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级培训班为啥放在了湖南?

导读

最近,一个国家级的培训班在湖南开班了,地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

这个培训班的名字是“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14日至16日举行。

课程包括专家授课、交流讨论、现场观摩,信息量很大。小编作了课堂笔记,分享给大家。

为啥是湖南?为啥是湘西州?

分享笔记前,先做点功课,了解一下: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

2021年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发文确定了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和脱贫攻坚考察点。其中,15个省(区、市)的50个县(区、市)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91个考察点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这50个交流基地和91个考察点,是我国扶贫工作成就和经验做法的重要示范和展示窗口。

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4个县市被评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菖蒲塘村、凤凰县竹山村、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麻阳苗族自治县楠木桥村5个村被评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国家级培训班为啥放在湖南举办?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在开班仪式上作了解答——

“本次培训班在湖南举办,主要考虑湖南工作有‘三好’。湖南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脱贫攻坚战打得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局好,交流基地和考察点工作亮点纷呈,国内外影响评价好。”

9月14日,培训班学员来到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参观学习,品尝猕猴桃果子。

小编还了解到一个能支撑湖南“三好”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全国15个省(区、市)的基地和考察点共接待了国内外考察团组58697批次,其中,湖南接待了14196批次,占总数的1/4。

要问培训班为啥放在湘西州开办,首先这里既是“精准扶贫”首倡之地,又是湖南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然后咱再看看被评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的“选手”,湘西州占了3个!

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精准扶贫的“湖南之为”,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脱贫攻坚的“中国之治”。

基地建设不栽“盆景”

好了,搞完课堂预习,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培训班到底要培训啥。

培训班名字挺长,拆解一下,其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两大能力:高质量推进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的能力、讲好新阶段中国减贫与乡村振兴故事的能力。

这次培训班,云集了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简称“交流基地”)的100余名工作人员,共同探寻湖南“脱贫故事”讲得好的秘诀。

湖南在这些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既多又亮——

经验之一:高标准推进

小编了解到,湖南将交流基地建设管理纳入重点工作督查内容,明晰建设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

各个交流基地挂牌后,省级层面专门安排财政资金支持交流基地制作宣传片、微视频,市(州)县加大力度解决交通瓶颈,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擦亮基地颜值。

经验之二:培养专业人才

基地所在市(州)县通过选拔培养、专题培训、部门借用、对外聘请等方式,建设了一支业务技能精通、讲解能力突出、外事礼仪良好的专业化队伍。

比如,湘西州专门召开基地讲解员和翻译员培训班,聘请省、州相关专家,对来自基地和考察点的老师、导游、公司职员、村干部、政府工作人员等45名讲解员、翻译员进行集中培训。

7月29日,青山环抱的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9月14日,小编跟着几名培训班学员走进十八洞村。当他们看到“新生代”施林娇眉飞色舞地直播带货,导游流利地用汉、英两种语言解说,昔日只会苗语的阿公阿婆也能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客人交流时,似乎对进村时提出的问题——你们村怎么这么火,有了答案。

经验之三:因地制宜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些交流基地、考察点要能切实给其他地区带来示范效应,还得凭借自身不断探索的“内功”。

十八洞村将人文、山水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品牌;

隘口村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竹山村搭建文化旅游平台,人气爆棚;

菖蒲塘村做大做优水果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楠木桥村通过创建“连村联创、抱团攻坚”模式,实现了富民强村奔小康。

就拿十八洞村来说,“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的思路始终如一。比如猕猴桃产业,人均耕地面积仅0.83亩的十八洞村,今年猕猴桃预计产量350吨。

怎么做的?十八洞村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以股份合作制方式,全体村民与苗汉子合作 合作搞公司,村民占股39%,村集体占股10%,苗汉子合作 占股51%,流转1000亩土地发展优质猕猴桃产业。

金秋时节,凤凰县竹山村风景如画。

减贫故事“火出圈”

好了,现在到了培训班第二个能力提升环节——国际传播能力。

大家可能要问,讲脱贫攻坚,为啥要提“国际”传播。其实,脱贫攻坚不是一地一域一国之事,它是全球的共同事业。

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 会,令世界刮目相看。国际 会给予高度评价,“精准扶贫”理念被写入第7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学习和借鉴中国减贫经验。我们有责任分享、传播减贫与乡村振兴的经验。

此外,中国减贫已然成为我国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可以也应该深度参与到全球减贫与发展治理中去,不断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看看咱湖南怎么做的——

精心提炼经验。湖南对交流基地减贫经验模式和脱贫致富故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挖掘。

小编跟着培训班去的每个考察点,都有中英文外宣片,当地农民、驻村帮扶干部很多都成了讲解员,他们通过现身说脱贫、说扶贫,让来访者可学、可信。

9月15日,凤凰县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为来访者讲述“脱贫故事”。

十八洞村的龙先兰、施林娇,菖蒲塘村的王安全、丁青青,他们既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受益者,又是“脱贫故事”的讲述人。

打造外宣精品。近年来,湖南围绕基地和考察点,推出了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花鼓戏《桃花烟雨》、图书《立此存照》等系列优秀文艺作品。

今年1月,以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为原型的《大地颂歌》电影版在老挝上映时,引发了热烈反响。

图片|奉永成 李健 傅聪

审稿 | 刘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8月14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