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特别在意他人的眼光吗?受别人欢迎、喜爱,会让我们更自信,幸福感更强。但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经常遇到人际关系问题。

阿德勒告诉我们: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只要身处 会,每个人都会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过多在意别人的眼光会偏离自己的方向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不断选择的结果,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是说获得幸福需要“勇气”。不要重复去想自己说得对不对?是不是不该这么说?是不是不该这么做?对方会怎么想?会不会让别人误会?我们要接纳自己,认可自己。

今天说说《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

图书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是一本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亚马逊销售榜首。

这本书采用青年哲人“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烦恼不已的青年,在了解了阿德勒思想之后,整个人变得豁然开朗的故事。

哲人是一位精修阿德勒心理学的禅师,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充满了对人生的领悟和洞见。青年是一个内向、敏感、自卑的图书管理员。他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无法衷心地祝福别人的幸福,正在被诸多烦恼缠绕,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

通过阅读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可以从实用的角度了解个体心理学和阿德勒思想。书中融入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分析了生活中种种烦恼的根源,而且还一一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系心理学家 著名心理咨询师 胡慎之

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阿德勒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 会意识”。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

戴尔·卡耐基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卡耐基的著作如《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史蒂芬·科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

自我启发——挣脱心灵的束缚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

  1. 我们要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包括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选择,总之是因为自己的选择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而且我们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无法改变出身,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今后的生活方式是否幸福,选择权在于自己。思考一下,自己想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呢?是不是常常想改变现状,但下不了决心呢?是不是常常想换换环境、换一个工作,还瞻前顾后呢?

“哲人”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尽管我们对现状不满,但还是选择现在的生活方式会更轻松一些。一切都处在轻车熟路的状态,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对付过去,而且能根据经验推测出结果。如果我们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就会面对很多未知,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生活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更加痛苦和不幸。所以即使我们对现状有再多的不满,往往还是会选择安于现状,因为保持现状会更轻松和安心。但还是会有少数人,拥有很大的勇气去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想要改变现状需要极大的“勇气”,还需要“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我们往往缺少的不是能力,真正缺乏的是“勇气”。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如果某个人因为事故肢体不全或者缺少器官而郁郁寡欢整日懊悔,对未来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过去的无法改变,我们应该做好“此时此刻”的自己,接纳现在的自己,原谅自己犯过的错,用心奔向美好的未来。

2. 我们要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个基本概念:“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并在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在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 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分离课题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也要放下他人的课题。

(1)爱的课题包括“恋爱关系”和“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当我们能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真正的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自然的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无论是爱人还是孩子。如果要束缚对方,就是对对方不信任的一种表现。想一想,如果长期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共处一室,谁又能保持一个自然的状态呢?

希望孩子在跟我相处的时候,能自然、放松,不感到被束缚。

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我们生气。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对方各种小毛病、小缺点被放大,以至于看不到对方的优点,甚至会产生要“结束这种关系”的想法。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这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在他人眼中非常优秀的人,你也能轻易发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这个时候,其实对方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在你心里已经把他看成了“敌人”。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从目的论的角度讲,我们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在亲子关系中,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最终承担后果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这并不是说对孩子放任不管。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主张: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是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因为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孩子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父母干涉孩子,是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这里的干涉就是操纵。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也许本人是出于善意,但结果却是妄加干涉。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父母或老师无法替代。具体的做法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或强制其学习,而是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也就是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个过程中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的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处理不好与孩子关系的父母,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当孩子没有满足自己期望的时候,自然就会焦虑,还会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

父母如果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亲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干涉甚至负担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干涉别人的课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比如父母强迫孩子学习、对其人生规划、对结婚对象指手画脚等都是在干涉孩子的课题。

不应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做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

作为父母的我们,希望孩子也能尽早意识到为自己而活。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为自己而活,奔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有“勇气”改变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2)工作的课题。可能我们小的时候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努力学习,工作以后为了满足领导的期待努力工作。想一想,得到了认可就真的会幸福吗?获得了一定 会地位的人就能体会到幸福吗?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也就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虽然我们都不想被人讨厌,但是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会有人讨厌我们,我们也会去讨厌别人。

谁都不是为了满足对方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哲人说:“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丢弃不必要的猜忌,做自己,别人怎么想、怎么做,那是他们的课题,不是我们自己的课题。我们不把周边的环境和人当成危险的所在,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专注于自己的课题,这样会大大减少人际关系的麻烦。

书中提到工作中与领导的关系时主张:不用主动去迎合。无论领导能力如何,是否器重自己或者讨厌自己,都是他的课题。与领导课题分离,我们应该做的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3. 我们要挣脱的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很多人把人生比作登山,登山的目的就是山顶。登上山顶就是成功的人生。假如没登上山顶呢?或许因为事故,或许因为疾病,人生就此中断,那么登山也是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况下,人生又是什么呢?

就像几年前读到的一则新闻,一个妈妈对女儿用心培养,让孩子学习这,学习那,期待着她能成长为一个她眼中优秀的人,女儿想出去玩一会儿,想要个娃娃,妈妈总是说等到……以后再……,孩子攒了很多期待……,直到有一天,小小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不久就离世了。这个母亲悲痛欲绝,非常后悔、遗憾。她时常想: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要及时满足孩子的每个小小心愿,不枉她度过的这短暂的一生。孩子带着太多没有实现的小心愿,妈妈也没有来得及履行她给孩子的一个个小小的承诺,她是那么爱自己的孩子!

孩子健康的时候,家长总希望他能争分夺秒努力学习,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甚至强制、胁迫;孩子生病的时候,就想着,只要没有病痛,想怎么过都行;当孩子离开了,才发现,一家人在一起有多幸福……

有些父母总是想要强迫孩子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想一想自己站在舞台上的样子。如果会场的灯都开着,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观众席。但是,如果将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前排也看不见。我们的人生也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感觉能看到过去和未来;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过“现实性的人生”,“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也可以理解为“把过程本身也看做结果”。

如果感觉能看见过去也能预测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生活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纠结过去、焦虑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其实这是人生中最大的谎言。

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想上大学却不想学习”就是没有认真过好“此时此刻”,大学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山峰,它是引导我们前行的方向,每天进步一点点,解开一个算式、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就是要不停地跳舞。认真对待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而不是为了遥远的将来。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其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不要拖延,想到了立即去做。只要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

人生很简单,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只要过好此次此刻,无论是20岁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1)幸福就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如果我们惧怕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讨厌自己,丧失信心,往往会有讨好别人的想法,有时候可能很违心、很压抑,很难感到幸福。所以说,幸福就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2)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正确的姿态是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

在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自卑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自卑感能激励我们不断努力追寻更好的自己,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3)避免陷入自卑情结。

面对自卑感,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但是,没有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也就是把自己的自卑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我没有能力,所以无法找到工作”。这是一种害怕前进或者不想真正努力的心态,缺乏改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就会停滞不前,也很难获得幸福。

(4)越自负的人越自卑:放平心态,平等待人,跨越优越情结

有时候在强烈的自卑状态下,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5)避免用弱者的姿态,博取同情

阿德勒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者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变得比他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使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6)不与他人比较,奔着“理想的自己”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往往都会羡慕别人优越的地方,比如,对方经济条件优越而自己生活拮据,对方受领导器重而自己默默无闻,对方人际关系好而自己好像不善于交际,这个时候自己在心里都会默默比较羡慕对方。

阿德勒思想告诉我们: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所有的人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我们不断努力向前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而是不断超越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在与别人比较,立刻转移注意力,因为竞争会阻碍我们做自己,这时候想一想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当前要努力的方向和要做的事儿,不断超越自己。

(7)要时刻抱有“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想法。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叫做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必须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需要我们必须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我们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获得“归属感”。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去主动获得。

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如果当前的小环境没有我们的位置的话,还可以到“外面”找到别的位置。

阿德勒思想认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主观上感觉“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而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

怎么能让自己感受到“我对别人有用呢”?

阿德勒思想认为:对别人给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当前遇到的各种困难,遭遇的痛苦经历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人生的意义,由自己决定

阿德勒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如果“我”改变了,“世界”就会改变。

阿德勒说:“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地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人生意义,在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逐渐明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