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索尼在1979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Walkman,到现在手机音乐APP盛行,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当今黒胶复兴、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人们对音乐播放软件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除了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歌外,对音质体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大概是这样的原因,最近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私信,希望知道目前主流的 易云音乐,虾米音乐,酷我音乐,QQ音乐和酷我音乐,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到底哪一款的音质会更好。应广大朋友的要求,这次我们就以从正版CD中抓轨的无损音乐,来测试它们之间的效果差别。测试环境见下:
试听耳机:KOSS PRO4S, FidueA83
试听播放器:Sunrise DA-P1 解码耳放一体机
音源:
林忆莲 — 陪着我走(PCM 16/44.1)
张敬轩 — Live in Passion2014(PCM 16 44.1)
Arne Domnerus — Jazz at the Pawnshop(PCM16 44.1)
Eric Kunzel — Round-Up(PCM 16/44.1)
为了能够保证本次测试顺利进行,本次所采用的音乐软件均采用最新版本,并且引入解码耳放一体机,以及大单元开放式头戴耳机,以保证硬件不制约最终效果的表现。那么这五款我们常用的音乐软件,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QQ音乐,各个软件的音量进度条都处在同一个位置的时候,QQ音乐的声音是最大的。细听QQ音乐,会发现QQ音乐把低音、人声和高音都稍微染色提前,和上面提到的声音最大的情况结合,很多朋友其实都会喜欢这种听着很过瘾的效果,尤其是听诸如《陪着你走》这样的人声专辑,HiFi化的人声听着有纤毫毕现的感觉。
然而,这样的调音方式由于声压过大,并且升频处理了某些频段,在五个软件里面它也是最容易让人感到烦躁的软件。往往听上半个小时,笔者就要将耳机摘下来休息一下,不然感觉自己会心烦气躁得不行。
再看看很多人喜欢在上面开车发段子的 易云音乐,首先我们还是能够听到 易云音乐的中低音部分做了一些加强。好处是在场面比较大的音乐中能够听到更加出色的气势感,例如很多朋友称其为《万宝路》的《Round-Up》上,美式交响演奏比较爆棚的气势听着还是很爽快的。
不过细细打量,会发现 易云音乐的声音细节做得一般般,在听一些以人声为主的音乐的时候,感觉会比较温吞,不够鲜明,无法充分感受到歌手的感情。而在交响乐里面,也无法好好欣赏器乐独奏的技巧。可以说 易云的声音还是“听个感觉”,经不起细细的推敲。
和 易云音乐风格类似的是,酷狗音乐的调音风格也是从整体感出发的,不过他们的做法是调整人声的位置,让人声稍微靠前,听起来有种抓耳朵的感觉。这对于不少以人声为主的流行乐的演绎,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对声音的刻画也颇为鲜明,进一步配合人声为主的取向。笔者估计时下流行的ASMR在上面听可能会挺过瘾的。
不过,由于对人声的调整较为侧重,所以高低音的表现就相对萎靡一些,感觉总是有点不够过瘾。尤其是在交响乐或者是电子乐这些需要气势的音乐,酷狗音乐就让人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们再看虾米音乐的情况。在试听虾米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找到QQ音乐和 易云音乐的特点,只可惜这种结合,让虾米音乐的人声比较温吞之余,高低音也显得有些过多,让人感觉不太舒服。顺带一提,虾米音乐软件的响应速度真是足够让人思考人生,操作交互的体验和其他四个软件对比也有明显的落后。看来除了版权之外,虾米音乐的调音和交互还是要再下一点功夫。
最后我们看看酷我音乐,在人声上的做法其实和酷狗音乐类似,也是稍微提前来营造一种抓耳的感觉。但相比酷狗音乐过分刻画人声的表现,酷我音乐在低音的下潜与量感,以及高音的延伸和亮泽上,都保持了应有的色彩。例如在听《Live in Passion 2014》的《诗邮寄》这一曲,以电子乐元素重新编曲的音乐,与张敬轩的歌喉,在酷我音乐的演绎下相得益彰,过瘾之余又不会太重口味。
测试的时候还发现了“HiFi独占模式”。这个模式其实是集成Foobar的WASAPI设备切换,打开这个模式之后,能够感受到人声的位置会靠后一点,和音乐的整体感更加融洽。在这样的基础上,声音的线条感清晰之余也要柔和一些,声底也更加干净。比起过往音乐播放软件所使用的音效是叠加在音乐上的改变,酷我音乐的“HiFi独占模式”,带来的提升是从底层出发,且更加明显改善了听感。植根于FOOBAR的功能,配合无损音乐收听听感更佳。
总体来说,在五个软件里面,酷我音乐的音质表现既很好地突出了风格上的侧重和亮点,又能够保持声音的平衡。整体听感既有鲜明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耐听舒适。听说酷我音乐现在主打“HiFi发烧好音质”,看来还是对得起这个定位,推荐!
五款软件比较完毕,在不进行任何花费的情况下,酷我音乐凭借着音质和音效特色服务稍胜一筹,而且资源丰富度在本次对比的软件中都要领先一些,实际上酷我音乐的HiFi发烧专区确实很对发烧友的胃口。尽管这一次我们探讨免费应用的体验感受,但在付费服务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的当下,最后仍然鼓励大家为音乐买单。唯有听众付诸实践的支持,才能让音乐人有资本有动力,继续为广大听众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