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门踏春,几乎必然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妈妈,这是什么花?
除非你是花仙子一样的自然达人,不然常被这种问题“袭击”,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对熊孩子的抱怨,外加对自己以及人生的怀疑……
这时,就是不紧不慢请出识花APP的时候了。
想当年,没有专门的识花软件,我是用百度图片查询功能勉强凑合的。但此君真的太不给力,有一次我故意考验他,拍了一个大电线杆让他认,他居然回我说,这是“长发美女”……
总算熬过了艰难岁月啊!如今,识花软件遍地开花,比较知名的有:
中科院出品的「花伴侣」
杭州大拿科技公司出品的「形色」
微软出品的「微软识花」
这几款软件,我都用过,如今手机上长期霸占着「花伴侣」和「形色」。下边就来聊聊我为什么做这个选择。
对于一款识花软件来说,最重要的是准确度和覆盖面。
微软识花谦虚的没有标注可识别花卉种类数;花伴侣 称可识别3000属5000种植物;形色 称可识别4000种植物。
第一天装三款软件,我拿路边的法国梧桐试了一下。花伴侣和形色都顺利识别。
但微软识花却告诉我“这应该是鸟”……
啥也不说了,残忍滴卸载了微软识花。
接下来考察一下花伴侣和形色的准确度
它们在各自的主攻方向:花卉方面,基本还算准确,但也各有输赢。
比如下图的绣球荚蒾
在花伴侣的APP里被识别为粉团,但在形色中则被准确识别为绣球荚蒾。
有趣的是,我使用花伴侣的公微识别这张图片,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答案:
看来花伴侣的APP居然有时候还不如公微准确。
但在识别叶子,尤其是贴地生长的野草野菜方面,这两款APP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比如今天下午在花园里看到的这个小东西,用花伴侣和形色上都无法获得满意的答案。
两个APP得出的结论相去甚远,给出的答案也都不能让我满意。
花伴侣如是说
形色如是说
虽然它们都认为这是剑叶凤尾蕨,但我觉得显然不是:枝干的形态不同。我采的野草枝干柔软而短,没有剑叶凤尾蕨那么细长的茎。
说完了硬指标,再来看看软配置。这一点上,形色基本上是独孤求败的状态
界面美:每个栏目的界面都做的很用心很养眼
文字美:每种植物都会配诗一句
连枯燥的介绍也那么美,和花伴侣满篇的“花序”??、“花冠”相比,介绍通俗易懂,重点突出。
比如对绣球荚蒾的介绍
将绣球荚蒾和琼花的区别说的深入浅出,一读难忘。
再加上花伴侣没有的“分享”、“记录”功能(花伴侣无法登录,不能将识别历史长期保留),难怪形色拿过好多APP大奖了。
所以,考虑到识别的准确性和之后掰掰的趣味性,我还是两款软件都装了。
虽然似乎黑了一把微软识花,但我必须承认,这款APP是技术方面的开先河者。不要以为识花软件很简单,我专门请教了在微软做技术的朋友,它可是要用到人工智能领域里的心态前沿技术:人工神经 络架构技术。
关于这个技术本身有多牛掰,我就不展开阐了。大家可以阅读这篇文章《数学不好,也可以学好人工智能(五)——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 络》,里边有比较深入浅出的说明。
简言之,我们人类来识别一个物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类、抽象、联想、识别(命名)等程序。要教会电脑完成这些动作,需要使用到卷积神经 络的架构,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让电脑像人类儿童一样,先经过大量的输入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再经由测试对体系进行纠错和完善。
看到这里,我确实也有点小确幸的情绪萌生了:如果电脑真的比人类专家还会识别图片,那显然离形成真正的超级智能就又近了一步。
而这一切,在你我有生之年,或许就会发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