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链接了解详情
1、前微软、Facebook资深工程师回国创业,为什么瞄准了快消领域?2、一家技术公司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做仓配,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3、80%的统仓统配都做错了,为什么?
随着互联 对各行各业渗透速度的加快,传统快消流通渠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尤其是2013年快消品B2B发展以来,重构快消品流通层级,实现商品通路的数字化已成为摆在众多行业参与者面前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以京东新通路、易久批为代表的自营B2B平台通过压缩渠道层级向上连接品牌商,向下直供传统食杂小店;另一方面,以阿里零售通、惠下单为代表的平台类企业则打着赋能供应链、服务品牌商的口 试图将快消品整个交易流程数字化。内外夹击之下,作为线下主要流通渠道的传统经销商却爆发出了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感:经销商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当然,在渠道数字化的进程中,也有人与新通路、零售通等巨头的方式相左,他们通过提供信息化的软件系统,输出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系统,让区域型传统经销商得以完成自身的进化与蜕变,舟谱数据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1
快消品行业的机遇
中国地域博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品牌商不得不依靠人海战术来实现商品的深度分销,典型如康师傅、今麦郎等。但是随着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渗透的加快,传统分销体系中信息不透明、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而这对于成立于2015年底的舟谱而言则代表着一种机遇。
“做技术的人一般有两个信仰: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技术;一切决策优化都离不开数据”。舟谱数据联合创始人、CMO邹文标 告诉新经销,快消品行业7万亿的零售市场中,传统经销商依旧是商品从厂家流向消费者的主要渠道,但是在经销商的日常运营过程中,技术投入占比却极低,年销售额8千万-1亿的经销商中很多经销商技术投入占比甚至不到营业额的万分之一。
信息技术渗透较低的现状导致行业内数据的缺乏,尤其对于中下游的经销商来说,各项数据的不充分直接造成了其经营效率低下。这也表示整个快消品行业的效率和流程有着巨大的改善空间。
2015年底,在微软和Facebook任职多年的苗江波回国创建了舟谱数据,后拥有丰富营销经验的邹文标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此外,与他们一起创业的还有来自谷歌一直专注于AI领域的资深工程师慕巍。
在瞄准了行业的机会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进入到这个行业问题又摆在了这支初创团队面前。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传统线下经营的生意模式已经在各个零售行业经营者心中根深蒂固,对于小而散的经销商和食杂门店来说更是如此,而要想完成对其数字化改造,首先就要实现整个交易流程数字化。
此时摆在舟谱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建B2B,重新做交易,将商流数字化;要么帮助传统经销商将交易放到线上,实现交易流程的数字化还原,而舟谱选择了后者。
在邹文标看来,自建平台做B2B的难度要比B2C大得多。B2B的订单大部分还是由区域内线下的业务员来促成,并不能像B2C一样为商家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平台如果不能创造交易就没有价值;另外,由于快消品的区域化特征,每个单一的市场还需要自建不同品类的供应链系统来匹配区域市场,在供应链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这条路很难走下去。
而舟谱做的则是在不影响经销商原有经营状态的前提下为其提供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工具,将传统的经销生意搬到线上,完成整个交易流程的数字化。
2
“有底气,敢折腾”
快消品行业是一门讲求效率的行业,无论是仓配效率、资金效率还是订单效率皆是如此。在业绩增长乏力、各项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优化自身内部运营效率对于经销商群体就显得至关重要。
“效率来自于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流通,各个环节流程之间流通速度的快慢则决定了运营效率的高低。对于经销商日常经营管理来说,订单采集分析、商品分拣、配送线路优化、财务决策等需要一整套全链条打通的系统,而这是目前很多非技术基因的统仓统配平台无法做到的,要么只能做其中的一个环节,要么做了全部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的贯穿也不是特别顺畅,多环节系统的不贯穿是影响效率的死结”,邹文标说。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台订单交易系统与后端仓配信息系统的不贯通,用户下单时无法显示实时库存,到订单分拣时才发现缺货、少货等情况,仓配人员不得不通过调拨、换货等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既增加了后端仓配人员的时间成本,又影响了用户的下单采购体验。
“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统仓统配是个技术活”,邹文标对新经销表示,没有技术的统仓统配很容易进入到复杂度陷阱,5000平米的仓库满足3-5个客户的需求是没问题的,但是当客户增加上10个的时候,用几万平米的仓库,效率、成本不一定最优,即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高,效率反而越低。
舟谱自主研发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
而舟谱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已经将订单交易系统(舟谱云商)、全流程业务管理系统(舟谱云管家)、仓配系统(舟谱云仓)等全链条打通,真正实现了全链条交易系统的自动无缝对接。技术上的不断打磨也使舟谱的全套系统日趋完善,进而使其有能力帮助经销商实现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
深厚的技术积累帮助舟谱实现了整个供应链流程和业务逻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而强大的执行力则保证了舟谱各项方针策略的快速落地。据介绍,舟谱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宋伟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总裁余磊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物流总监肖江军在顺丰担任高管多年,曾服役于某边防部队。虽处岗位不同,但是他们却都有相似的从军或军校经历,这也成为了舟谱在面对不同的业务需求时,后端落地执行的强有力的保障。
邹文标将其形容为“有底气,敢折腾”。 因为对于大部分系统服务商来说,软件的更新周期都比较长,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也相对较高;即使软件做好了,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即使发现业务逻辑有问题,一般的软件公司也不会轻易进行系统的迭代。
“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经销商有什么新想法新思路,我们可以马上做出软件上的调整,我们不怕经销商在业务上做尝试,因为我们可以用技术覆盖不断增长的业务复杂度。去年我们的软件并不十分完善,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与迭代,今年我们的软件比很多友商要强,这就是我们的底气”,邹文标说。
举例来说,舟谱在今年3月实现了云仓内部的全无纸化作业,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而背后却是整个供应链条的重大突破。
传统的业务逻辑是订单系统截单以后,所有的订单信息集中打印。一旦订单变多以后,打印拣货单、出库单等各项单据即耗时又耗费人力成本,而且拣货员、配送司机等全部都被卡在订单打印这个环节。
实行无纸化办公以后,所有订单能够实时推送到拣货员的PDA上,减少了时间浪费。更重要的是,无纸化办公将订单信息、商品信息等都放到了线上,可以做到后端运营策略的及时调整,真正实现了实时调度。比如两个商品差异较小的订单,传统的捡货方式只能按照订单顺序逐个订单捡货,这就意味着拣货员要重复两次相同的捡货路径,而无纸化办公以后却可以通过订单商品的归集使拣货员只捡一次货就将两张订单的商品捡完。
3
自建仓配体系打磨、验证系统
如果说技术和执行力是保证系统逻辑正确的前提,而不断打磨和验证则是保证系统趋于完善的关键,舟谱验证软件的方式则是自建完整的云仓及配送体系。
截止目前,舟谱数据已在江苏赣榆、海州、徐州、盐城四地率先建立了全自营的仓配体系—舟谱云仓,仓储面积数万平方米。通过在区域内建立落地可执行仓配系统,以智能物流系统为支撑,舟谱将原来经销商小而散的仓配方式转化为集中仓配,为经销商提供一站式可托管的服务。
作为一家技术公司,舟谱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做统仓统配呢?
邹文标告诉新经销:“坑必须要自己踩,不能让别人来给我们买单。如果不自己做仓配,不深入到基础的仓配中就无法理解各个商品品类、不同场景之间的差异性,系统就无法做好。我们目前建立的四个仓库,每个仓库所分布的城市形态都不一样。市区拆零多,乡镇整单比例高;不同仓库所涵盖的产品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门店产品价格不一样,账期不一样,即使相同的产品保质期不同价格也会出现差异,部分品类商品还会涉及到退瓶、退盖等问题。作业形态的灵活性、产品的复杂性、交付的多样性等都对后台软件的开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自建仓配的目的就是要认知到不同产品和场景的差异性,进而不断地打磨产品。同时也为经销商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培训基地,不仅提供工具给经销商,还教会经销商如何能够实现效率的最优化”。
在软件开发层面,舟谱能够根据经销商打开的不同模块的频次发现不同经销商关注的不同业务流程之间的差异,有的经销商更关注业务员的外勤、有的经销商则关注门店的交易额、还有的门店则关注财务账款,舟谱会针对不同的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
反映到经销商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则是通过舟谱云管家后台,经销商能够很明确的知道各个门店的进货量、单店进货的品项、业务员每天的拜访门店数量、商品库存情况等。比如有的经销商比较关注商品的效期,舟谱会在商品临期前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就会在系统内部发出提醒,方便经销商提前进行商品的促销。
在后端供应链层面,舟谱研发的智能排单系统能够根据分拣员的位置、对货架的熟悉程度、操作习惯及人货订单线路的匹配等多种因素实现订单信息的智能派单。实践表明,通过这套系统,在商品同等方量情况下,分拣员在仓内的步数从20000步直接降到了15000步,捡货效率得到了极大优化。
在订单的复核环节,舟谱建立了一整套智能复核系统,能够针对人、货匹配分析的数据实现订单的智能动态抽检,进而在不增加差错率的情况下将复核人员的数量从原来的7人降低到3人。而未来在同等方量情况下,随着系统的不断优化迭代,复核人员数量能够实现最高不超过2人。
随着合作经销商数量的增多,沉淀在舟谱服务器的交易数据也就越来越多。由于舟谱本身只是作为服务商介入到原有的交易渠道中来,相对于B2B平台来说这些数据也更加客观和真实。在未来,这些数据也就为舟谱开展与品牌商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当谈及传统经销商的未来,经销商群体是否会被B2B平台所取代时,邹文标告诉新经销,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对零售门店的服务职能永远需要存在,这就对经销商专业能力及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销商不会消失,但是专业能力不强的经销商则极有可能被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剥离非核心职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终端服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