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BETTER
大家好,我是差评君。
截止 26 晚 8 点,我们的六条内容得到了 76 万次的阅读,近 5 万的点赞和 12611 条的用户留言;在微博上,我们虽然只推了一篇文章,但也收到了 7650 次转发,7431 次评论和 19797 次点赞。
内心有点震惊,冷静下来也有点惶恐。真的非常感动,非常感谢我们差评的所有用户,感谢公司里的所有同事,感谢身边的朋友,同事们的朋友,感谢所有合作方,感谢这两天给予帮助和鼓励的所有朋友。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重担。
对于我们来讲这是太过神奇的 72 个小时,真是刺激而迷幻。
之前不久,有一家媒体给我们的邮件采访中有一个问题是:“差评创立至今,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挑战?”,我的回答是:“差评创立至今,未曾遇到特别大的挑战。”
这算毒奶么?
一晚上过去,感受到了身边无尽的暖意和爱心,也终于在睡了 8 小时的一个好觉,起来吃了一包康师傅香辣牛肉面后,内心终于也平静些了。
我想作为现在用户比较多的科技类新媒体,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每次的改版应该都会有不少人来关注。
这次,这么多人批评我们,虽然有恶意醋意,以及无脑的跟风,但今天我们认真地看了几乎所有关于我们的文章,里面同样有很多专业的表达与意见。我们也想前一段时间是不是我们自己的确有些小尾巴小问题?以及我们是不是能够做的更好??
在内容制作上,就像昨天说的一样,我们更多的是以理科生为主的团队,都是 90 后的应届毕业生为主,没有经过任何的传统媒体的专业训练,更多是草莽的感觉,靠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来写作,包括,我们最开始有一个 “都是输入法的锅” 这个梗,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哈哈哈,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校稿这个环节,所以连错别字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惭愧惭愧。。。
嗯,我想透明和就事论事,才是正确的面对争议的方式方法,在此也和大家也说下我们现在内容制作的一个流程吧:
最开始,差不多 2015 年下半年的时候,非常简单,差评刚成立,那时候就差评君一个人,早上 10 点起床到公司,一直在内 外 ,还有 交媒体上,刷新闻,看看今天有没有什么大新闻。有热点的话,就写热点喽,毕竟大家也很好奇发生了什么,差评君的角色就很简单,遍历互联 的所有相关资料,开大概 50 个 页,像在图书馆查档案一样,分类阅读,大概 5 个小时的检索和阅读后,逐渐对这个事情了然于胸,然后也在查阅的过程当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始写作!又是大概五个小时的时间,通过非常通俗易懂,逻辑结构完整,同时添加一些有趣的金句和梗的方式,把内容做出来。做出来之后,基本已经晚上 11 点半了,再用 20 分钟,检查下有没错别字,检查完毕,23:59 发文!
(事实上,早期差评君每次都想提供尽量多的内容,实际写完的时间有时候要到 23:57 分,甚至 23:58 分,最刺激的一次,敲完最后一个字只有 10 秒就 0 点,马上就按了发送键。)
到了 2016 年,我们人稍微多了些,开始可以一天做三条了。再到了 2017 年年末,我们的流程更为完整了,因为打算要做 7 条内容了嘛,我们每天下午会有选题会,一起在这个办公室里吵来吵去,当然也经常插科打诨讲些相关的科技类的笑话。
最后明确头条写什么,往哪个方向立意写;次条分别写什么,是不是应该硬件,软件,游戏, 络趣闻,科普类的内容在每天的推送中平衡些,不要太重样;今日最佳就有意思了,每天内容部的群里面,就是各种搞笑的热图和梗丢来丢去,由于我们做这个行业嘛,比普通群众更早的看到这些有趣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搞了这个今日最佳;其他大新闻的话,就是老节目了,资讯汇总式的栏目,如题名,将其他不是最热的但有价值的资讯,通过一句话评论要点的方式,带给大家。
到了第二天,负责用户反馈调研的同学(依旧是韩老湿,对啊,不然他白天做什么。。)会把截止到中午 12 点的所有阅读数据和用户留言,整理出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分析昨天的内容状况,生成 PDF 后,发至内容群里。有问题,就反思思考,没问题,就看看留言,开心笑笑。
大概这就是我们每天的一个内容生产状态。
其实,作为一个非专业培训过的团队,我们并不懂得太多媒体理论上的东西,但如果非要说的话,作为从业者,那就说一说,我们所理解的新媒体的采编方式是既有线上和线下的。
而对于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发生地,实际上是在线上的,比如某某公司发布融资消息,比如微博上的大爆料,比如朋友圈的论战,很多很多,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讲,案发路口的拍照,就是截屏;街坊邻居,就是普通 民的评论;消息灵通的小卖部老板,就是大 V 或者相关知情人士提供的材料和观点;档案室,自然就是各种 交 络的历史遗迹和搜索引擎啦。
当然,也不全是线上采编啦,新媒体的采编固然也有线下的成分。比如我们参加厂商的发布会,当然要飞过去,然后现场体验和拍照啦,然后再找对方的同事聊聊这次发布会的相关东西;比如我们自己买了 HTC Vive,买了 Switch 这样的 “男孩子收到了都会哭” 的硬件产品,然后在办公室,拆箱,拍照体验,写玩法,这样的事情;比如我们每周的火锅,每周伺候他的过程,应该就是线下的体验和参访了吧。。。
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是我们一系列的卧底类文章,这也是我们最受用户喜欢的文章类型之一。
这类文章,我们会在 上找线索,假装自己是客户,然后和对应的人聊,使用他们的产品,用很 会的方式和他们聊天(套话),最后再成文。
嗯,以上大概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新媒体的采编方式了,当然我们不是专业出身,也比较业余,但把自己想法说出来,我想总无伤大雅。
冲突的根源,这两天差评君也在反思,在和几位传统媒体大咖的深入交流后,我想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答案。
譬如,翻译类的稿件,无论是 上的还是实体书,都要向对方缴纳一定版权费用。
作为一个老行当,媒体圈的规矩,大家都认也都遵守,以个人名誉保证。
嗯,认真想过之后,也和几位大佬认真讨论过后。
差评君决定做一个决定:我们应该通过变得更好,来解决这个问题,赢得用户的尊重。
怎么变得更好呢,我想我们也需要一套这样的规矩,经得起外人监察监督的规矩。如下:
差评将从 6 月 1 日开始,试行这样的内容生产制度。也欢迎 会各界的监督。
之所以下这个决心也很简单,我们希望做更好的自己,也希望这个才诞生没几年的新媒体行业,通过我们这次的事件,诞生些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昨天我提到的有争议的三篇文章 “霍炬案”(一篇,发布日期为 2015/10/5),和 PingWest 涉嫌相似的文章(两篇,发布日期为 2016/12/1 与 2017/4/29)。我们也严格套用以上规则,做下声明。
同时, 上还质疑的关于有与雷锋 相关内容相似的新闻,我们也已经与对方直面做了沟通,对方的大度,让人钦佩!
嗯,我想昨天的六条是过去,今天的六条是未来。
非常欢迎大家监督我们,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响应。
邮箱:x@chaping.tech
电话:0571-8869 7193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