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聊了聊那个把VR摄像头送进太空的“宇航员”Ryan Holmes,其实那天,我们还捕获了另一个同样对太空感兴趣的VR人——宇宙生存沙盒游戏《Adr1ft》的创造者,Adam Orth。
有趣的是,他们同样搞VR,同为太空题材,面对同一个问题,却给出了相差甚远的回答。这相爱相杀的cp感使我们暗暗猜测,他俩是不是一对宇宙兄弟,只不过后来分道扬镳,一个研究摄像头,一个做起了游戏,但同时误入对方最擅长的领域,正伺机等待出招?为此,《不存在日 》为两人安排了一场不存在的较量。
当两个既搞VR又喜欢宇宙的家伙凑到一起,他们是会针锋相对,还是会擦出(爱的)火花?
2015年,就在Holmes在Kickstarter上发动众筹,全力将VR摄像头发射升空时,Orth的310游戏公司横空出世,推出一款宇宙生存沙盒游戏《Adr1ft》,生动逼真地模拟了失重环境下的太空图景,一经上架便大获好评。两家同样来自加州的创业公司,像古代的观星家一样,争相恐后地锁定天空,不是通过望远镜,而是用VR目镜。在这场较量中,他们能否一起通过VR技术的虫洞,把我们传送进群星之中?抑或,他们会在不同的道路上相去渐远,开启VR在宇宙探索上的不同视界?
为此,我们为两人安排了一场虚拟pk,谁能在这场《太空VR大战》中成为赢家呢?
宇航员福尔摩斯 VS 游戏人奥斯先生
(以下简称“H”和“O”)
一、必杀技
H:暗淡蓝点
暗淡蓝点是一种魔法攻击,能够造成心理震荡和思维转变——“我们的目的是让人们体验‘总观效应’:当你从太空遥望地球,看到它变成一个暗淡的蓝白色小球,你会想抓住一个政客的后颈,把他从250000英里以下拽出地球,说:‘(别搞鸡毛蒜皮的阴谋了)看那儿,你这王八蛋。’宇宙就是这样,它宏大到仅仅是身临其中,就足以颠覆你思考问题的方式。”
O: 眩晕屏蔽
Orth的拿手好戏则是物理攻击“眩晕屏蔽”。宇航员在进入太空后,除了心理变化,还会产生失去方向感、眩晕等一系列生理感官障碍,而《Adr1ft》则先一步模拟出这种氛围,使我们能够尽早适应失重环境。“作为游戏人,我认为总观效应更像是你进入虚拟世界那种真实感,以及摘下头盔后对现实的怀疑。在我们的游戏中,玩家可能会感到眩晕甚至呕吐,但游戏本身绝非暴力向的。第一人称视角的挣扎和旋转,是一种对于人生状态的隐喻。”
二、盟友
H:Edgar Mitchell——第六个登上月球的人
Space VR的团队善于为太空领域的技术问题提供创意解决方案,参与过诸如帮ISS安置wifi,设计拍摄木星内部照片的任务,或者为宇航员设计新型维生设备等项目。他们甚至还请来Edgar Mitchell,这位前NASA宇航员,阿波罗14 任务中的登月者,担任VR项目的指导顾问。
右边那位就是Edgar Mitchell
O:Omar Aziz——《使命召唤》前工程师
310公司的联合创始人Aziz是《使命召唤》前工程师,因为Orth原本是音乐人和游戏测评师,因此Aziz在专业游戏开发领域给与了他们莫大的帮助。除此之外,310其他成员也都是来自游戏行业的精英,参与过《荣誉勋章2010》等众多经典游戏的开发。
游戏《使命召唤》
三、技能分析
1. 交互性
H:弱
“游戏和故事虽然好,但那不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在Space VR传来的视频中,你无需任何操作,只需跟随镜头进入太空,欣赏缓缓转动的地球和国际空间站,然后被唤起强烈的心理情感和沉浸式体验。画面平静舒缓,基本无交互体验。也就是说,一旦进入Space VR的画面,你全身上下就只剩下一双眼睛,漂浮于无尽深空。
全身上下只剩下一双眼睛,漂浮于无尽深空
O: 强
“We believe in video games(游戏是我们的信仰).”
在《Adr1ft》里,你必须扮演一个孤独的宇航员,在破损的空间站残骸里尽力求生,完成寻找装备、使用工具、修复船舱等任务。你需要尽力划动双手,保持失重下不听使唤的身体;随着氧气耗尽,你在宇航服面罩里的呼吸声会越来越急促,而视角的转动则可能引起一些生理反应,例如眩晕和反胃。
《Adr1ft》游戏画面
2. 娱乐性
H:太空科教
“如果太空让你感到无聊,那地球上就没有什么是有趣的了!”
Space VR的目标,是用VR摄像头做出一部BBC那样震撼、高质量的太空纪录片:“我们希望当你精疲力尽地回到家里,戴上头显傲游一会儿宇宙,然后发现当站在宇宙尺度上想问题,很多烦心事就迎刃而解了。”虽然短期内可玩性稍差,而且不打算加入游戏元素,但Space VR将不断开发太空新领域。下一步,他们希望在2017年后将VR镜头送上月球、小行星和火星轨道,并开发价格低廉、私人可控的摄像卫星。长远来看,我们将能花钱买下自己的卫星,操作它去游览太阳系——这听起来就像一部由你自己导演的太空纪录片,尽管趣味稍逊,但足够诱人。
BBC纪录片《Planet Earth》,也是Space VR的目标
O:太空科幻
“作为游戏人,我怎么会允许玩家对它感到无聊?”
作为一款游戏,《Adr1ft》在娱乐大脑方面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很明显,我们的游戏是科幻向的,虽然能够真实模拟太空环境,但那的确是一种《2001:太空漫游》和《星际穿越》式的幻想。”就算没有刺激的求生任务,光是飞船中那颗巨大的樱花树和爬满船舱的碧绿藤蔓,以及作为配乐惊艳登场的德彪西钢琴曲,就足够让人享受。而且,游戏的好处是,它永远只会更有趣——Orth透露,他们的第二款游戏绝不会止步于的简单的太空模拟游戏。
《Adr1ft》船舱里的绿色植物
3. 真实性
H:实景永远更好
“VR用户追求的是什么?就是真实。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去巴黎旅游,为啥不坐在家里看一段巴黎VR视频?真实和虚拟总是有区别,在真实环境里,你总会看到更多的细节。”
O:专注优质CG三十年
“(就算不是实拍),游戏的画面也必须有非常高的体验和质量,这方面我们骗不了玩家,艺术团队必须参与其中。”
4. 价格(不含VR设备)
H:一年30美元。
O:在游戏平台Steam上售价68人民币。
5. 平台
H:全平台,所有VR设备(计划中)。
O:Windows PC,Oculus Rift,HTC’s Vive(已实现); PS4,Xbox One(计划中)。
6. 用户反馈
H:产品尚未问世,但已于Kickstarter上完成第一轮众筹,且呼声很高。“Richard Garriott,那个自己花钱去了ISS的宇航员,也参与了我们的项目。他在看完拍摄样片后,特别高兴我们能把它做出来。”
O:Orculus上游戏下载量第一,Steam平台上获得众多好评。“我们有一个玩家在ISS待过一个月(难道也是上面的Richard?),他摘下头盔之后,表示这和在太空的感觉一模一样。对此,我们真的很自豪。”
四、核心驱动力
H: 360°全景太空
Holmes透露,那部叫《Planet Earth》的纪录片曾给予他很大触动,促使他将目光投向宇宙探索。Space VR意在通过自主研发的Overview One摄像头拍摄真实的地球画面。这些视频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交互体验,只是像纪录片那样,用平铺直叙的镜头语言静静呈现宇宙之美。在他们的产品里,主角不是你自己,而是大到足以吞噬个人情感、思想和意识的空间本身。
O:求生意志
《Adr1ft》游戏从一开始就是关于个人挣扎的故事。Orth坦言这与他当初在微软公司的离职风波有关:“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醒来,却发现我的生活全毁了。”这种在低谷里自我救赎的经历,最终成为游戏里那个挣扎求生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叙述个人与不可抗力的斡旋。一旦身处其中,你必须与它发生互动。你必须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思考自己如何在这个无情空间里生存下去。
五、未来影响力
H:★★★★★
“只有VR才能模拟最真实的太空。”
Space VR与宇航员的合作由来已久。除了拥有一位真正的“月球漫步者”,和一群来自宇航局的员工,他们也在积极与官方或私人航空公司达成合作。此前,他们与Space X有过一次合作,而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最近也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专门寻求VR公司,开发模拟太空环境用于宇航员训练或深空探索的产品。 将来,VR镜头,尤其是一个能够承受各项升空测试的VR镜头,将越来越多地在航空航天领域找到用武之地,而Space VR也将自己定位为“太空机械公司”,为几年后可能爆发的太空VR旅游业做相关准备。
Space VR团队成员
O:★★★
“我们做了太多年游戏,VR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一款游戏能够被用作宇航员训练或太空探索教材吗?如果不能模拟精准的舱内环境和设施,而仅仅是模拟紧急情况下的身心体验,好像并没大用,因为NASA本身也有这样的的灾难模拟训练。但Orth说:“我们这群人已经做了太多年游戏,都已经有点厌倦了,但VR为游戏开辟了新的可能。”现在,我们只能在《Adr1ft》游戏画面中看到粗略模拟的操作面板和机舱部件,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就是310公司将推出交互精准且完全还原飞船操作流程的产品。
在游戏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Adam Orth
六、开发合体技的可能性
H:“《Adr1ft》是个好游戏,如果可能(合作)的话,画面一定很完美。我想我会找他谈谈。”
O:“绝对愿意(合作)。他在太空做啥,我也会做啥。”
大战六回合之后,你觉得谁是会被KO的哪个?不过在人才稀缺的VR及航空航天领域,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想像一下,当你在太空舱里玩求生游戏时,舷窗外就是此刻大气层外的真实星空,而不是CG画面。或者,宇航员们能使用上一种由310公司提供交互内容、Space VR提供实拍画面的模拟训练软件——未来,我们会不会看到Space VR和《Adr1ft》的结合体? 鉴于双方都已经表示“我愿意”,后续如何,就拭目以待吧。这种幻想若真能实现,就像Holmes所说,那画面一定很美。
Space VR结合《Adr1ft》,那画面一定很美
其实,一款游戏和一只镜头本没有可比性。但恰恰是Space VR和《Adr1ft》作为分属不同类别的VR产品,同时将目光投向星空的举动,令我们看清很多问题。渐渐地你会发现,任何一种锁定了宇宙的VR产品,游戏也好,纪录片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殊途同归。Holmes让我们看到,再逼真的CG画面,都不能替代真实太空给人的震撼;Orth则告诉我们,人的参与是判断真实感的重要标准,我们需要和宇宙空间有所互动,才会认为自己切切实实地进入到了其中。因此,VR一方面于视觉上呈现远方的真实,另一方面于体感上再造人与场景的交互,然后结合二者,才能将足够逼真的太空环境复制到眼前,而这种“虚拟的实感”,将为真正的太空探索提供动力。
我们习惯于把开拓视野的重任丢给科学家和宇航员,却完全忽视了另外一些人——他们是Holmes和Orth这样的软件工程师、游戏制作人。他们将利用VR技术,帮助人类更快地适应黑暗、失重的寂静宇宙,从而永久地走进群星之中。
???对Space VR创始人Holmes的专访:那个花掉100万美元作路费的摄像头,将让每个地球人失重
船长
宅学家,碳酸饮料驱动型码字机,太空美学研究员。
不存在日 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技的媒体,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间,有的不是。小心分辨,跟紧我们。
因为,我们的指导单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
加入我们:faa@guokr.com
投稿:faaoffice@163.com
未经授权使用会导致没有未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