韩国厂商产能退出,再加之中国台湾地区 2016 年年初的大地震,严重影响了群创等公司的产能。使得面板价格在 2016-2017 年 间一路飙升,整个市场迅速回温。2017 年 5 月价格达到阶段性高点,几大主流尺寸,如 32 寸、43 寸、55 寸面板价格达 74 美元、152 美元、215 美元,相比 2016 年 3 月的低点涨幅分别为 42.31%、65.22%、23.56%。
伴随着涨价潮,以 BOE/TCL 为代表的面板上市公司在 2017 年间也有了优异的业绩表现,以京东方为例,公司此前业绩不佳, 但自 2016 年 Q3 起触底反弹,2017 年全年扣非净利达到 66.79 亿元。公司业绩表现上佳,再加之 OLED 产线投建驱动,公 司股价在 2017 年内亦不断攀升,年度涨幅达 86.77%。
然而受面板价格上涨影响,韩国厂商放缓了产能退出步伐,加之国内产线大规模开出。面板价格自 2017 年 6 月起再度进入下 行区间直至 2019 年底。时至当下,韩国厂商开启了新一轮的产能出清计划,面板涨价潮再启。那么这次的供需结构调整和 2017 年有何异同,本轮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及力度又将如何?我们将在下文中逐一分析。
二、供给端出清,行业格局将现长周期改善
2.1 面对降价逆风,大陆厂商利润表现显著优于韩台厂商
正如前文所述,大陆大尺寸面板产线扩产力度持续加码,加剧了价格竞争。面板价格自 2017 年年中持续下跌,2019 年 1 月 份,32 寸面板价格降至 41 美金,率先击穿成本线。后续价格虽有短暂回暖,但由于三星延后了 L8-1 的产线退出计划,再加 之下游需求不旺。使得价格自 2018 年 9 月再度下跌,65 及 55 寸面板价格也随之降至成本线以下。
参考 Witsview 的价格统计,目前面板主流尺寸包括 32、43、55 及 65 寸。其中 32 寸 2019 年 12 月的价格相比 2018 年 9 月 下降了 44.64%;43 寸下降了 25.27%;55 寸下降了 35.67%;65 寸下降了 33.88%。可见近一年多以来,32 寸面板价格降 幅最大,而 43 寸降幅相对较小。
就成本角度来看,参考 IHS 的数据,LCD 面板的成本中,物料成本占比 70%,而折旧占比 17%,所以物料价格波动对其影 响显著。而 OLED 面板产线的成本中折旧占比较高,达 35%,所以产能利用率更为重要。
以 32 寸面板为例,主要原材料有滤光片、偏光片、玻璃、液晶、化学试剂和驱动 IC。其中偏光片及滤光片的物料成本占比最 高,分别为 26%及 25%。滤光片早些年间价格居高不下,但得益于工艺突破,价格自 2016 年起有明显降幅。2019 年 Q4 的 滤光片的价格相比 2016 年 Q1 下降了 41.51%,是面板降成本的主要推手。
对比面板价格和成本的降价趋势,我们可以看出 2019 年内,面板售价下跌远大于降成本力度。我们在此统计了自 2016 年起 的各尺寸面板售价及现金成本的差额,可见面板价格虽然自 2017 年 6 月起持续下跌。但由于成本亦有降幅,所以产品盈利情 况在 2018 年下半年表现较好,板块景气度短暂回暖。但 2019 年内面板售价下跌幅度远大于降成本力度,各大主流面板除 43 寸外,其他尺寸价格再次击穿现金成本。目前 55 寸面板价格为 99 美元,远低于成本价的 115 美元,其售价成本之差为各尺 寸面板之最。
面板售价及成本的差值,与面板厂商利润表现息息相关。通过整理 2016-2019 年的各大龙头面板厂商利润率表现,可以看出 面板厂商毛利率在 2018 年下半年有所回暖,而 2019 年则逐季下滑。与面板售价及成本的差值变化趋势一致(三星由于业务 构成较复杂,所以未纳入统计)
从净利润角度来看,韩国厂商 LGD 在 2018 年 Q1 便已亏损,2019 年来亏损幅度更是明显扩大,19Q3 单季度亏损高达 3.51 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厂商友达光电、群创光电近期的盈利表现也较为一般。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行业处于低谷期,受益于规 模效应下平均成本降低及低人工成本优势,大陆面板龙头京东方及 TCL 在行业逆风下仍保持一定盈利能力。
2.2 大陆厂商需求预测较为乐观,当下产能利用率更高
面板价格持续下行,厂商利润受到严重侵蚀。作为应对,2019 年下半年以来厂商逐渐调降产能利用率,借以缩减供给量。正 如前文所述,LCD 面板的成本结构中,折旧占比相对不高,所以降低稼动率对其业绩影响相对有限。这是各大面板厂商在市 场行情不佳时普遍选用的防守型策略。具体来看:
(1)中国台湾地区厂商方面,友达光电的 L7B 及 L8B 产能利用率常年不足,其中 L8B 的产能利用率在 19Q4 甚至降至 66%;群 创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好,仅有 Fab8b 利用率低于 90%。
(2)韩国厂商方面,三星的 L8-1 产线的 Phase1 在 Q3 就已全部退出,剩余的 Phase2 每月产能 100K,目前产能利用率为 83%,L8-2 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也于四季度降至 90%以下,只有苏州产线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LGD 的广州产线保持了较高 的产能利用率,而 P7 和 P8 产线产能利用率自 2019 年 Q1 起亦下调至 90%以下。
(3)日本厂商方面,松下 Himeji 1 及夏普 Kameyama 2 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在 2019 年 Q4 分别为 49%和 63%。
(4)大陆面板厂方面,各大厂商亦有所控产,但相比其他公司而言,产能利用率降幅较少,目前普遍的产能利用率在 80-90% 之间,同时在 Q4 均有所回升,其中华星光电 Q4 各线的产能利用率更是率先增至 90%以上。综合来看,日韩台厂商对未来 需求的预测较为保守。而大陆厂商相对乐观,产能利用率更高。
此外,近期市场较为关注疫情对面板行业开工率的影响。我们认为面板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自动化程度较高,且生产流程中 会采用高规格净化间,可极大程度的减少病毒危害。同时由于面板产线节假日无休,所以不受返工问题影响。目前京东方及 华星光电产能利用率已增至八成以上。
2.3 韩厂产能退出+二线扩产下修,大尺寸面板产能增量有限
除调降稼动率外,非龙头面板厂商放缓了扩产的脚步,而毛利净利较差的韩系厂商则再度开启了产能退出计划。
……
我们可以测算出 2020-2021 年面板行业的供给变化。 (由于 2019 年内全球面板厂的产能退出 及扩张均集中在下半年,所以我们测算退出/扩张比例时,选用 2019 年 6 月份的全球产能作为基点)
Case1:(中性预测)
核心假设: (1)LGD 在 2020 年内将 P7 及 P8 厂的 TV 产能全部退出;同时三星将在 2020 年继续推动产能出清, L8-1 及 L8-2 在 2019-2020 年合计退出 290K 产能,并将在 2021 年将 L8 及 L7 的 TV 产能全部退出。 (2)惠科 H4 产线扩至 70K,夏普 10.5 代线于 2021 年投产二期。其他厂商按计划扩产。
那么基于模型可以测算出,2019-2020 年内,LGD 及三星将合计退出 308.92 万平方米/月的产能,相当于 2019 年全球总产能 的 21.58%(其中 LGD 贡献 11.89%;三星贡献 9.69%)。同时考虑到京东方,惠科等公司的产能扩张增加了 240.41 万平方米 /月的产能,综合来看,2020 年底全球总产能将下修 4.78%。
2021 年内,三星及松下将进一步推进产能退出,共计 76.89 万平方米/月的产能,相当于 2019 年全球总产能的 5.37%;同时 考虑到华星光电及夏普等公司的产能扩张增加了 155.02 平方米/月的产能,2021 年底全球总产能将增加 5.46%。综合来看, 2020 年-2021 年,全球面板产能将在 2019 年的基础上增加 0.67%。
Case 2:(乐观预测)
核心假设:LGD 及三星的产能退出将不局限于 TV 面板,LGD 的 P7、P8;以及三星的 L7-2 产线中还有一定大尺寸 IT 面板 产能,这些产能也将在 2021 年间逐渐退出。其他假设和 Case 1 一致。 那么 2020 年全球总产能预测不变,将下修 4.78%;2021 年产能退出之和为 125.85 万平方米/月;2021 年产能增加 155.02 万平方米/月,2021年底全球总产能增加2.04%;综合来看, 2020年-2021年,全球面板产能将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2.75%。
Case3:(保守预测)
核心假设:惠科的 H2 及 H4 在 2021 年分别将产能扩至 150K 及 120K。其他假设和 Case 1 一致。 那么 2020 年全球总产能预测不变,将下修 4.78%;2021 年产能退出之和为 76.89 万平方米/月;2021 年产能增加 206.44 万平方米/月,2021 年底全球总产能增加 9.05%;综合来看, 2020 年-2021 年,全球面板产能将在 2019 年的基础上增加 4.26%。
综上可见,大尺寸面板全球产能的变化的核心变量为:(1)LGD 和三星是否会推动大尺寸 IT 面板退出:目前 LGDP7、P8 以及三星 L7-2 产线中,大尺寸 IT 面板的产能分别为 30K,40K,50K。如相关产能不退,则每条线产能都将大大缩减,规模 效应不佳。同时据产业链调研,三星自去年 Q3 起就已着手将 L7-2 产线中的 IT 订单及高阶 TV 订单转移向三星苏州厂,后续 韩国的 IT 面板产能退出的可能性较大; (2)惠科的产能扩张规划:由于 LCD 产能扩张需提前半年至一年订购设备,但目前 跟踪设备商看不到相关订单,所以惠科短期内加速产能扩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期来看,据产业链调研,惠科的重庆线受 制于技术积累及客户开拓等因素,目前仍专注于南方市场的小尺寸 TV,32 英寸产品占比高达 80%,盈利状况一般。未来或 亦将受制于相关因素。
综上,我们有理由认为前文中 CASE 1的假设较为中性。未来两年间,全球面板产能大概率仅在 2019年的基础上增加 0.67%, 增量有限。
2.4 韩厂转型为既定策略,转产 OLED 后产能将大幅缩减
目前市场对面板板块仍有争议,主要担心韩国厂商的退出决心,如 LCD 面板价格上涨,是否会减慢产能退出步伐。而 我们认为,本轮 LCD 面板涨价和 2017 年的行情有本质区别,当下韩国厂商的 LCD 产能退出是既定策略,不会因为价 格回暖而转移。
韩国厂商之所以要退出 LCD 产能,除价格因素外,更多是因为大尺寸 OLED 面板技术已日渐成熟,三星及 LGD 希望 尽早转产至利润前景更佳的大尺寸 OLED。目前大尺寸 OLED 方案主要有 WOLED, QD OLED,以及印刷 OLED 三 种,而有量产线的目前仅有 WOLED。
据统计 2018 年 OLED TV 出货量为 280 万,2019 年增至 350 万台,同比增长 25%。但占全球出货量比例仅为 1.58%。 产能缺口极大限制了 OLED TV 的放量。得益于自建产能的因素,LG 一家便消耗了全球约 47%的 OLED TV 面板产能。 其他厂商只能高价采购,据产业链调研了解,目前 65 英寸 OLED 面板价格在 800-900 美金左右,而同样尺寸 LCD 面 板价格目前仅为 171 美金。二者之间有相当明显的价差。
同时,市场也有另一种担心,如韩国厂商的大尺寸 OLED 产能释放,是否会再度造成面板产能的供过于求。但我们认 为大可不必担心。据产业链调研,通常情况下 90K 产能的 A-Si LCD 产线需要 15 台曝光机;而同样产能的 OLED 产线 一般需要 42 台曝光机,如推动 LCD 转产 OLED,还需额外采购蒸镀或印刷设备。所以转产之后,OLED 产能至少会缩 减至原有 LCD 产能的三之一。
我们在此整理了韩厂大尺寸 OLED 的产能建设规划。可见 2021-2023 年间,韩厂 OLED 产能扩张仅有 154.70 万平方米 /月,2021 年-2023 年间,韩厂大尺寸 OLED 产能扩张合计仅相当于 2019 年年中全球产能的 10.81%。对全球供需影响 不大。
2.5 参考 DRAM,韩厂退出会显著改善行业竞争格局
同为三星电子的主营业务,存储器和面板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下文中将参考 DRAM 产业的发展历程,研判接下来面板行业 的竞争格局。
存储器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STS统计2019年全球存储器产值达1059.1亿美元,占半导体市场规模的25.89%。 而存储器又主要分为 DRAM,NAND 两大板块以及 NOR 等利基型产品。其中 2019 年 DRAM 市场规模达 623.70 亿美元。
回顾 DRAM 的产业发展史,世纪初全球共有近二十家 DRAM 厂商,市场竞争白热化,TOP4 市占率之和仅有 67%。虽然三 星电子已连续多年雄踞市占率第一的宝座,但紧随其后的还有美光,海力士,英飞凌,NEC,日立,三菱等劲敌。
随后历经十余年发展,不断有厂商在 DRAM 竞赛中掉队: (1)NEC、日立、三菱的 DRAM 部门于 2000 年合并成立尔必达, 后于 2012 年破产被美光收购; (2)英飞凌的 DRAM 部门于 2006 年分拆成立奇梦达,但受技术研发方向失误及 Vista 销量不 及预期的影响,于 2009 年破产。值得一提的是,国内 DRAM 大厂合肥长鑫的技术基础便是来自奇梦达的授权。
时至今日,DRAM 市场已高度集中,2019 年三星占全球 DRAM 市场份额达 46.01%,前三大厂商占比之和近 95%。市占率 的提升使得行业波动不再剧烈。上一轮 DRAM 产业的下行周期在 2010-2013 年,历经四年,期间中国台湾地区茂德退市,尔必达 宣告破产,三星也罕见地调降 CAPEX 至每年 20-30 亿美元左右。而本轮 DRAM 价格自 2018 年初开始下降,至 2019 年下 半年已有回暖趋势。下行周期仅有一年半左右。当下虽有疫情的因素影响,但不改 5G 驱动,AI 赋能的大趋势。未来 DRAM 产业将在较长时间段内维持景气度。
回到大尺寸面板,2019 年 1-10 月份,得益于 10.5 代线快速稼动上量,京东方超越三星成为全球大尺寸面板的龙头厂商。往 后分别为三星、LGD、华星光电、友达、群创等。不过市场集中度依旧不高,TOP4 占比 70.25%。所以面板产业过去数年间 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而伴随着韩系厂商的退出,未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市占率之和有望超过 50%。产业波动性将大幅减弱。
从资本支出角度来看,参考 DSCC 在 2019 年 12 月更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2020 年全球面板行业资本支出预计在 159 亿 美元,其中 LCD 仅有 56 亿美元,同比降低 41%。而 2021 年 LCD 的资本支出则将进一步收敛至 27 亿美元,同比降低 53%。 可见韩国玩家的退出,亦有效放缓了 LCD 面板的后续产能建设。
三、需求端:TV 销量趋于稳定,超高清推动电视机尺寸增大
3.1LCDTV 为大尺寸面板最重要的下游市场
参考 CINNOResearch 的数据统计,2019 年大尺寸 LCD 面板总需求面积达 1.89 亿平方米,其中 LCD TV 的需求达 1.48 亿平 方米,占总市场比例达 78.33%。其他应用还有台式机,笔记本,公共大屏,汽车电子等。所以电视机销量及尺寸对于面板下 游需求至关重要。我们下文中将着重分析。
3.2 基于非典数据看疫情对 TV 产销量影响
据群智咨询统计,2019 年全球 TV 面板总出货量达 2.81 亿片,同比下降 1.06%。事实上,TV 面板出货量自 2015 年以来就 一直稳定在 2.5-3.0 亿台之间。同时从销量地域的结构来看,中国 TV 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时间段 2005-2010 年;而第三世界 国家的销量在 2014 年也趋于稳定。综上我们认为,TV 市场销量已经趋于稳定,难有大的波动,更多是趋于周期性振荡。
当下市场担心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会影响 2020 年的 TV 产销量,那么我们参考 2003 年非典时期的行业数据,可见 2003 年内, 国内 TV 产量及家电销售额数据均和疫情直接相关: 2003 年的非典疫情自 3 月起进入高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全球警告, 而 TV 产量自 5 月有明显环比下滑,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速大幅下滑;2003 年 7 月开始全球非典患者人数不再增长,疫情基本 告一段落,家电销售额自 8 月份开始反弹,电视产量数据自 10 月起有显著增长。
相比 2003 年,当下家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线上销售体系,线上占整体销售比例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短期内疫情对 TV 市场产销量会形成一定冲击,线下销量或有明显下滑,但线上销售比例将大幅提升,所以综合影响相比 2003 年更为有限。我 们认为 TV 市场需求不会消失只会延后,待疫情结束后 TV 产销量有望出现补偿性反弹。
同时 2020 年内有欧洲杯及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就时间段来看,欧洲杯在 6 月 13 日-7 日 13 日,东京奥运会在 7 月 24 日-8 月 9 日。据产业链调研了解,出于对疫情化解的预期,当前 TV 厂正在加大面板备货力度,备战销售旺季。而面板厂商则受 制于上游材料企业开工率不足,所以供不应求态势将持续。不过基于保守原则,我们在模型中将 2020 年全球 TV 销量数据设 为同比下降 2%。
3.3 电视机尺寸增长为需求端核心驱动力
电视机历经多年发展,其主流尺寸持续增大。据 IHS 数据统计,2014 年 Q1,电视机最为主流的尺寸在 32 英寸,占整个电视 机市场的 32%。到了 2019 年 Q3,电视机最主流的尺寸仍为 32 英寸,但占比降至 26%;40-45 英寸、55-58 英寸及 60 英寸 以上分别增至 23%、19%、11%。可见 TV 面板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实则是电视机尺寸的增加。
提及 TV 面板尺寸增大,就不得不讨论视频格式清晰度的提升。2019 年 3 月 1 日工信部《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发布, 强调“4K 先行、兼顾 8K”,提出到 2022 年规模超 4 万亿元目标,强调关键器件、5G 和超高清结合、重点应用,鼓励“淘旧换 新”。
其中与电视相关的有:2020 年,符合高动态范围(HDR)、宽色域、三维声、高帧率、高色深要求的 4K 电视终端销量占电 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40%;2022 年,符合 HDR、宽色域、三维声、高帧率、高色深要求的 4K 电视终端全面普及,8K 电视 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5%。
众所周知,4K屏的分辨率为3840×2160,8K屏的分辨率为7680×4320。但具体到像素点排布,有两大类方案:RGB及RGBW。 RBG 像素方案中,单点由红绿蓝三色构成,以 8K 屏为例,实际像素点数量为 7680x4320x3,即 9553 万颗;而 RGBW 像素 方案中,单点为 RG(红绿)或 BW(蓝白)两色构成。那么 8K 屏的实际像素点数量为 7680x4320x2,即 6636 万颗。可见 不同分辨率及像素点排布方案的屏幕,其像素点总量是不一样的。
对于大尺寸 LCD 面板而言,一般 PPI(单位面积像素点密度)在 100 以内为宜。如采用小面积面板去做超高清屏幕,视觉效 果不佳。同时单位面积的像素点过多,会降低开口率,进而影响亮度。我们在此测算了不同尺寸面板在不同分辨率情况下的PPI,可见如采用 32 寸及 43 寸屏去做 4K 屏,一般仅会采用低像素点密度的 RGBW 方案,而非 RGB 方案的真 4K 屏。
参考 IHS 数据统计,目前 55 英寸几乎全部是 4K 分辨率;而 65 英寸及以上尺寸的电视才有对 8K 分辨率的支持。同时根据 《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2022 年内,4K 电视终端全面普及,8K 电视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5%。那么这就 意味着,如果严格按照规划要求,2022 年 55 英寸及以上尺寸的面板占比接近 100%。
而当下 TV 面板的平均尺寸如何呢?参考群智咨询的数据统计,2014 年 TV 面板平均尺寸在 0.47 平方米,相当于 41.4 英寸屏 幕大小;而 2019 年 TV 面板平均尺寸是 0.58 平方米,相当于 45.9 英寸屏幕大小。2014-2019 年间,TV 面板的平均尺寸复 合增长率在 4.18%。同时由于 2019 年 TV 出货量相比 2014 年也有提升;所以综合来看 2014-2019 年间,TV 面板的总面积 需求复合增长率为 6.37%。
假设未来 2-3 年内 4K 屏、8K 屏加速渗透,逐渐成为主流产品。那么屏幕尺寸增大的节奏会加速,若面积增速提升至 6-8%, 那么 2022 年的 TV 面板平均尺寸增至 0.69-0.73 平方米,中值相当于 50.8 英寸屏幕。
具体到 2020 年需求,我们假设 2020 年 TV 销量同比微降 2%;TV 面板占总需求比例维持不变。那么 2020 年的 TV 面板平 均尺寸为 0.62 平方米,相当于 47.5 英寸屏幕;大尺寸面板总需求将达 19818.54 万平方米/年,同比增长达 4.86%。
四、综合供需情况,面板将迎来长周期的涨价趋势
供给端韩厂产能退出,需求端 TV 尺寸增长加速,面板价格也开始底部反转。参考 AVC 的统计数据,目前各尺寸面板价格相 比 19 年 12 月已有 3-5 美金的涨幅。其中 32 寸价额已经回暖了 9%。
展望接下来的面板价格走势,我们认为面板涨价趋势或将延续至 2021 年,具体来看:
(1)短期内供不应求态势持续:自 6 月起欧洲杯和奥运会将陆续召开,出于对疫情化解的预期,当前 TV 厂正在加大面板备 货力度,备战销售旺季。而面板厂商则受制于上游材料企业开工率不足,供不应求态势将持续,短期内价格还将一路走高。
(2)中期关注韩厂退出节奏:前文中我们提及,2019-2020 年内,LGD 及三星将合计退出 308.92 万平方米/月的产能,相当 于全球总产能的 21.58%。我们认为韩国厂商退出是既定策略,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密切跟踪其产能退出节奏,如符合预期,涨 价趋势还将延续至 2020 年底。
(3)长期看超高清趋势:超高清对于面板尺寸增大有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为这一趋势提供的政策指导。不过 硬件的普及还需软件内容的配套。如超高清内容能加速普及,那么大尺寸面板需求还将超预期。
五、高世代线及新型显示技术并举,面板双雄长期竞争力凸 显
5.1 10.5 代线抢先布局,超高清时代深度受益
目前大尺寸面板中,8 代线是主流方案,产能占比达 61.23%;而 10.5 代占比仅有 7.92%。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 8 代线仅能切割 32 寸,46 寸,60 寸的面板。后来为了经济有效的切割其他尺寸面板,面板厂对 8 代线做 了尺寸上的微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 8.5,8.6,8.6+及 8.7 代线。不过从切割方案来看,55 英寸及以上尺寸的面板,仅有部 分世代可以支持,且生产效率较低。阻碍了大尺寸 TV 的发展。
在大尺寸 TV 的旺盛需求推动下,面板世代也不断突破。2018 年京东方投产了全球首条 10.5 代线,即合肥 B9 厂,设计产能 120K/月。10.5 代线的诞生是划时代意义的,它解决了大尺寸面板的切割难题。为大尺寸 TV 的爆发垫定了基础。从切割方式 来看,一片 10.5 代线面板可以有效切割 18 片 43 寸,8 片 65 寸,6 片 75 寸面板。同时可以更高效地采用混合模式切割,用 一半的面板切割 65 寸,一半的面板切割 75 寸,良率也得到了保障。
目前全球共有 5 条 10.5 代线,其中国内面板双雄京东方及华星光电各有两条 10.5 代线,京东方的产线为合肥 B9 厂(2018 年 Q2 投产,设计产能 120K/月),武汉 B17 厂(2020 年 Q1 投产)。而华星光电的产线则是深圳 T6 及 T7 厂。
其他厂商中,夏普在广州有一条 10.5 代线,但其采用了 Oxide 基底方案,成本较高。一般仅用于 8K 以上分辨率,90-120Khz 刷新率的高端 TV,且主要用来自产 TV。此外,惠科此前规划在郑州投建 90K 的 10.5 代线产能,但具体落地时间未定,也未 看到相关产业链设备订单。所以需长期观测。
整体来看,在 10.5 代线这条路线上,国内面板双雄的步伐较快,且较早卡位。据产业链调研了解,目前 65 英寸面板中京东 方及华星光电的市占率之和高达 80%。同时如按照国家《超高清规划纲要》的要求,22 年将全面普及 4K 以上分辨率,意味 着 55 寸以上面板将占据主要比例,这一趋势下,京东方及华星光电将深度受益。
5.2 大尺寸面板技术革新,中国厂商积极迎战
韩厂主动退出 LCD 产能,极大优化了大尺寸 LCD 面板的竞争格局。国内面板双雄京东方、TCL 将畅享价格弹性。不过 其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迎接大尺寸面板的技术革新,两家公司在 MiniLED 面板及印刷式 OLED 等前沿领域也有诸多投 入,并望在 2020 年收获硕果。
(1)MiniLED 方面,Mini-LED 相比 OLED 使用寿命更长,前期三星、苹果等厂商均采用了 PCB 背板方案的 miniLED,并 推出了 TheWall 等令人惊艳的产品。不过 PCB 背板 Mini-LED 方案有较为明显的缺陷,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PCB 背板的 SMT 工序存在尺寸限制,做大尺寸方案只能拼接背板,降低了良率;PCB 背板比较厚,由于 PCB 背板的散热不佳,所以背 板和偏光片之间要留有距离;PCB 背板方案较贵,PCB 背板方案需要采用 FR4 的 PCB,单价相比玻璃基的 TFT 方案贵很多。
为推动 MiniLED 普及,华星光电及京东方开辟了全新的路线,即玻璃基 MiniLED。该方案的原理是在玻璃上做 IOT 载体, 然后将 LED 灯珠转印至玻璃基板上。为实现突破,厂商需要独立整合全新的玻璃基 MiniLED 供应链,克服转印良率等一系列 工艺问题。相比 PCB 基 Mini-LED,玻璃基 Mini-LED 方案解决了尺寸限制问题,在成本、厚度上也有了突破。
2020 年 CES 展上,TCL 正式推出了采用玻璃基 Mini LED 方案的“MLED 星曜屏”。 这也是全球首个 Mini LED 电视。该产 品拥有超高亮度,在逆光情况下也能出众地成像;对比度方面高达 1,000,000:1,相比传统 LCD 更是高出几个量级。; HDR 及动态背光分区等细节都有不俗表现。
(2)印刷式 OLED:
传统 OLED 生产流程中,在蒸镀发光材料时需要采用 FFM(金属掩膜版),不过金属掩膜版不适用于大尺寸 RGB 三原色的生 产,所以各大厂商均在研发全新的大尺寸 OLED 方案。主要包括 WOLED,QDOLED 和印刷 OLED。
LGD 主推的 WOLED 方案采用白光+滤光膜的方式实现全彩色显示,由于 WOLED 的发光层是纯白的,所以不需蒸镀图案, 规避了掩膜版问题。但缺点在于(1)实现白光需要多层发光材料叠加,所以结构复杂,且材料利用率低。 (2)通过滤光片显 色会遮挡住其他光谱,效率不高,功耗较大。
而三星主推的 QDOLED 则是采用了蓝色 OLED 作为光源,上层放臵一层量子点 QD 薄膜,相应的蓝色像素会直接透过蓝光, 而红色和绿色像素其实是红色和绿色量子点,在接受到蓝光之后,会激发出红光和绿光。由于量子点是无机材料,无法蒸镀, 只能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实现(实验室方案是悬涂方案,但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
回到国内,目前以华星光电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正着力开发印刷 OLED,印刷 OLED 的产品结构和传统 OLED 类似,只是传统 OLED 是用蒸镀方式,通过 FFM(金属掩膜版)将发光有机物蒸镀到发光层。而印刷 OLED 则是采用印刷技术,将水溶性有 机物印刷到发光层。和 WOLED 及 QDOLED 相比,印刷 OLED 的结构更加简单,材料利用率更高。此外,华星光电在 OLED 材料上也有突破,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凸显。
无论是玻璃基 MiniLED 还是印刷 OLED 方案,国内厂商均有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我们强烈看好华星光电及京东方未来在大 尺寸面板领域的竞争力。如前文所述,当前 LCD 面板和 WOLED 面板之间价差过大,玻璃基 MiniLED 及印刷 OLED 的组合 拳可有效填补中端市场的空白。从而为公司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形成对韩系厂商强有力的挑战,进而增厚利润表现。
六、行业评级及估值
前文中我们提及,大尺寸面板行业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集中度较低,所以竞争较为激烈,板块公司业绩有一定周期性。所以需 要综合采用 PE,PB,PS 等方式进行估值。我们在此参考海外面板公司的估值体系,选取 LGD 及友达光电作为对标。之所 以未选取群创光电,是因为该公司曾并购奇美、统宝等同业,使其估值体系波动较大,可比性不强。
综合来看 2002-2010 年间,全球面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龙头厂商的盈利能力较强。市场也给予了 LGD、友达光电较高的估 值水平。PB 在 1.5-2.5 之间,LGD 还曾有过 3.48 倍的 PB 表现。而 PS 则普遍在 1-2 倍之间,友达光电曾有 2.09 倍的 PS 表现。
回到 A 股板块,虽然前期京东方及 TCL 的涨幅较好,但目前 PB 也仅分别为 1.91 倍及 2.45 倍,距离 LGD 曾今的 3.48 倍 PB 还有相当空间。
同时,考虑到未来韩国厂商的大规模产能退出,竞争结构大为优化,产业的周期波动亦将平滑,理应给予一定估值溢价。那 么如何判断估值溢价呢?可以参考存储器龙头的历史估值表现,由于存储器产能大规模出清时点为 2009 年(奇梦达破产)和 2012 年(尔必达破产)。所以我们选择 2012 年为起点,2012 年美光的 PB 仅为 0.76 倍,PS 为 0.74 倍;而行业产能出清后, 2014 年美光的 PB 旋即增至 2.71 倍,PS 增至 2.74 倍。增幅分别为 256.58%和 270.27%。
从市场空间看,在电子上游零部件中,面板的市场空间仅次于半导体。单就 LCD 面板每年销售额就已过千亿美金。而相较半 导体,面板更快实现国产替代,并解决了卡脖子的难题。作为电子产业链的核心板块,面板理应得到重视。
综上我们认为当前 A 股面板板块仍被低估。给予行业“看好”评级。
七、重点公司
京东方 A:
半导体显示龙头,高世代线及 OLED 引领市场:京东方成立于 1993 年,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公司自 2009 年开始 布局新型显示领域,行业竞争力逐年提升。2019 年内,公司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显示器、电视等五大主流应用 领域出货量均保持全球第一。公司目前拥有两条全球先进的 10.5 代线合肥 B9 厂及武汉 B17 厂。目前合肥厂已实现满产,武 汉厂产能爬坡中。OLED 方面,2019 年上半年公司的成都线出货量超千万片,绵阳厂也开始释放产能。未来伴随着公司 OLED 产品切入 A 客户并进一步放量,将为公司贡献新的业绩增长点。
高管密集增持,彰显未来信心。公司管理层出于对面板行业景气度及京东方业务的信心,自 2020 年 1 月起,持续通过竞价交 易增持公司股票,截止 2 月 11 日合计增持 140.41 万股。其中公司董事长陈炎顺增持 30 万股;公司 CFO 孙芸增持 26.55 万 股;公司显示事业群 CEO 高文宝增持 20 万股。
TCL 科技:
剥离传统家电业务,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TCL 科技前期于 2019 年 4 月 15 日正式出表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公司完成从 以家电为主的多元化业务到半导体显示及材料的专业业务转型,此外,本次转型还极大优化了上市公司自身的资本结构,公 司人均净利润由2.85万元提升至7.61万元,集团费用率由16.1%降至13.0%。资本结构稳健,资产负债率由68.4%降至60.3%, 经营现金净流入 76.1 亿元,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技术为基,全面突破新工艺新产品:公司近年来研发力度持续加码,2019 年 Q1-Q3 研发投入 38.9 亿元,提交 PCT 国际 专利申请 1,527 件,量子点公开专利全球第二。得益于此,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玻璃基 mini-LED 产品,通过多分区动态控制, 极大改善了画面对比度和显示清晰度,突破高端 TV 面板市场。同时公司柔性 OLED 屏正式推向市场,在近期发售的小米 10 上全面采用了华星光电的方案。大尺寸 LCD 面板方面,公司 T6 工厂产能快速提升,超高清 T7 项目建设顺利。
产业金融及投资业务发展态势良好,战略协同效应强:公司产业金融及投资业务包括 TCL 金服和 TCL 资本,其中 TCL 金服 聚焦供应链金融;而 TCL 资本则横跨一二级市场,全面布局了 116 个新技术、新材料项目;并以主动股东策略持有中国大陆 及香港地区上市公司 110 多家,总资金规模过 200 亿。
……
获取 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