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理财,宣称保本保息,最后怎么落个血本无归?明明在贷款,怎么一输入个人信息和验证码,钱没贷到反被骗?这样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或并不鲜见。近两日,针对一些涉诈类的仿冒银行、虚假贷款App诈骗,正引起多地监管和警方注意,就在前不久,工信部反诈专班公布了一批涉诈高风险App,你要是遇到了,一定要及时避坑。
金融仿冒App泛滥
“如今,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App)已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给用户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智能体验,然而,App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电信 络诈骗的犯罪工具,各类虚假贷款、理财、仿冒银行等涉诈高风险App已成为电信 络诈骗犯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近日,工信部反诈专班公布了一批涉诈高风险App,多地 警也密集发文提示风险。
根据披露,这些涉诈类App主要包括仿冒银行类、仿冒金融平台类、虚假贷款类三大类,其中,被仿冒的银行类有工商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旗下App; 金融平台类则包括分期乐、哈富、中原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等;更有甚者直接推出一些虚假贷款类App,其中被点名的包括:顺心借贷款、小富贵App贷款、金猪钱包贷款2022版、豆有花App贷款、甜兔借款App安卓官方版、袋鼠钱包App、考拉速借、衣食贷。
例如在外观上,仿冒App一般会在正规App原有名称里加减字、换字或者变换大小写、替换同音字、简繁字体转换等,且仿冒App图标一般更为粗糙。
另外在下载方式上,这一类山寨App往往也与常规App不同,其不能在正规应用商店查询获取,且需要通过链接或识别二维码的方式,下载配置描述文件,并在设置中查看验证才可完成。
此外在宣传页面上,这一类非法理财或虚假贷款类的仿冒App,宣传内容也会较正规App更为夸张,一般会 称门槛低、到账快、周期短、收益率高,甚至宣传保本保息等话术,诱导消费者点击链接,下载虚假App申请贷款或投资。
多地 警提醒,广大市民不要扫描、下载陌生人(包括所谓客服)给的二维码、链接。若有下载需求,可在手机里的“应用商城”进行搜索验证,如果搜索发现并不存在此App,那么就要提高警惕。
缘何屡禁不止
尽管多次通 提醒,但仿冒投资、虚假贷款类App诈骗事件屡屡发生。除了前述公布的涉诈类App外,今年7月,国家 信办反诈中心也发文称,监测发现诈骗分子仿冒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 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
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以“国字头”名义吸引用户,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给一些 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这类山寨App其实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说道,一是App的下载通常绕过应用市场,由用户直接点击链接进行下载,二是推销App的所谓客服,一般潜藏在QQ群、微信群等 交群组,安排线上“托”以迷惑进群用户,从而使其放松警惕,三是在投资前流程异常简便,相比正规金融机构来说,缺乏必要的投资者风险能力测试以及对应的产品说明书、风险等级提示等。
全民合力打击
事实上,针对这一类非法涉诈类仿冒App,监管也在严加打击。
就在今年7月,国家 信办反诈中心已排查打击仿冒App 4.2万个,并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另外,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已涵盖并处置涉诈 址380.4万个、App 51.4万个、跨境电话41.5万个,互联 预警劝阻平台预警超20亿人次。
针对此类让多方“头疼”的仿冒App治理,苏筱芮认为,从监管层面来看,后续可以从监管科技与顶层设计两方面推进。一方面,可以通过监管科技水平的提升加大对商业App的监测,从事前、事中阶段介入App非法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由顶层制度明确协会等组织的工作地位,设立金融消费者有关App的投诉举 渠道,并针对不法机构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将害群之马及时清理出市场。
另从普通用户层面来看,苏筱芮提醒,用户还是应当从正规应用市场下载App,对于缺乏正规金融机构流程的业务保持警惕性,必要时暂缓开户、投资,而是先拨打对应的官方电话,核实下载App的渠道以及期望投资的产品。
金天同样称,作为消费用户,应首先牢记不贪小便宜,不要被中奖、刷单、放款等虚构利益点刺激和诱惑,其次一旦发现可疑App应及时举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