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一天,没有驾驶员的小汽车、公交车在马路上随处可见,你敢坐吗?
这一天又什么时候会到来?
约车、客车或将更快落地
“从目前各个国家的路线图来看,大约需要在10年、20年之后,这是业界大概的基本共识。”在日前宇通集团举办的工业设计沙龙活动上,世界客车联盟中国代表、公共交通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健表示。
王健告诉懂车帝,就小客车方面而言,近两年来,国内诸多城市在没有法规的前提下,已经在以实验方式实现,工信委、交通部、发改委几个体系对此也是持鼓励态度。 络公开信息显示,从去年开始,百度、滴滴的无人 约车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试运营。
“我认为应该在未来五到十年之内就会有一定的规则,不是法律来允许它,(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检测认证,可以实现准商业的运营。”王健对懂车帝表示。
此外,目前在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客车在公交专用道、机场、码头等一些特定场景已经实现运营。
比如,由宇通客车打造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小宇2.0已经在海南、长沙、广州、南京等地,实现城市公交、园区、机场、景区场景的落地运行。自7月1日起,郑州将陆续投放100台小宇2.0和100台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乘用车,向市民提供自动驾驶汽车 约试乘服务。此前,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地也已经开放试点。
“L4或者L5(级别)的无人驾驶,客车落地一定比乘用车要快要广泛,这是共识。”国家智能 联创新中心首席技术专家、中国智能 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基础软件工作组组长、国汽智控总经理尚进向懂车帝进一步补充道。
他的理由有二:第一,公交车有相对固定的路线和特殊性,不像私家乘用车自由度大,因此技术门槛略低,技术可行性更大。
第二,因为客车本身存在共享性等属性,所以在路权上有更高的优先级,同时乘客对问题有更高的冗余度(即乘客的宽容度和接受度更高),这也促进了它的落地。
“至于时间表,可能变成了一个从市场由下往上推动的状态,肯定会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尚进认为。但他同时表示,除特殊场景之外,无人车的全面商业落地时间表目前仍难以明确。
安全、法规制定成主要落地难点
如何兼顾技术的先进性与人身安全以及相关责任界定,一直是法规、政策制定的难点所在。
“自动驾驶车辆的信息安全、 络安全,现在是重中之重。每个人私家车用的比例只有4%,公交车会用到20%、30%,像小宇2.0这种更智能的车,会用到50%、60%,所搜集的数据就更多了。整个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其实都是一个刚需。”尚进强调。
目前,关于L3级以上自动驾驶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在制定中。尽管车企争相宣称自己的技术已实现L3、L4甚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但在法律政策出台之前都无法真正落地。这也多次引发业内关于技术与法规脱节的讨论。
对此,从整体上考虑,尚进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任何手段都不要阻挡技术的发展,我想这也是整个行业,甚至是国家政府部门一个宏观想法,应该说在我们车辆安全,常规安全、功能安全和现在 络安全的基础之上,我们要促进整体发展。
第二,这仍然是一个产品,要符合产品规律,比如说各种准入、各种标准,仍然要坚决执行。
第三,从监管来讲,我最近提的建议是‘宜粗不宜细’。无论是小宇2.0这种无人驾驶,还是智能汽车发展,现在处于一个技术高速膨胀阶段,任何精细的管理都会阻碍发展;整个的技术架构,仍然在迅速变化阶段,架构都不太清楚,也无法来细管。”
自动驾驶生态下,车企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为提升自身自动驾驶技术水平和成果,组建自研团队、与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合作,已成为主机厂普遍采取的两种方式。比如,通用、奥迪、沃尔沃等自建自动驾驶研发团队,丰田、一汽、广汽等车企与小马智行达成合作,北汽、长安、奇瑞等车企与百度Apollo合作。
宇通客车也不例外。虽然公司自2013年就成立了自动驾驶项目组启动自研,但随着新技术的更新迭代,公司选择于2019年与国内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头部之一的文远知行合作,共同迭代出小宇2.0。
“整个生态链上,文远在这里面是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宇通擅长是整车产品,我们还需要其他参与方来解决好日常运营管理,如何面向普通老百姓大众,更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满意度等等,这需要多方参与。”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宇通集团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李高鹏表示,自动驾驶整体产业链包括汽车、电子电器、信息、 络安全等等,涉及面极广,构建全新的自动驾驶生态需要各个参与方共同参与。
持相同立场的文远知行高级运营总监李一凡认为,“其实整个交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系统,很难说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企业是最终主导的环节。我们觉得未来的界限、边界,会慢慢更模糊一点。”
虽然目前宇通已经成为客车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尚进认为,“宇通应该追求在客车领域、在商用车领域,怎么来定义商用车的中国版特斯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车内数字化;二是将数字化与云计算结合,与车内打通,真正地实现软件定义、数据驱动。
不过,尚进同时指出,尽管软件定义、数据驱动是行业发展方向着力点,但践行多行业融合,从消费互联 转向产业互联 ,才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