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重金买“觉”,万亿市场是蓝海还是“骗局”?

昨夜,你失眠了吗?

「正文」

最近微博上有一个话题被炒的尤其火热,叫做“失眠签到”。

简单来说就是有失眠困扰的人会在凌晨睡不着时,到这个话题下面发微博签到,虽然整个活动看似“孤独”无聊,但背后却聚集着一个庞大的群体。

有多大呢?在截稿前,该话题仅讨论次数累计就有92.6万次,阅读总计10.2亿次,可见受睡眠问题困扰的人数之多。

悠悠还特意观察了下签到人群的留言,发现每个人的失眠原因不尽相同,有人是纯粹的生理障碍,有人是忧虑过度,还有人则是“ 复性熬夜”。但不论哪一种,都是每一个正处于失眠状态下的人的真实状态。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不仅失眠人数与日俱增,连“患者”群体都越来越集中。

据《2018中国互联 民睡眠白皮书》显示:

失眠重度患者超六成为90后,年龄均在25-29岁,并且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尤其是在北京的年轻人,睡得最少,平均时长不到7小时。

▲图源:《2018中国互联 民睡眠白皮书》

有人说,人的一生,应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眠。

这是因为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不仅会让人变丑,还会影响人的健康与智商发育,难道失眠患者们只能任其“恶化”下去?

为解决这一障碍,许多人把目光放到了药品以及助眠设备上,并通过线上平台购买商品。

据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1-8月,90后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增幅为118%,人数占总消费人数比例62%,超过了其他年龄群体的总和。

有市场的地方就难免有失序的时候,尤其是在保健品这块。有不少失眠患者会在没有医师指南的情况下通过食用“褪黑素”来助眠,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长期大剂量服用褪黑素,会造成低体温、释放过多泌乳激素导致不孕。

即使道理如此,但重金买“觉”的人依然如缕不绝。

01:失眠者的困扰

睡个完整的好觉,对于常常失眠的3亿中国人来说实属不易,在纪录片《追眠记》中,便可略知一二。

  • 睡不醒
  • 片中,失眠的人群被细腻的编剧分为了三大类,第一类是遍布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

    学生翟曼婷是来自河南省的高考生,她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要赶往教室,晚上12点还要挑灯夜战,一天学习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他们的失眠,大多源自学业的压力。

    ▲图源:《追眠记》

  • 睡不好
  • 第二类是漂泊在职场中的打工者们,他是IT创业青年张成,为理想事业熬下一个个寂寞的夜;

    他是呼吸内科的主治医生,为每天要面对的100多个病人出谋划策;

    他是一年四季都在翻山越岭的火车司机,为养家糊口日夜兼程;

    她还是一边要照顾孩子,一边要承担工作压力的年轻妈妈们。这群人的失眠,说到底源于求而不得的生活。

    ▲图源:《追眠记》

  • 睡不着
  • 最后这一类,是失眠的常见人群——老年人。

    凌晨三点失眠,一宿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这是78岁郑秀花的日常。她的失眠原因和大多数老者相似:思念孩子、害怕生病、担忧性命。

    ▲图源:《追眠记》

    睡不醒、睡不好、睡不着,上至青年,下至老年,失眠因素似乎从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散。但正因如此,才激活了全球上万亿市场的睡眠经济。

    02:万亿级的睡眠市场

    据悉,全球睡眠经济的商业规模已达到万亿以上,预计到2020年仅中国就有4000亿的市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睡眠产业市场容量将达到1万亿。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容量,是因为每个有睡眠需求的人对产品的需求又各不相同。

    从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的线上商品销量排行榜中就可以看出:

    小到耳塞、眼罩、智能手环;大到香薰、夜灯;

    外用至枕头、足贴,内服至保健食品、褪黑素。从里到外,消费者都摸索了遍,只为从助眠商品中找到能让自己睡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图源:亿欧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在嗅到睡眠经济崛起的气味后,一批批创业者和巨头们也如洪水猛兽般“杀”了进来。

  • 助眠APP
  • 除了上面提到的小件商品外,睡眠市场还孕育出了不少细分市场,其中就包含这几年突然火起来的助眠APP。

    以下载量上千万的蜗牛睡眠、潮汐和小睡眠为例,白领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人群。

    三者的功能大致相似,都是通过释放出某种声音帮助听众进入睡眠状态,这些声音包含催眠曲、自然声音、计时器等内容。

    紧接着,是通过软件,记录使用者的睡眠状态,譬如梦话、呼噜声等,再进而分析使用者的睡眠质量并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睡眠情况。

    至于如何盈利,三种软件略微不同。潮汐和小睡眠都以增值服务、会员定制服务为主,蜗牛睡眠则在此基础上还增设了蜗牛商城与数据整合服务,以此扩大盈利面。

  • 智能睡眠产品
  • 早在2013年时,能记录使用者睡眠图谱的智能手环就已经风靡起来。发展至今,专注智能睡眠的产品更是数不胜数。

    在国际上,三星、苹果纷纷布局,分别在2015年与2017年上架了睡眠追踪器 SleepSense与Beddit睡眠监测器,力图抢占国际睡眠市场;

    而在国内,先于三星与苹果的SleepPace享睡在2011年就已涉足该领域,并靠一系列智能设备在市场上打响了名声。

    ▲图源:SleepPace享睡 官

    在2014年之后,SleepPace享睡的发展更是大受资本欢迎,获得了各界头部玩家的扶持。

    ▲SleepPace享睡融资情况 图源:企查查

    Sleepace享睡创始人黄锦锋在一次调研中也直言:

    “过去几年间,中国人对睡眠产品的购买热情显著提升——2015年前后,失眠人群愿意为睡眠产品买单的承受金额大约是几十元,而到了2018年,这一金额跃升到将近2000元。”可见助眠经济的火爆程度。

  • 助眠类药物、食品相结合
  • 由于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睡眠质量影响,且借助床上用品与助眠商品效果又不佳,所以更愿意选择助眠类药物。

    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天猫国际发布的《2018跨境消费新常态年轻人群洞察 告》显示,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11月,褪黑素助眠软糖成为天猫国际90/95后最喜欢的软糖型保健品。

    此外,不少食品饮料巨头也跟风,推出了有安神助眠的饮料。

    奥利地goodnight(俗称“晚安水”)就于2005年推出了一款助眠饮料,该款饮料溶入纯天然草本精华,打着健康、安全的助眠口 在2017年冲进了国内市场;

    再则是日本可口可乐,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一种功能性饮品——Glaceau Sleep Water,饮料中含有200mg的L-茶氨酸成分。

    据介绍,这些成分,有睡前放松、起床后缓解疲劳和困倦感的功效。

    而在国内市场,旺旺、蒙牛、君乐宝也加入其中。

    并于去年分别推出了“旺旺梦梦水”、蒙牛“晚上好”与“睡前一小时”饮品,欲瓜分睡眠市场的万亿大蛋糕。

    03: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失眠人群带动睡眠经济迅猛发展,风口之下有人深挖消费者需求潜心研发产品,就有人为赚快钱,尝试各种尚未成熟的项目,甚至不惜在灰色地带游走一番。

    2017年年中,在北京、上海、四川等多地出现了一种名为“共享睡眠舱”的新事物。

    这种共享式的睡眠舱由传统酒店“变种”而来,但无需押金、没有额外计费还不用登记身份证,用手机扫码一下即可入住,最低6元/半小时。

    靠着简单的操作模式与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这个新产物所蕴藏的运营隐患。

    一方面在当时,其实多数共享睡眠舱的卫生并未达标。

    虽然商家会在使用者离开后进行紫外线消毒,并会定期除螨、清晰床垫,但如此简易的处理方式,并不能保证共享睡眠舱的卫生绝对干净。

    何况,有不少心急的商家在还没拿到“从事宾馆业态的从业资格证”的情况下,就将睡眠舱商业化,其公共设施的卫生问题更是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由于共享睡眠舱是一个十分密闭的空间,而内部又配置了USB接口、充电口、免费WIFI等电子设备,加上睡眠舱的制作材料属于可燃材质,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还没等共享睡眠舱遍地开花,就被多地的监管部门紧急叫停。

    未火先夭折,只是睡眠经济下众多案例的“反面教材”之一,就像文首提到的过度食用褪黑素的弊端也是市场乱象的产物。

    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失眠者愿意铤而走险,以身试药。毕竟,如果真能在混沌的市场中花钱买到“觉”睡,也不失为一妙计。

    04:结语

    如今,整个睡眠市场正经历一场行业小爆发,智能家居企业、助眠软件甚至医药公司都在努力尝试,而失眠者如果能找到解决睡眠障碍的某个产品,相信不会随意更改选择。

    因此,在这个产品忠诚度极高而增长速度又有限的目标群体中,究竟谁能率先攻下一城,拿下助眠战场的“首胜”?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