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这类聊天软件为什么火?能持续火吗?

最近美国那边传过来一个非常火的软件,是一款叫做Clubhouse的聊天软件。据说这款软件可以同时容纳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共同讨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就像在一个会议场,就像大家召开一场在线的学术研讨会,发言的过程有主持人主持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每个人有可能获得更公平的发言机会,有更平等的发言权。可以在这里面申请发言,也可以在这里面当一个听众,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大的投资商看好这种新的 交应用,比较大的 交媒体,比如脸书也在拼命做与Clubhouse类似的聊天软件,国内据说也有大的互联 公司在拼命赶制中国版的Clubhouse,都想尽快抢占语音 交的风口。当然,在中国,不是没有同类的软件,也有比如SOUL这类语音聊天软件,有点类似Clubhouse,但没有像Clubhouse那样火,可能与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中国的互联 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密切相关。

这款语音聊天软件在美国火,有特殊的原因,将来也不排除在在中国火一段时间。不一定是Clubhouse,也可能是其中国版的具有与Clubhouse类似的 交应用。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在我看来,主要是之前的 交软件对个体信息的过份索取导致的个体失去自我有关。之前的 交媒体,普遍要求用户上交很多的数据,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在实名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把自己的信息交流平台。这导致在 交媒体上,每一个人都是透明人,每个人都在裸奔,每个人在发信息发评论或者讲话的时候,都会有越来越多的顾忌,都会感到被 交媒体平台和其他的商业组织等等监视的严密程度在加大。这让个体在 络空间感觉越来越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使用越投入,这种被束缚的感觉就越强。

这就使得目前 交媒体用户,尤其是 交媒体的深度用户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使用 交媒体,需要用 交媒体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需要用 交媒体在 络空间实现自己的身份建构。另一方面当自己在使用 交媒体的时候,在 交媒体上公开发表言论、跟帖、评论的时候,有时常感觉到有成千上万双眼睛在盯着自己,有大量机器在算计着自己,也有大量的商业机构把自己当作 络空间的肉鸡。

这种感觉越普遍,越强烈,越容易导致个体人产生逃离 络空间、逃离 交媒体的冲动。大家都希望在 络空间找到新的 交净土、新的 交空间,在新的 交净土和新的 交空间里的个人,能够充分释放自我,同时又没有那么多眼睛直接盯着、那么多的机器直接算计着,从而使自己在表达的过程中有一种换了人间、换了空气的清爽感、解放感、超脱感。

我个人对这种新的 交软件和 交应用还是只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稍有点谨慎的乐观态度。一方面这类应用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段时间不排除吸引大量的人投入到这种新的 交软件上去,但另外一方面也必须清楚看到,这种新的 交应用无法完全取代原有已经成型、已经成熟的 交软件,只能作为原有 交软件的一种替代或者补充。

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商业变现模式。目前看不到这种 交应用特别好的商业变现模式。如果这类应用不能够解决商业回 的问题,只图个热闹、赚个吆喝,就注定这款软件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市场上也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的后劲。

任何 交软件都有舆论和 会动员功能,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在当下的 会条件下对这类 交应用不管不问,就是中国的法律精神来讲,这类 交软件如果不经过安全评估,如果不让政府做到风险可预测、平台对风险可管控,这个应用根本就不可能获得许可,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发展啊。

另外,目前的互联 信息生产能力和信息供应能力都呈严重超载之状,每一个使用互联 的人都感到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在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精准识别、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是每一个人上 时候的基本诉求。这也是信息检索、信息借助算法进行精准推送的服务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这类软件在这个方面的功能,就是供用户进行检索以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能力会特别弱。因为这类应用注重现场、更强调过程、更强调同步。在完整的听完、在完整的参与过程中,个体要对实时交流的过程进行检索并进而去选择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凭什么让用户把时间、精力都交给不可选择、不可预测的聊天过程?大多数人怕是都耗不起。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这类软件会有一定的展转腾挪空间,但发展后劲不会太足,发展空间不会太大,更不会取代原有已经成型的 交媒体应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10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