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林聪田博士。受访者供图
列出物种“清单”,今年已经出第15版
新京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发布的背景是什么?
林聪田:生物多样性研究要回答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在哪里”,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也就是这些物种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识别”。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要回答的就是首要的第一个问题——中国有什么物种,相当于列出一个物种“清单”。
自200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国内2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每条数据都由分类学专家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每年以年度名录的形式发布。
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国家层面上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也被全球生物物种名录和GBIF(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 络)这样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收录。
新京 :今年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有何特点?如何理解各个类别的数字变化趋势?
林聪田:今年5月22日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是第15个版本,收录了125034个物种,13259个种下单元,比2021年度增加10343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其中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的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进行整体更新,共新增279个物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新增7498个物种,蛛形纲新增119个物种;植物界新增794个物种;真菌界新增1274个物种。
中国高等植物现在有三万八千多种,这个情况已经基本摸清,每年新增大概是几百个物种。真菌正处于数据建设发展阶段,近几年都新增了一千多个物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物种增多,一方面是因为分类系统调整,有的之前是亚种,现在变成了物种,提升了一个等级,另外就是确实发现了新物种,其中两爬类发现的相对多一些。
助力密云等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
新京 :每年发表更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应用?
林聪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要先列出“清单”。接下来,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根据“清单”的物种进行评估,研究哪些地方有什么物种,哪些是濒危物种,哪些需要重点保护,继而衍生出县域、省级、重点保护等名录。
另外,《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也支持了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 》,支撑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国家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我们的数据还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科学普及教育。
新京 :在建设名录过程中,是否有比较有意思的动物可以科普?
林聪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是一个动态更新的名录,要追踪国内外分类学进展进行更新。
以小熊猫为例,以前大家熟知的小熊猫就是一个物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利用种群基因组学方法,揭示小熊猫应该分为喜马拉雅小熊猫和中华小熊猫两个物种。在我国,两个物种的分布以雅鲁藏布江为界,中华小熊猫分布在四川、西藏东南部、云南地区,喜马拉雅小熊猫主要分布在西藏部分地区。
所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新京 :物种名录收录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面临哪些挑战?
林聪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最初的发起单位包括中科院的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所、成都生物所等,后面越来越多的单位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的国内200多位专家队伍庞大,包括分类学专家、信息学专家等,为《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建设提供很好的保障。
开发APP,用人工智能识别物种
新京 :如何对物种进行识别?是否有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
林聪田:生物物种的识别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传统的动物志、植物志等专业书籍和模式标本进行人工比对,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第二阶段是互联 数据库阶段,利用生物数据库及相关检索表工具进行识别,需要有一定专业能力的研究人员或爱好者;第三阶段是人工智能阶段,利用图像或者声音的智能识别。
目前,我们开发了一款识别物种的APP——“生物记APP”,构建了千万级别的生物影像、声音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结合生物多样性领域算法,开发了鸟类、兽类、两栖爬行动物和部分昆虫的识别模型。
在监测手段上,目前,我们团队正在致力于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智能监测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影像和声音传感器,进行野外生物多样性监测。比如我们正在和密云合作,在山上或者林中布设监测设备记录鸟类叫声,声音自动回传后通过智能识别的方法判断鸟的种类,以此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解放了大量人力。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态物联 将是未来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方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