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一种的媒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分析微信作为一种“超越文字(go beyond words)”的媒介。

“超越文字”一说是指在微信App里面,图片、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相对优先于传统的书面文字。对不少观察者来说,这既可以说是微信一开始取得巨大成功的必要因素,也是微信在面对抖音、B站等去文字化平台竞争下,将来会继续推动的发展方向。我们在这里想要提及的是,这种媒介的取舍对于虚拟世界的公共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微信App和它恰当的优先关系

像开头所提到的,我们粗枝大叶地把微信一开始(甚至到现在)的成功归因于三点——优先手机端而非电脑端、优先熟人 会而非公共领域,优先语音和图像而非书面文字。

在一个软件开发的层面上:就像是QQ的出现响应了1999年家用电脑的增长,出现在2011年的微信响应了智能手机的增长。QQ是基于PC端打造的,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人们的眼球开始越来越多地停留在手机的屏幕而不是家里电脑的屏幕上,从一开始就基于移动端打造的微信有巨大的优势。在架构上它更适配智能手机,操作更简洁和直观,在初始阶段能够直接导入手机通讯录,这也是对新用户极友好的。

在一个组织关系的层面上:微信提供的信息空间似乎很好地满足了中国 会的人际交往需求。在私密和公共的关系上,它找到了熟人 会这个恰当的中间地带,譬如在朋友圈里只有发布者的共同朋友才能看到其中一方的评论,譬如微信群中某个外来者加入会提示“ta与群里其他人都不是微信朋友关系”……这些设计都帮助这个 交软件成为一个成功的“多中心私人领域”。微信不可以过分公共了——像微博那样,否则会具备孕育公民文化和公民活动的潜力,以至于面临过强的监管而极大地限制增长。

而在表达媒介的层面上,微信了解什么是真正“大众的”交流。在上一个十年,进行互联 的即时通讯需要用户准备一台联 的电脑、会使用键盘鼠标、会使用中文输入法。智能手机的普及取代了前两条要求,但第三点而没有被彻底革掉命。微信第一个真正推出了优化好的语音功能,即让此前一直被输入法排除在外的中老年人等群体得以享受互联 带来的通讯的高效。这显著提升了 交软件潜在用户量的天花板。

事实上第三点拥有比它看起来更深远的意义——非书面文字的交流让互联 即时通讯从年轻人的“酷玩意儿”变成了每个人都能使用的基本工具,见证并且助推了互联 在中国从时尚品变成必需品的过程。

三、文字表达与多元信息之辨

“超越文字(gobeyond words)”的尝试处处渗透在微信里。在很多交互的手段上都能看出微信在淡化书面文字的优先级。在和朋友的聊天界面里,点进去下方是很明显且方便点击的“按住说话”键;在朋友圈的右上角,内容发布的图标是一个照相机——它鼓励用户发布照片或者短视频的内容,而无配图的纯文字内容则需“长按照相机”——这是反直觉的,是一个隐藏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界面还会提醒用户“该功能目前处于测试阶段”。

△ 聊天界面的输入键提示这个信息空间优先是“声音的”

△ 朋友圈的输入键提示这个信息空间优先是“图像/视频的”

△ 朋友圈个人页面的输入键提示这个信息空间优先是“图像/视频的”

微信作为一个日活动用户量超过十亿的“航空母舰级”App,其用户从一线城市的00后到四五线城市的40后;正在阅读此篇文章的读者只是总用户画像中极少数、个别甚至特殊的部分。事实上从数据的角度上来看,不具备强文字创作/阅读能力的人占了大多数。所以可以说,“超越文字”的姿态是对大多数人更加友善的,会让更多中国人觉得微信是为ta着想、为ta设计的。

推送中优先了文字的表达,这在微信整体环境中显得特殊

而关于文字作为主要表达形式这一点,张小龙这样表述——

——张小龙《关于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2020年1月

四、在信息时代重访书面文字的意义

一个互联 团队的气质和运作方式很多时候与创始人的性格息息相关。相比于其他许多互联 团队高歌猛进的狼性文化和对于“增长”及“时长”的不假思索的崇拜,张小龙表现出一种相对审慎甚至内敛的性格;微信作为一款产品,其更新也显得比较谨慎和克制。对于微信作为一个信息互联的工具,对于数字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中国人的影响,他都持续处于思考的状态——对于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媒介本身的特性同样如此。

就像是微信公开课上指出的,书面文字不是“属于大众”的媒介。在2020年的今天,过分强调书面文字的重要性甚至容易被指责为精英主义。但既然这篇文章本来就以语言媒介作为核心,探讨它的意义仍是必要的。

在多元的新媒介繁荣的信息空间里,书面文字显得“古朴”,而这或许恰好反映了文字在时间影响下的韧性。相比于许多文章倾向于分析比较不同媒介之间娱乐化倾向对人们的影响,此处我们更倾向于指出文字对于公共性的意义——一个完备的公共领域需要文字作为基本的物料,并尽量确保它不被过分地遮蔽或淹没。

向历史的深处追溯,我们最初写下简单的文字,除祭祀与美术的意义之外,其目的是把无形且迅速流逝的记忆、经验与思想固化下来。在这个角度下,书面文字这一媒介反映着人类超越时间冲刷和遗忘之本性的企图。尤其在汉娜·阿伦特的理论体系下,我们可以把文字视作一种“人造物”,它更靠近作为超越(transcend)价值的“工作(work)”而不是维持(sustain)价值的“劳动(labor)”。文字作品具备超越人类自身短暂的生命、脆弱的身体的潜力,便于一些已确立的经验和共识能够更持存地在代际中绵续下去。

借阿伦特的理论体系:在生物性的“圆周运动”下,作为人造物的文字“以直线运动”

而对于作为群体的人类来说,“世界性”需要一个稳固的背景来抵御自然不断的侵蚀。那么可以说,被保存的文字是共同经验的见证,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它构成了公共领域的那个“实在性”。对于一些事件、观点和运动,文字仍然具备不可替代的意义。语音、图片、视频都是“超越文字”的语言,会在互联 未来发展中必然继续增强下去,但无法脱离文字这一基本母体而单独存在。

就中文互联 中非文字的媒介表达来看,这些多元信息目前并不居于一个为持存而建立的事物世界,而是说,语音的、图像的、视频的内容,或许因为其自身媒介的特性,被吸收在一个不断加速的生产和消费的圆周循环中,构筑着霓虹闪烁的景观 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类群体间的对话、讨论和意见的汇集,即便移步线上,文字仍然是(至少暂且是)那个最有效的语言

无论是否是“一不小心”,可以确定的是微信在2020年确实更加发力推动了“超越文字”的进程,像弥补失误一样降低书面文字的优先级。我们上述引用的演说公布于2020年的1月,张小龙在最后也预告了“新的版本”。果然,我们在今年观察到了微信在短视频内容上的发力。因为用户基数的庞大,“视频 ”版块已经成为了中文互联 上一个不可小觑且增长迅猛的新流量池。

相比往年,2020年的微信App有过高频次的更新,于之我们也能观察到另一些原则方向性上的调整。此前提到,微信作为一个数字虚拟空间,很好地还原了中国的“熟人 会”:其组织方式既让大多数人感到隐私得到保护(至少在表面上), 交方式很好地与现实生活接轨,也因没有生成真正的“公共领域”,而符合,或者说更好配合我国体制下的 络安全治理。但是在今年,我们似乎奇怪地发现,微信App内的许多版块似乎在增加其公共性的成分。

有五点更新是我们观察到比较有代表性的:

第一,对于添加好友的个数上限,微信长期以来设置5000作为天花板,然而今年这个界限似乎变得软性了——超出5000人后仍能添加好友;

第三,微信新推出的“圈子”小程序里,未互相添加好友的陌生用户间可以互动。此前仅在微信推送的文章下方评论区里,陌生的个体才可以看见和听见对方;

第四,视频 的短视频内容下方有评论区,陌生人之间也可以互相评论;

这种貌似公共性的增加是有趣的。在三月底沙丘研究所发表的《中文互联 中“讨论”的消亡》一文中,我们开篇横向比较了微信与豆瓣两个内容发布平台的审查力度。在大半年过去的现在,再次横向比较这两个平台似乎同样充满启发。豆瓣一侧,平台继续设法压制公共领域的萌芽。其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操作在于取消“#”(hashtag)话题功能——当豆瓣用户想要在广播中输入这个字符,系统将会自动将其替换为“*”。(2021年,豆瓣上重新可以打出#,但不再带有链接。)

须知hashtag虽一开始只是2009年一位推特程序员“兴起”发明的小功能,但它强有力的内容组织方式在英文/西方互联 中对许多政治事件和运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譬如早年的#ArabSpring 近年的 #MeToo #BLM 等等。豆瓣系统一个简单的字符替换动作,也就尽数拆除了这些临时、灵活、易于搭建的话题广场;对于一些实事热点话题,分散的原子化用户难以再快速聚集起来汇集公共的意见。为示不满,许多豆瓣用户都将自己的昵称前后添加了hashtag字符,聊表对公共性失落的微型抗议。

假想一个人的好友可以达到20万人、200万人,那么这位“高影响力用户”此时朋友圈的分享意义将更像是微博的展示意义,其好友也并不会再有聊天的必然意涵,而更像是互相关注甚至单方关注——此时的微信将要承担起广场式 交软件的责任和相应 络安全审查下的重负,其“熟人 会”的基本关系结构将不复存在,公共性的土壤将继续延展,这将根本性地重写微信作为一款 交App的性质。不难理解,微信团队会为这个上限数字尤感“诚惶诚恐”。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相比于取消好友5000人上限,或许取消微信群聊500人的上限会是于公共性更有直接影响的动作,也即是更不会发生的事情。

五、媒介变迁与公共性的涨落

综合上面列举的一些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微信团队一方面增强了用户之间可能的交互方式,一方面却也很巧妙地杜绝了真正的公共领域的产生。从一定角度,“超越文字”一举同样是一体两面的——既是对大众文化的友善,也在同时下降了潜在的更严肃内容的优先级。这样看起来,当文字的力量存在时,评论区等公共领域被严格限制,当公共性逐渐增强时,文字的力量被其他媒介所遮蔽。

在地缘上来看,位处广州的微信团队很可能确实并非政治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参与者、思考者。可是即便置身在互联 公司的赛道中,微信不应也无法完全无视政治化的考量,因为在这个国家,它已经是一块“言谈”的(最)重要发生场所。所以,团队的每一个小动作、小决策不仅会影响到譬如线上商城的营业范式,也会深刻影响公共性的存在与失落。“凡言谈遭遇危险之处,事情就在本质上变成了政治的,因为言谈使人成为一种政治存在。(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前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字是一切其他媒介的根基,而语言的混乱会导致文化的混乱。在可见的将来,文字将在微信生态当中逐渐下降它的优先级,在注意力抢夺的战争下处在更弱势的位置。其他形式的“多元信息”将进一步冲散书面文字的权重,也使得数字公共领域的“实在性”值得被重新思考。就像公开课演说中诚恳的表达:“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确实,微信对于自身信息空间的决策会对整个中文互联 产生方向性的影响。

在公共性上,这篇文章似乎表现出了一种对文字固执的推崇。其原因是已经过去的时间给我们的证明。非文字的媒介显然并不是完全没有公共性上的严肃意义,我们可以想象语音、图片、影像作为庭审的关键证据,作为人们联系与团结在一起的重要催化剂,只是,我们尚且不能想象没有文字的规章、宣言,或者宪法。这些关键的、核心的记录与“面向他人在场”的“显现”尚且需要是被写下的。有些东西惟其被写下,我们才可以推知这些信念不再是可朽的,它不再是只为一代人所做的规划。

当下的环境中,数字世界的非文字媒介是否有生长出更严肃意义的苗头,这暂时还值得观察。如果这些“超越文字”的媒介只是维持诙谐、奇妙、有趣的状态,它们就仍然只能是数字时代的“私人物件”。即便它们“所谓的魅力扩展到所有人,也不意味着它就变成了公共的东西,也不构成一个公共领域。”,须知“公共领域可以是伟大的,但它恰恰不能是迷人的。(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7. 公共领域:共同”)

不过我们曾经的经验或许并不能构成针对赛博未来的全部推理。就像我们必须认识到微信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中国人迈向数字世界第一道门槛的高度——因为微信如此深刻地认识超越文字的媒介才是真正大众的语言,许多此前被排斥在这个新大陆以外的个体才能够不恐惧、不艰难也不设防地打开他们的第一个App,并也就在这一个生态系统里,可以逐渐学会数字时代的种种基本技能,认识到数字时代可以带给他们的种种新事物。

去文字化之举是一个基本的准入——就像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分析的,人类历史从来没有拥有过一个真正包含全部个体的公共领域。古希腊的城邦拒绝了女人、奴隶与外邦人,19世纪法国的沙龙、咖啡馆或街心花园的参与者也大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既定文化圈的知识分子。

在这个层面上,文字——无论是写作的或者言说的——都成了一个排除性的法则,因为只有善用它的一小撮人才能够真正踏入那个严肃议题正在被讨论与记录的房间。微信容纳了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城市的用户,以前所未有的完成度达到了尽可能多中国人在数字世界的在场。如果完全无视单单这一成就所带来的公共性价值,无疑也是不公正的。

在一个文明 会里,没有哪个领域不需要限制。“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冯克利,<乌合之众>代译序)”对于数字时代的公共领域,限制一定是必要的;当然,这种约束也一定须是有理的。

没有哪个赛博理想国会从天而降,也不是每一个获得言说机会的个体都天生明白什么是“公共讨论”。如果结构性地缺失公共性的场所,那人们将更加缺乏公共讨论的训练。何以才有优质的讨论?哈贝马斯所言的“批判理性(critical reasoning)”或黑格尔所言的“辩证(dialectics)”中的“扬弃(sublation)”,都要求我们清楚话题的边界,尊重他人已有的论述,识别问题可能的多义性以及推证过程中可能的复杂步骤

然而,如果全无这样的训练或启蒙,那么群体体现出的将是暴力和绝对的“预判性(presumptious)”言说——只要遇见与自己直觉不同的声音,就一定要仇恨、斗争、揭发、举 、围攻,直到将他者完全消灭。

此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超越文字”的努力欢迎了更多的成员,那么“超越文字”的媒介又是否能够促进更优的讨论?还是说,这一举动只是将一个媒体可能发出声音,人们来到一起得以听见彼此的场所,变成了更纯粹消费和娱乐主导的场所?

我们仍以阿伦特的智慧作结——

在任何地方只要人们以言说和行动的方式在一起,显现空间就形成了。……凡是人们聚在一起的地方,它就潜在的在那里,但只是潜在的在,而不是必然的,永远的在。

只有在言行未分裂、言谈不空洞、行动不粗暴的地方,在言辞不是用来掩盖意图而是用于揭示现实、行动不是用来凌辱和破坏而是用于建立关系和创造新的现实的地方,权力才能实现。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28. 权力与显现空间”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