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课外读物市场能否让青少年静心阅读

编者按

一位6岁的学龄儿童,课余阅读会阅读哪些书籍?北京市东城区6岁男孩小马的妈妈提供了这样一份书单。书单中,有《牡丹亭》《三国演义》等名著的彩绘本,还有《鲁迅经典童年绘本》《优美的现代诗》等文学启蒙读物,更有《了不起的情绪力》《宝贝人际交往》等性格养成类读物。小马自己喜欢的书则是《一年级的小豆豆》。

北京市朝阳区小学二年级男孩小于的家长也有不少困惑,在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胡小闹日记》中,以胡小闹为首的孩子们,和家长发生分歧的时候,采取的方式不是对话交流,而是集体不回家甚至绝食抗议。“孩子和家长、老师之间发生矛盾,为什么不能好好解决,要用极端的方式刻画呢?”

光明图片

1.国学和英语类图书最易“踩雷”

除了对书本内容、观念的不认可,不少家长,尤其是学龄儿童家长反映,在阅读中,他们感到最大的困惑是“迷茫”。

哪类图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容易“踩雷”?顾明介绍,有两大类图书是“重灾区”。“一类是国学类图书,一类是英语启蒙类图书。”顾明说。

光明图片

2.“亲子阅读”,家长要把好第一道关

“对阅读的正视是好现象,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益终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家长也要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多多学习,作出综合判断。目前的学龄儿童家长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的视野本身就较宽。”姚颖说,“但需要重视的是,早期阅读最好是亲子共读,家长们每天可以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书籍,这样不但能培养阅读习惯,更能促进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

“亲子共读”也是顾明认为最能发现“阅读问题”的方法之一。“阅读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认识世界的过程,不要盲从于所谓‘书单’,不要被‘鸡娃群’中背诵诗歌、英语的案例扰乱心神。‘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些书本中需要更新的理念,需要家长为孩子指出来。”顾明说。

光明图片

3.“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书读透有秘诀

他给学生推荐最多的一本书是《论语》。“《论语》和教材紧密相关,推荐它一方面可以打通课内外;另一方面,《论语》能给孩子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这是思想传承的一本书,它不仅教会学生人生道理,其中的成语、典故、思想穿越千年依旧鲜活。”何郁说。

在阅读中,有哪些需要遵守的原则?何郁提出了四条经验。“首先是根据孩子的年龄、阅历选择图书。其次要贴近教材,教材选择的都是经典名著的片段或单篇,课本要精读;课外可以选择经典名著的全本,全本可以泛读。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是学会阅读的好方法。再次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要有意识地拿笔看书,批画的过程就是浸润的过程。书读完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批注写读后感,写鉴赏的小文章。最后是不要狭隘地看一本书,比如《论语》,不要只读论语,可以读《孔子传》等,了解先贤生平,历史等,从一到多,从一本书到它周边的系统读物,这就把书读透了。”何郁最后说。

《光明日 》( 2021年07月13日14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6月9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