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舞好生态文明指挥棒 奏响绿色发展交响曲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减贫100多万人,贵州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经济增速连续34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贵州从人均经济总量长期挂末的“经济洼地”奋力赶超。

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持续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贵州牢牢掌握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动权制胜权,尽锐出战、务求精准。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贵州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成为新时代贵州的最强音,凝聚了决战决胜的强大力量。

展望明天,为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全面胜利,多彩贵州 从8月3日起推出“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系列 道,敬请关注。

安顺西站,伴随着一阵”滴滴”鸣笛声,一列贵州景区高铁直达旅游专列驶出站台,天南地北的旅客正式开启贵州之旅。

7月12日,贵州开启安顺西至朱砂古镇的景区直达高铁后,这班列车几乎趟趟满员。

铜仁梵净山游客中心,工作人员每日上午循例发布门票限售通知,7月20日起,景区天天“爆满”,“高热”不退。

备受游人青睐的梵净山景区

近年来,贵州旅游持续井喷,2015年开始,年增长40%以上,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9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900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实可感,而这,只是贵州“生态红利”的一部分。

翻开贵州的成绩单:颜值和实力同样抢眼,全省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三,2017年、2018年连续居第一位,其中,绿色经济占比超过40%。201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平均达98.2%。

贵州赤水,满眼皆绿

这一切来之不易。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2%,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修复极为困难。正是这种“不堪一击”,给贵州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 会效益。

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了贵州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科学指南。贵州紧抓富与美这两个关键点,在发展中跳出逻辑怪圈,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闯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发展新路。

探索,立足生态抓生态

上世纪80年代的毕节,是生态恶化的“近义词”,到处开荒种粮,山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陷入了越穷越垦、越穷越垦的怪圈。

在毕节海雀,“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是当地村民生产的真实写照,至1988年,海雀村人均年收入仅33元。换算下来,每天9分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定,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

已故老支书文朝荣当年的心愿,是让海雀人永远吃上饱饭。他想到了种树,“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朴素的话语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987年到1989年,文朝荣在山上过了3个春节。连续3个冬天,全村30多个山坡,1160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漆树松,村民的房前屋后种下1万多株树苗。

1995年,海雀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2018年,海雀村人均年收入将突破万元。如今,大家用“林茂粮丰”“绿水青山”形容海雀。

从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开始,海雀村终于掐断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

海雀,成了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以开发扶贫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的生态文明发展探索。

31年来,试验区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长防工程”、“天保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

毕节成功走出了“越垦越穷”的生态恶化怪圈。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人口从控制数量为主,到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重大跨越”。

石山变青山,贵州人民发挥“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不仅栽出了一片林,更栽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气神。

以陡坡石旮旯地带种植花椒为主的“顶坛模式”、以石山半石山地种植金银花为主的“坪上模式”、以南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种植早熟蔬菜为主的“者楼模式”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为主的“晴隆模式”在贵州遍地开花……这些模式和创造留住贵州的青山绿水,改变了喀斯特地貌地区的贫瘠。

而今,贵州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掀起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进山地林业结构调整,大幅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培育刺梨、油茶、核桃、茶叶、木本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打造生态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促进山区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茶海之心”。陈昌霖 摄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融合并进成为了贵州实现绿色发展的主途径。

创新,“跳出”生态抓生态

2014年3月1日,北京。

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位于中关村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

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开始讨论高端产业、创新领域,并宣告进军大数据“蓝海”。贵州第一次站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

五年后,贵阳“生态数谷”的名片已家喻户晓,这是一次成功的转型。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贵州深谙这一点。

于是,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经济“四型”产业成了贵州必然的选择,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新兴产业首当其冲。

如今,贵州成为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企业集聚地。苹果、华为、京东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在贵州落地生根;货车帮、白山云、易鲸捷、朗玛信息等一批全国级的本土行业标杆企业应运而生。

2014年以来,贵州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5.31%、30.56%。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

而贵州做的文章不止于此。

建立大数据思维,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让数据成为驱动经济 会绿色发展的新引擎,逐步构建出更广泛、更多元、更立体的经济体系才是贵州的“终极目标”。

小小麻花针,长约1厘米、细如铅笔芯,身材“娇小”的它被广泛用于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工程。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麻花针生产过去主要靠人工。如今,每一个工序都上了“云”,每一针的松紧度等数据也实时上线,“工匠标准”被固化到每根麻花针上。

“实施数字转型后,麻花针生产线工作人员从70人减少到20人,月产量则增加了一倍以上。”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跃轩说。

数字化的背后是更高的产能、更低的消耗。

贵州雅光电子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智能制造”升级改造生产线使产量提升了58%,优品率提升了33%;贵州发耳煤业投入3600万元进行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开启了贵州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全新模式……

这些只是贵州大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一个缩影。

2017年,贵州运用大数据开展“千企改造”,对4000多家企业进行了以信息化、数字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实现了一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突围发展;同时,通过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2017行动计划”,打造了一批产业服务平台和融合应用技术标准,推动一批传统产业 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18年,全省“万企融合”大行动共建设102个融合标杆项目、1050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融合企业1625户,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达到36.9,正由融合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加速迈进。数据显示,2018年贵阳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达45.3,撑起贵州绿色经济一片新天地。

在贵州的蓝图里,到2022年,全省超万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将达33%,后发的贵州或以崭新的姿态站在发展的前沿,为中国和世界提供绿色赶超、绿色引领的“贵州方案”和“贵州智慧”。

绿色发展,是一种选择,一种进步,更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摸索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如今,贵州正朝着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开足马力,未来可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7月2日
下一篇 2019年7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