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潮头

■教育奋进之笔1+1 ④走进浙江

断球、传球、射门、球进了!一场小型足球机器人模拟赛正在浙江大学训练室内上演。只见黄、蓝两队机器人在场内灵活移动,展开激烈争夺。令人惊奇的是,足球机器人不是由技术人员无线操控,而是依靠自己的“大脑”观察队友位置,寻找对方弱点,自主改变移动策略。

服务国家战略,抢占人工智能领域制高点

“脑机交互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是国际重大前沿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可极大地提高肢体障碍用户的康复训练效果,在康复医学、老年陪护、智能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程时伟说。

智能城市、智能经济、智能制造、智能医疗……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关键技术,高校敢为人先挺进科学研究的“无人区”,成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致力于打通城市路 的“毛细血管”,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交通创新团队前瞻性地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新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发现整个城市资源的缺陷,并作出及时调整和科学决策,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最后一公里”智慧入户配送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浙江大学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开发了室外自主无人送货车LUNA,在三维地图构建和定位导航核心算法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人送货车能够实现精准定位,对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种动态移动物体进行有效避让,适用于校园、 区、公司园区、工厂等多种场景。

“我们将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力争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加速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

服务学科升级,加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

考古专业的学生也要学编程?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编程早已成为了包括文科生在内的每名学生的必修课。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翁恺看来,这是学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埋下的深远伏笔。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需要具备交叉复合型的学科专业背景,‘人工智能+X’和‘X+人工智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

两年前,浙大竺可桢学院“智能机器人班”的成立格外引人关注,这个专业名称为“自动化(控制)+机械电子工程”的班级,利用自动控制和机械电子两大优势专业学科资源,实现人才跨学科交叉培养。

无独有偶,浙江工业大学对接经济 会发展需要,构建了跨学科双专业的培养模式,并对双专业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强化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已建立“计算机+自动化”等14个一体化双专业。

截至目前,浙江工大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人工智能+x”复合人才培养、人工智能直接相关专业培养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基本架构。在专业建设上,积极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比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智能计算及控制方向;在物联 工程专业,开设物联 智能处理与控制技术方向等。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一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学校航模队队长,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囊括国内外诸多航模竞赛大奖,自主研发了小型无人机飞行器。

“以前只是单纯地玩航模,后来加入了陈胜勇教授创建的无人机工作室,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无人机视觉感知方面的研究,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性的航模大赛。”陈一彬说,航模竞赛提供了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参赛者能够发挥各自学科特长,在思维碰撞中产生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

服务行业应用,助推产学研创合作模式创新

自从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合作,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宋明黎惊喜地发现,以前接横向课题时,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产品外围开发设计工作,现在可以放心“甩”给企业,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最核心的算法工作。

“如今我只需要解决技术痛点,完成最精密的部件。学校方和企业方各司其职、各尽其长,这种合作模式带来了多赢。”宋明黎说。

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大学于2017年4月成立“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AZFT)。依托浙江大学的科研力量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广阔平台,吸引海内外高精尖人才,以产学研用为导向,立足企业战略开展前沿技术探索与研究。

目前,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了6个联合实验室,涉及20多个科研项目,已有47篇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现已共同研发了用户服饰搭配推荐、交互虚拟客服、实时布料仿真等智能应用,其中很多技术已经融入阿里巴巴的各类线上应用系统,为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消费品质和维护用户权益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实现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是时常困扰学校和企业的难题。

“浙大和阿里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努力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契合点。”阿里巴巴技术战略部高级技术发展专家李贝说,目前双方合作的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浙大,4年之后流转回企业。4年期间,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进行国家级科研项目申请等工作,同时免费给予阿里巴巴商业授权。

联合培养优秀人才是校企合作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如何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改革?浙江工业大学通过打造“模拟企业”的校内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

“我们把远传信息、虹软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搬进校园,企业主动出资购买开发设备,发放实习津贴、设立奖学金,派驻技术与管理人员在校内建设‘模拟企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展项目式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以及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不出校园就感受企业文化和参与实际开发过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浙江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万良说。

《中国教育 》2018年06月12日第1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5月11日
下一篇 2018年5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