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有点懵。
“中国象棋”和“春运抢票软件”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啊,还能有什么关系?若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所谓“抢票软件”的原理和猫腻。
正值春运,一票难求。很长时间来,“抢票加速助力”流转微信群、泛滥朋友圈,可不少人并没想过或者并不关心“加速”到底有没有用,或者说抢票软件是否真得有用?毕竟,只要能有票回家即便大家交点”智商税“也在所不惜。
但随着央视财经频道等各大媒体的跟进,就在今天,2019年1月28日,中铁总公司对外明确回应:抢票软件的相关机器特征已经被识别并实施限制措施。也就是说,即使用户花钱购买了加速服务,购票的成功率也不会和各个软件显示的一样。
在原理上,“抢票软件”就是利用相对个人用户更高的 速、更快的频率进入12306系统不断的刷新页面“等候”余票或退票出现,从而为用户自动下单。
从流程上,这似乎并非坏事,但直到“加速包”出现。现有抢票神器通常有低速、快速、高速、极速、光速5个等级,并分别对应不同的购买金额和成功率。人们回家的欲望越强烈,购买或拉朋友来助力实现的加速等级也就越高,从而在抢票长龙中排到队伍的最前面。
但是,当大家一哄而上时,原本相对宽敞的道路也就变得异常狭窄,而且还造成了12306官 系统的堵塞与不稳定。
举个例子:有200个人买票,其中100个购买了VIP加速包,只有20张退票,那自然票会优先分配给这100人中的20人。每张VIP高出原价标50元,抢票软件就获得了1000元加速费。而VIP中剩下的80人虽然把自己原来10%的购票成功率提升到了理论上的20%,但终究还是没有买到车票,没有使用抢票软件的100个人则把购票成功率从10%降到了0%。
由此观之,购买VIP加速的人越多,抢票成功率就越低,并趋近于甚至低于不使用抢票软件的10%,抢票软件从中得利,而用户却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即个人最佳选择并非集体最佳选择。
如果大家达成默契,集体抵制黄牛和抢票软件,这样虽然有的人因为 速慢运气差等原因买不到票,但总体而言,分配结果是公平的,购票体验也会因为拥堵减少而更好。但人性是“趋利且自私”的,默契很难达成。
若团体中,有人花钱去购买黄牛的服务或者利用抢票软件提高自己的中签率,那么其他人在预期自身利益可能受损的情况下,也会跟进这个策略。最终,这个群体的策略不但不能获得哪怕一张火车票的福利,甚至其整体利益也会发生损失,要么是黄牛揩油,要么是系统崩溃。
讲到这里,就该说说“象棋比赛”中和棋过多的原因了。这是不少 友常提到的一个问题,觉得象棋比赛中和棋越来越多,已经影响了对弈本身的观赏性。
挂一漏万,笔者曾在悟空问答上面有过详细解答,就此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查看。在这里,仅谈一谈它与今天这个话题的牵连,其实二者的关系是在思维模型上的,即上面提到的“囚徒困境”。只不过,象棋中的“和棋”更像是“囚徒困境”的另一面,即为了追求团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掉个人利益(这里的利益仅指原本应存在的“胜负”)。
众所周知,围棋是没有“和棋”的,因此它属于“零和博弈”,而象棋尽管在传统理论中也同样归为“零和博弈”,但其实并没有将之放到具体赛事中去看,而它多出的“和局”恰恰成了特殊的情况。这里所说的赛事非一对一的个人赛,因为在个人赛中,和棋并没有给二者都带来最大化的好处,有个简单例子就是,通常和棋个人所在的对阵台次不升甚至往下掉。
因此,象棋和棋最多得还是象甲等团体性赛事,在这类比赛中,由于对手相互间本身水平差距并不大,而且临阵对弈实力之外还有诸多偶然因素,也就增加了胜负的不确定性。各团队赛前通常会做战术安排与对手实力考量,以保证团队总得分为目的,选择由谁作为一决雌雄的主攻手,由谁作为“维和”选手,拖住对方实力稍占上风但又难以取胜的棋手。
反过来就是,团队获胜也会在物质与荣誉奖励上反补全队所有棋手,何乐而不为。另外,从个人角度来看,即便没有战前安排,在原本胜负难料的比赛中,每个人都不想输棋拖累全队,但对攻中取胜又会冒极大的风险,如此一来,打一盘和棋便成了“最稳妥的交差”,当然,于观众,则多有失象棋竞技本身应有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解铃还须系铃人”。“鸡肋抢票软件”也好,“消极象棋和棋”也罢,归根结底,还在人心与人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