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一个小视频:客厅里,奶奶摊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念着:“百合花六枝……”爷爷一边听,一边认真地在小本子上写写划划。儿子看了表示不解:“你们孙女明年才上小学,不用提前一年预习吧。”
爷爷扶了扶老花镜,很不高兴地:“我和你妈的脑子能跟你的脑子相比吗?”
儿子不敢再言语,任由两位老人继续研读教材。
评论区的 友们纷纷点赞。
“这样的爷爷奶奶才上心,真的很有心。”
“大 满级了,爷爷奶奶准备练个小 。”
“上哪找这么用心的老两口啊!”
这个视频让我特别有感触。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容易,白天要忙工作,忙挣钱,除非有一方留在家里当全职爸爸或妈妈,否则孩子真的没办法照顾周全。往往这个时候,就需要请双方的老人来帮忙。
而老人帮忙看孩子,其实也是有级别的。
爷爷辈带娃的3个级别
第一级:老人能搞定孩子的吃喝拉撒、饮食起居,让孩子身体健康,少生病。
家中若有这样的老人,年轻人真的会少很多后顾之忧。
第二级:老人不但能搞定孩子的身体建设,还能教孩子做人做事,端正品行。
你家若有这样的老人,就偷着乐吧。
第三级:老人除了搞定物质和精神层面,还能担当学习辅导。
那你估计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视频中的两位老人家,无疑就是第三级,是最硬核的爷爷奶奶。
不管他们曾经是何学历,毕竟几十年没碰过小学课本了,这把年纪去重新学习,再来辅导孙儿辈,其实也是蛮吃力的,但他们竟真的干起来了,精神可嘉。
当然,也有 友建议,爷爷奶奶还是别辅导了,毕竟现在教学理念和方法都不一样了,搞不好会把孙儿辈带到沟里去。
我倒是觉得,爷爷奶奶辅导的意义,并不在于真的给孩子辅导啥,而在于,爷爷奶奶可以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活跃和年轻态,而孙儿辈也能耳濡目染,从爷爷奶奶身上感受到他们学习的热情:爷爷奶奶这么大岁数还在坚持学习,我也可以啊。
但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再厉害的爷爷奶奶,也不能完全取代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可以助功,但绝不能当主力,孩子教育的主场,还得交给孩子的爸爸妈妈来主导。
教育孩子的主场要交给孩子的父母
1、 爸爸妈妈能更好地跟老师沟通,保持同步。
现在老师跟家长的沟通基本都是通过微信或QQ,有的时候,还会通过脉脉等 交软件召开线上的家长会,这些APP,爷爷辈使用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而对爸爸妈妈来说,则很容易操作,更容易做到与老师即时沟通,快速反馈,及时调整。
2、 爸爸妈妈的精力和脑力更强。
培养孩子,教育孩子是一件特别耗费精力和脑力的事,而且现在的学习内容更加多元化,比几十年前复杂多了,爷爷辈年岁已高,精力和脑力都不占优势,对于新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可能还不如孩子,如果非要去辅导孩子,常常会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3、 爸爸妈妈能更好地执行规则。
现在的孩子都很灵精,他们知道爷爷奶奶容易心软,舍不得惩罚他们,所以,若爷爷奶奶来管孩子,孩子是特别不好管的。而作为孩子的爸妈,在孩子眼中更有威信,管理效率会更高。
爷爷辈在孙儿辈成长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
1、 孩子的玩伴。陪孩子玩,爷爷高兴,孙儿也开心,双赢。
2、 孩子的盟军。当孩子被别人欺负,站在孩子身边保护他。当孩子被父母惩罚后,陪在孩子身边安慰他。
3、 孩子的领路人。爷爷辈人生阅历丰富,更有大局观,可以给孙儿辈一些有益的引导。
4、 孩子望向过去的一扇窗。孩子跟爷爷辈相处,能了解很多过去发生的事,了解历史。
爷爷辈在孙儿辈的教育中一定不能做的4件事
1、 越俎代庖。
爷爷辈要明白,自己再能干,也不能真把孙儿当成小 来练,孙儿就是孙儿,不是你的儿女,一定要把孙儿的教育责任和主权交还给孙儿的爸妈,你只能是助攻。
2、 护短溺爱。
有原则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当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爷爷辈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去无原则地维护孩子,更不要说“他还小,长大一点就好了”这样的话,你可以私底下跟孩子的父母沟通,提出自己的意见。年轻人愿意接受当然好,不接受也不要强求。
3、 指责拆台。
若不认同年轻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请主动回避,一定不能当着孩子面去指责孩子的父母不会教育,一定不能拆孩子父母的台。还是那个原则:有话私下说,或干脆不说。
4、 搞分裂。
不要将自己的孙儿辈和自己的子女拉到一个阵营,而去孤立女婿或儿媳。这样的后果很严重。很多家庭的破裂就是缘自于此。
虫儿妈妈说
一项新浪教育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由隔代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比例已经超过了50%。隔代教育在一二级城市尤为突出。上海有50-60%。广州有50%。北京甚至占到了70%。
隔代教育是让无数忙着打拼事业的年轻家长们无奈又焦虑的一件事,但其实,如果家中的老人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以上四点,不越俎代庖,不护短溺爱,不指责拆台,不搞分裂的话,为儿女提供助攻,但不抢夺主场,那么,隔代育儿也能教出不错的孩子。
文中图片均来自 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