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不仅是学霸,而且每天玩,不熬夜,还能轻松考取名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们喜欢说诗和远方。
六月是每年的升学季,我们来聊聊学习。
1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不仅是学霸,而且每天玩,不熬夜,还能轻松考取名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们喜欢说诗和远方。
不幸的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个孩子”。我们的世界(或者曾经的世界)是:枯燥的课堂,做不完的作业,紧张的考试,还有——惨淡的成绩。
同样的一本书,一门课,为啥学霸就学的快,考的好,我就不行呢?
是不够聪明吗?
很多聪明的同学都是学渣;
是不够努力吗?
很多刻苦的同学也是学渣;
那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动力不足,套路不对。
下面就来讲讲关于学习的心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笔者的个人观点,而是源自严肃的研究成果。
就让别人的智慧铺就你成功的阶梯吧!
2
第一步,是解决动力问题。
学习是苦逼的,不要去听那些“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鬼话,那不过是些毒鸡汤。也因此,学习动力就变得极为重要,有动力,才能支撑你熬过无趣而枯燥的漫长过程。
动力源自于两方面。
第一个是兴趣,这是最好的动力源。
我很喜欢做模型。以前做仿真模型,有时需要做几个月,一天只睡5-6个小时。制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把一个个零部件组装起来,然后打磨、上色。如果这时你站在边上看,我就像个木偶一样呆坐几个小时,手上重复着一些动作。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个无聊甚至痛苦的事情。但对于沉浸其中的人来说,看着模型一点点的成形是愉悦的,并不觉得枯燥,特别是当作品最终完成的那种满足感非常爽。
对学习有兴趣的人,他会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满足感并且不断强化形成正循环。对他们而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因为这样的特质,他们会在思想和能力上不断进步,成为人类 会最顶尖的那部分。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是外在强加的压力。比如说学数学,绝大部分人天生不喜欢(人类用直觉生活了几十万年,现在却要用逻辑思考,你说难不难),看到公式就头痛,就更别提解题了,最多机械的记住几个公式,看到数字往里套,题目稍微变一下就懵。
你也许会说,把数学当爱好,臣妾做不到啊!那我们进入下一选项。
第二个,是需求。
要出国,学习英语的动力特别强。
为啥?你要用啊。
如果开设21点必胜教程(其实就是数学)。
一定会有人愿意学。
因为他想去赌场赢钱。(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决胜21点》)
你的需求,会促使你学习。他通过影响心理欲望来刺激积极性。同时,让学习的结果对你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作用,提供正向的帮助,会强化你的学习动力,也更容易坚持下来。
说完这两个动力源,一定有人会说:我一没兴趣,二没需求,你还有什么办法吗?
阳明先生在500年前就说了,人要立志。
没有志向,自我放弃的人,所有的套路都是对牛弹琴。(注:关于立志的讨论,请参看笔者在甬上阳明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毕竟——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3
解决了动力问题,就要进入第二步:找到好老师。
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要么是有名师指点(比如风清扬教令狐冲独孤九剑),要么就是得到什么秘籍(比如段誉从神仙姐姐那里获得凌波微步的册子),事实也是如此。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见过自己随便练着练着就成了高手的。
请记住,自学不是学习的好办法。对于一个新手,不知道一个学科的脉络和规律,自学就如同瞎子摸象,很难找到正确的路径,即使最终成功,也一定会走很多弯路。
正确的办法是找到好老师:好老师才知道好套路。
但这一点很要命:因为遇到好老师,和买彩票没啥区别。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个好老师,讲课生动,逻辑严密,语言精炼,你喜欢上这门课,用心学,成绩自然就不差(当然,也有因为老师颜值高而喜欢一门课的,道理其实一样);但遇到渣老师,往往这门课就毁了。
没有好老师的后果是,很多课,我们其实是在自学,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好在——我们进入了互联 时代。
络效应让顶级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极大的解决了好老师稀缺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利用口碑去找到好的老师或者教程,然后通过试听试用,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老师或者是学习软件,买线上课程,开始学习。
对于在校的学生,这个办法同样适用,很多原来的线下教育机构都开设了线上课程,这些教育机构的头牌名师的课件可以获得。关键在于你要能搜索到。
遍访名师,找到高人指点,你才能进步的快。
4
第三步,了解学习的方法。
学渣类型千千万,学霸的风格都相似。好的学习方法没有那么多,这对你来说是个好消息。
这里摘录万维钢老师在《得到》APP“精英日课”栏目第二季的一段话:
那到底有什么方法是有效的呢?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有效。
总结来说,有效的方法是这样的 ——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说,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我还特地查了相关的研究,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验,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这些方法并不神奇,也没有用到什么高科技,但它们:确实管用!
5
有一本书叫《异类》,里面讲了一个10000小时定理,意指要成为专家,需要积累10000小时的经验。
这个说法一度很流行,但事实是:这是片面的!
普通强度的10000小时,无效!
比如,你喜欢打篮球,如果没有专业化高强度的训练,就算你打一辈子,也很难成为高手。
刻意练习,才是正确的方法。
学习心法其实是心理学的一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心理学这种所谓主观学科也可以开始使用科学研究的范式。短短几十年的研究就让人类对于认知的理解极大丰富。
这些理解与以往的经验相比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可验证性(你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停的重复试验,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也因此,得出的结论可以成为一般性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学习。
但是,依然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所有的套路之前,需要的还是你有自我的愿景,有志向。
阳明先生说:先立志,而后才有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甬上阳明 ∣良知之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