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计算所 六十载砥砺奋进

资料图

中国航空 讯:相册中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记录了计算所人艰苦创业、激情燃烧的光荣历程。1958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西安计算所在西安创建。中国科学院西北计算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三一研究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三一研究所、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名称经过了多次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计算所人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身的初心,不变的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

(1993年,建所35周年之际, 考虑到11月底天气寒冷举办活动不便,决定将所庆纪念日定为11月8日。)

60年来,我们牢记使命重托, 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计算机研发之路。

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成就,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处于快速发展中。1956年,新中国的领导者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发展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针对我国薄弱的科学技术基础,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几百名学者和近百名苏联专家,制定了《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涵盖了13个方面57项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计算技术的建立”名列第41项。

随即,国家一方面从苏联引进电子计算机,另一方面开始组织筹建国内的专业研究所,走出“仿制、研制、培养专业人才”之路,进而实现自行设计、制造出技术性能较高的电子计算机,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当时,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西北,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经中国科学院党组和陕西省委研究决定,由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与西安交大联合,于1958年7月开始筹建计算机研究所。1958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西安计算技术研究所”在西安交大无线电系宣告成立, 简称“西安计算所”。

1960年, 西安计算所承担了研制国产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4A机”的任务。创业者们搭起帐篷作车间,在宿舍架起床板当作实验台,一边搞建设,一边搞科研。1965年初,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1968年,按照国家的需要,计算所进入航空工业领域,开启了一条从晶体管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到智能化计算机研制的发展道路。

一项项科研成果记载着计算所成长的步伐,一次次创新在中国计算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我国最早的晶体管计算机之一691型计算机、701型计算机,我国最早的小规模集成电路百万次计算机之一735计算机,运算速度处于国内领先PAR95大规模并行计算机。

与此同时,计算所在计算方法和计算课题研究方面也取得骄人成绩: 亚音速有限基本数值解法计算(1970年)、一类交感有限元素法分析(1977年),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7760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制造及管理系统”获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0年来,我们始终矢志不渝, 忠诚履行保军强军首责

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所的专业方向从通用计算技术研究转向以航空机载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主的研制,1986年,计算所正式承担重点型 任务的研制,科研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计算所人铭记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肩负航空 国的使命,不断推进我国机载计算技术的发展。

计算所围绕第三代战机关键技术展开攻关,在硬件研制中相继突破了机载计算机研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 软件研制方面,在高级军用语言编译、在通用核心执行软件、软件工程和其他软件技术等方面突破了关键技术, 显示了计算所攻坚克难的卓越能力。

在型 任务研制的关键时刻,几项关键产品交付遇到难题,计算所挺身而出,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完成了应急动力控制器、燃油测量计算机、环控计算机以及电源控制器等几项紧急任务,保证了型 任务的顺利进行, 被上级领导誉为“救火队”。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了对航空武器工程研制的支持力度,为计算所相关专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所不失时机地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先后完成了上百种计算机型 项目的研制,开发的机载计算机及标准模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研制和生产实力,作为机、弹载计算机发展中心和航空软件开发及测试中心,已得到军方及行业内外的认可。机载弹载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经拓展到航天、航海、兵器、船舶、交通等工业领域。

60年来,我们坚持自主创新, 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保障能力

为适应新一代飞机对“综合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计算所集中优势力量,加强了“航空机、弹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和“航空气动数值模拟实验室”建设。从2000年开始, 计算所开展了对综合核心处理技术的预先研究。面对航空电子技术与国外的代差,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 在计算所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历经三个“五年规划”的漫长探索,突破了数十项综合核心处理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使我国的综合核心处理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系列产品应用于多个飞机型 ,为我国飞机的信息化、智能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载计算机的水平高低与能力优劣直接影响到航空电子系统的性能, 其基础是集成电路。为打破国外在关键军用集成电路上对我国的封锁,计算所自筹资金、成立了航空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室,研制出了系列航空专用集成电路,为型 的研制和批量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AFDX 络——国际先进的大型飞机,均选用的新一代机载 络技术,国际上几家航空电子设备厂商严格控制着AFDX 络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所怀着“一定要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 络产品”的信念, 整合技术资源、集中力量,历经3年时间,“ 络标准制定”“系统架构设计”“ 络交换机”“双余度端系统设计”等多项技术难题先后被一一攻克, 自主设计研制出国内自主产权的机载AFDX交换机、端系统、 络管理软件、配置工具和加载工具等产品。交换机端口数从最初的8个增加到12个、最终达到36个,端系统从单端口到双余度,交换 络规模从几个到几十个,为航电系统的综合建立了先进、稳定、可靠的 络“神经系统”, 为国产飞机提供了全套的机载 络交换机、端系统、 络配套工具解决方案。不仅如此,计算所研发的系列出口型ARINC664交换机,从2012年开始,先后出口30台到欧美发达国家。

为了信息安全、为了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保障,从2002年起,计算所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自筹资金、组建团队,开展操作系统技术研究。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型 立项, 成为我国首个独立立项研制的机载软件。2012年,国产机载操作系统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对比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国产机载操作系统的性能优于国外商用操作系统。经地面试验和试飞验证,我国自主研发的机载操作系统完全满足重点工程需求。2014年7月,国产机载操作系统通过了设计定型审查,确认可完全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自主版权机载操作系统的研制成功,是计算所人给国家交上的又一份满意答卷,它凝结着计算所人对国家的担当、对国防事业的热爱。

2008年,计算所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按照国际A级产品要求开展AFDX交换机的适航工作。2013年初,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委任工程代表对计算所AFDX交换机研发过程进行现场审查,认为该项目的软件/硬件产品及开发过程均达到了DO178B/DO254 A级目标的要求, 技术得到了FAA工程委任代表的认可,标志着计算所具备了自主研发民机A级机载软件和A级机载电子硬件的能力,提升了计算所在国内、国际民机市场中的地位。

60年的发展历程,谱写了我国航空机载计算技术发展的一段精彩华章,60年的创新拼搏,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和挑战使我们变得愈加坚强。展望新时代航空强国的战略愿景,我们信心满怀、斗志昂扬,不断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18年10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